北京市大兴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 李晓静/李雯雯/庞晓晶
绘本《来喝水吧》以独特视角展现生命循环。动物们都来到水洼喝水。随着动物越来越多,水洼里的水却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一滴水都没有了,动物们都伤心离开了……下雨了,又有水了,动物们又开心地回来了!整个绘本以水洼里的水的变化为主线,用独特的构思,向幼儿展现大自然生命循环的永恒命题。水洼和那些来来往往的动物,可以告诉幼儿:水是循环的,水是生命之源。绘本中还预设了许多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谁来了?谁走了?谁又回来了?谁永远回不来了?绘本在最后揭示了由于人类的活动,有些动物灭绝了,再也回不来,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同时绘本还隐藏了数学、科学、地理知识。每一页来喝水动物的数量,从l到lO不断增加,但青蛙的数量却在每一页中减少。不过,每一页喝水的动物和青蛙相加起来一定是21。每一页还隐藏了许多动物,有的看得见,有的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非常考验观察力。而每一页来喝水的动物和隐藏的动物都来自世界上的某一个国家,虽然画面或文字没有直白地告诉幼儿,但隐藏在每页的远景中,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推理和联想,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为了在开展活动前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实际阅读情况,大四班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7本《来喝水吧》,并进行了观察。从持续两天自主阅读该书的幼儿来看,大部分幼儿已经养成了基本的阅读习惯,但大部分幼儿对画面的观察时间较短,因为读图不仔细,观察不全面,还不能完整获取画面中的隐藏信息。
综合幼儿自主阅读的情况以及对《来喝水吧》绘本的分析,大四班的李老师和庞老师确定开展以该绘本为中介,以“阅读创编、探索发现、表达呈现”为活动步骤的综合主题活动。
为了确保能和每一名幼儿互动,让幼儿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描述自己的想象、观察,大四班的两名教师分组带领幼儿一起精读绘本。教师将绘本的每一页制作成PPT,以便于幼儿更好地观察。活动之前,教师预设了精读画面的问题:画面中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以问题逐步引导幼儿关注画面,并进一步仔细观察主人公的神情、动作,根据观察的信息想象和推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有逻辑地描述自己的想法。
当观察到2只老虎来喝水时,杉杉说:“老虎来喝水了,它们看见水特别开心!”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特别开心?”杉杉指着画面中老虎的眼睛说:“你看,它美滋滋地闭上眼睛,一定是边喝水边说‘啊,好美味啊,吧唧吧唧,真解渴’。”
才读到第2页,海宝就发现了隐藏的动物。于是,所有幼儿都开始对每一页中隐藏的动物发生了兴趣。有的幼儿自己找,还有的幼儿合作一起找。幼儿发现,每一页来喝水的动物都不一样,但是每页都会有青蛙出现,而且喝水动物的数量每增加1只,青蛙的数量就减少1只。
这时,教师出示了提前设计好的《发现的数字统计表》,请幼儿把每一页来喝水的动物、隐藏的动物和青蛙的数量都找出来并记录下来。记录中,杉杉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一页来喝水的动物、隐藏的动物、青蛙的数量相加都等于2l。这下,幼儿对找到所有的动物更感兴趣,反复验证这个发现。
这时候,可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动物加起来总是21呢?”教师反问:“对啊,为什么总是2l呢?”结果,杉杉猜测:“有可能写书的人是21岁吧!”
当读到第4页,鹏鹏指着画面远景中的雪山问:“这里为什么有个山?”教师说:“对啊,为什么会在这里画一座山呢?其他页有吗?”幼儿马上回看之前看过的画面,发现每一页同样的位置都画了不一样的远景。这时,杉杉说:“会不会是这些动物居住的地方?”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幼儿们把书中每一页的这个地方都找了一遍。当找到第7页大熊猫来喝水的时候,杉杉高兴地说:“这里有长城。我知道的,大熊猫的家就在中国,长城就代表我们中国!”鹏鹏接着说:“每一页中的这个地方就是动物们居住的地方!”
读到10只袋鼠来喝水这一页,幼儿马上发现:“没水了,袋鼠非常难过。”“你看他们的眼睛里都很悲伤。”“袋鼠心里肯定想,这可怎么办?看起来我们要搬家了!”小可还模仿袋鼠的沮丧神情。海宝发现了右下角的青蛙就剩1只了,说:“连最后一只青蛙也打算拎着皮箱搬家了!”
读到最后一页,幼儿说:“没有水了,动物们都伤心地离开了。”“动物们真可怜。”“动物也是没有办法啊,因为没有水,会渴死的,人也会渴死的!”“树已经枯了,有的动物已经渴死了,变成化石了!”
精读完,教师带着幼儿一起阅读每一页的文字。幼儿自主发现:每一页都有代表来喝水动物数量的阿拉伯数字、汉字和英文对应画面中的动物名称、引号里的字“全都表示动物喝水时发出的声音”。教师顺势引出了“拟声词”这个概念。于是,幼儿开始关注每一页的拟声词都怎么读,并用这些拟声词模仿动物来喝水的声音。幼儿知道拟声词的意义后,还自己创造了许多拟声词,比如火车“喀嚓喀嚓”、闹钟“滴滴嗒嗒”、小朋友“叽叽喳喳”、大风“呼啦呼啦”……
老师们本来预设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希望引导幼儿掌握阅读方法。但李老师反映,一开始,这四个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可读到第8页,幼儿显得对问题很不耐烦。庞老师也说:“我这一组在读到第5页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就没有再按照那四个问题来问,而是改成‘谁能来讲一讲这一页’,情况就好很多,很多小朋友愿意上来讲,也会按照之前提出的问题线索讲。”
对此,老师们分析,预设问题是为了起到“支架”作用,可是如果幼儿已经能够掌握或运用阅读方法,教师就可以撤掉“支架”,给幼儿自由观察、想象和描述的机会。即使幼儿观察不全面也没有关系,可以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总之不要机械使用问题支架,应该根据教学情景灵活调整。
当幼儿和图文互动,开始不断想象每一页动物们的心情,猜想、联想动物们的心理活动,积极主动地创编故事时,老师们发现,即使没有提示,幼儿也能自己发现画面中隐藏的动物和数字、地理位置。庞老师表示,当她看到幼儿居然通过“大熊猫”与“长城”的关联,推理出表示地理位置的图像是在说明动物们的居住地,觉得孩子们真了不起。
其他老师也给了李老师和庞老师建议,认为在精读活动结束后,可以带着幼儿一起总结一下自己读绘本的时候,都用了哪些好方法,帮助幼儿提炼经验,进一步掌握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在精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长城和大熊猫在一起的画面,推理出了每一页远景中出现的地理位置就是动物居住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究竟是哪里?这些动物为什么会生活在那里?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幼儿生成了动物生存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等话题。
它们为什么生活在那里?根据绘画作者的提示,2名教师分别带领2组幼儿一起利用网络搜集到的讯息,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绘本中出现的10个地方。非洲的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印度的泰姬陵、巴西的基督像、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美国的总统山、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中国的长城、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南美洲的加拉帕卡斯群岛和澳大利亚的艾尔斯巨石。
李老师出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告诉幼儿,这些地方都能在地图上找到,请幼儿仔细观察后,把找到的地方标记出来。幼儿发现,这些动物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方。鹏鹏还发现,靠近地球两端住着喜欢冷的动物,靠近地球中间的位置住着喜欢暖和的动物。幼儿发现:动物之所以住在某一个地方,主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如果那里的环境改变了,动物就很难生活下去,也就慢慢灭绝了。
为什么有些动物永远回不来了?通过探索动物的习性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幼儿渐渐理解了绘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幼儿说:“绘本是想告诉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应该互相爱护。”“人们不应该随便捕杀动物,动物灭绝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它了。”“我们要保护地球,尤其是要节约用水,没有了水,没有了动物,人类也会死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没有了水?”幼儿们的回答从“被动物喝光了”,逐渐延伸到“因为天不下雨了”“是因为有人砍了树”。
为了进一步支持幼儿了解自然生态,教师为幼儿播放了“消失的水资源”的短片,请幼儿仔细看和听。短片播放完以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次讨论中,幼儿认为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是因为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过度浪费和对大自然的破环。所以,大家要保护水资源,要从自己做起。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动物永远都回不来了?”幼儿回答:“是因为人们总是捕杀动物,动物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那里的环境变了,没有吃的,也没有水了,动物就都死了。”“人们太贪心了,总是想着要把动物卖了换钱!”
探素动物生存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幼儿理解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意义是关键的环节。但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大家都觉得李老师和庞老师有些着急,没能把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对应关系,仔细梳理出来。例如,熊猫喜欢吃什么,吃的东西和它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关联。
李老师回应,其实也有讨论,就是讨论得比较散,当时没能归纳提炼一下。庞老师也说,担心引得太深,时间太长。
但是,更多老师认为,不应该把时间的长短作为幼儿研究型学习活动的依据,首先应该看幼儿的兴趣,其次应该看这个经验的重要性。很显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指向幼儿的下一个探究点——为什么有的动物灭绝了。讨论以后,李老师和庞老师也觉得可以接下来再改进。
……
本文节选自《以绘本<来喝水吧>为中介的主题学习活动》,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第2期。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教育杂志社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学前教育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