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后朴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kxNjk4OA==&mid=2247500169&idx=1&sn=6bc43bb0c552c626ac8f356bec88155a
![张亚妮:观察评价儿童中教师的迷思-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一般而言,有着几年教龄的老师,已经摆脱了初入职时的幼稚、慌乱和迷惑。
但在实际教学反思过程中,在“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中,教师们的专业理念、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和提升?问题与困惑有哪些?是值得科研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下文将透过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明园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中的所思、所做和所言,评析其在教育实践研究中的收获、体验和困惑,呈现观察评价儿童行动研究中教师的迷思。
区域游戏时间到了,萱萱和皓皓一起走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们想玩宝宝屋。”“好啊!”还没等我说完,两个小朋友就已经手拉手跑进了宝宝厨房。
萱萱对皓皓说:“你做饭,我来切菜,哎呀,我们还没有宝宝呢!”
萱萱想了想 , 对皓皓说:“咱们叫丹丹做宝宝好吗?”
然后转过头,对丹丹说:“丹丹,快来当我们的宝宝!”
丹丹大声地说:“好”。
萱萱看小伙伴都到齐了,就开始给小伙伴们分配角色。皓皓是爸爸,萱萱是妈妈,丹丹是宝宝。
丹丹说:“我要玩娃娃”,“萱萱妈妈”就拿过来一个娃娃给“丹丹宝宝”,两个人摆弄着娃娃。
皓皓在小厨房里忙着炒菜,炒好菜装入盘子并把盘子放在桌子上,饭做好了,“皓皓爸爸”招呼“萱萱妈妈”和“丹丹宝宝”,“快来吃饭了!”
“皓皓爸爸”将各种好吃的摆满一桌,高兴得手舞足蹈,三人坐下来一起吃饭。
萱萱小朋友,很有主见,想象力丰富,已具备初步的角色分配能力,已学会自己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角色分配时遇到的困难。
皓皓小朋友,专注力很强,做事有始有终,秩序感很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有序地拿放材料,还能把盘子摆放得十分整齐。
丹丹小朋友,在三个小朋友中年龄最小,具有很强的交往能力,能够大胆表达想法。
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间接、侧面地调动孩子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告知正确答案和解决方案,也不能指挥孩子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要充分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激发其创造性。
孩子在思考的时候,教师的“不参与”,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游戏的机会,更能激活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通常,教师习惯性地应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幼儿主导的游戏与教师主导的教学对立起来,采用“两分法”对教与学这一富有复杂性的活动过程进行简单化处理。
要么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不管不问”的方式,等待儿童自动发起和生成课程;要么认为幼儿自己不会学习,必须依靠成人来教,忽略从幼儿游戏中生成课程的可能性。
朱老师意识到教师要学习支持和鼓励幼儿发起活动、互动交往的行为,教师要能在保障幼儿主体地位和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之间,根据教育情境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淘淘在宝宝屋里做爸爸,他选择了一个塑料娃娃做宝宝,然后从衣柜里取出了一件绿色的衣服在娃娃身上比了一下,很认真地确定好尺码后就给娃娃换衣服了。
他先解开子母扣然后将裙子从娃娃的胳膊上脱下,一旁的果果对淘淘说:“光溜溜,你给娃娃穿那条裙子嘛,谁把裙子拿走了?”
淘淘说:“可是,可是裙子太小了。”
之后他继续认真地给娃娃穿衣服,因为是一件连体衣,所以他就从腿部穿入,然后依次将袖口穿入两个胳膊,用了近2分钟给娃娃穿好了衣服,可是他突然拉拉小内裤,发现衣服有点长,似乎大了许多,于是他就准备将绿色衣服脱掉,一旁的果果问他:“你干嘛呢?”
淘淘说:“刚才那件衣服有点大。”
说着就给娃娃把衣服脱掉了,之后两个人都忙活着自己的,果果亲热地抱着娃娃,并给娃娃吃蛋糕,自己边吃着冰激凌边哼唱着歌曲。
淘淘将之前那条裙子给娃娃穿上并细心地将字母贴扣上,之后将那件绿色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并且关上了洗衣机的门,旋转了按钮。
淘淘做事情很专注,喜欢动手操作的游戏,在宝宝屋中很爱扮演爸爸,能很细心地照顾小宝宝,小肌肉动作协调,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一个既有责任感又很独立的小男生。
在整个穿脱衣服过程中能够尝试比较、观察、判断(一开始提起绿衣服在娃娃脚的方向比了一下,应该是确定穿衣服的方向),有序地给娃娃穿脱衣服,并能自己解决穿衣服中遇到的问题。
淘淘的空间感强,例如给娃娃穿衣服的方向及顺序,以及他在使用洗衣机旋转按钮时调整了方向。淘淘知道匹配合适的衣服并将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果果很善于交流及表达,在照顾自己娃娃的同时主动与淘淘交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主动向同伴提出建议(穿裙子),果果发现淘淘把之前的衣服换掉了,还观察到了娃娃的特征。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孩子生活经验越丰富,观察力就越强,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就越逼真,情节就越丰富,自然玩得开心。相对而言,似乎果果的生活经验更丰富(过生日吃蛋糕、哄宝宝睡觉、喂蛋糕等)。
由于小班幼儿的集体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通常为: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游戏语言交流较少,幼儿独自操作材料,以自我为中心。
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话,旁若无人,醉心其中。当然,他们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都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果果说:“胳膊肚脐眼,这是你的宝宝噢,这是我的宝宝噢。”淘淘说:“你的是布偶。”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
在今天的游戏中他们没有角色分配,教师也没有介入,因为两人都在专注且开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以后的游戏开展中,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
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父母在家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和自己的对话,启发幼儿在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在角色扮演中,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另外,通过谈话启发,如一家人最近到哪去玩了,有没有去动物园、游乐场、爬山、过生日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再现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就会自觉融入角色,游戏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新颖了。
“观察的方法是建立在一个根本原则–儿童自然表现的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的语言与行为,才能了解儿童的天性。而自然观察需要给儿童自由的空间,以儿童自由自主活动为前提。
朱老师通过自然观察,收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实例,了解幼儿在做什么,描述幼儿活动细节,分析幼儿已有经验。幼儿园教师总是容易陷入这样极端的困惑:是“放羊”还是“高控”?幼儿园教育是“放任主义”还是“指导主义”?
一方面,游戏的本质是幼儿自发、自主、自乐的自然活动;另一方面,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教养的教育机构和生活场所。
教师就像是牧羊者,幼儿就像是被放养的小羊,教师保证幼儿的安全,照顾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幼儿拥有支配权,班级活动缺乏结构和一日常规,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
教师管理并控制幼儿所有的活动与学习,告诉幼儿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做什么事,班级活动高度结构化,一日生活常规严明。
这两种极端的班级氛围是幼儿园教师在其教育生活中常常会遭遇的教育困惑,要么放羊、要么高控,难以把握其中的尺度。
幼儿园游戏兼具自然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幼儿园游戏不仅要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其身心发展特征、愉快的幼儿园生活,而且要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两者之间如何保持适当的张力是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的实践智慧便体现在教育尺度的把握与平衡。
今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是沙池,轩轩挑选好自己的工具后,开始玩沙池游戏。
他先和小伙伴们摆了几个木桩来做支撑点,又将白色的管子连接起来,一头对准水龙头,一头对准沙池,将管子放在木桩上,然后开启了水龙头。
原来,孩子们要将水引到沙池里。很快水流到沙池里了,小朋友们开心地叫着:“水来了!水来了!”这时,轩轩拿起工具铲开始在沙池里挖沙子。
挖了一会儿,他站了起来说:“兄弟们!快挖呀,我们要开一条水道。”
他的小伙伴们说:“好!快挖。”
于是,轩轩开始加快速度,奋力地挖,边挖边说:“兄弟们,加把劲!水快流过来了。”
轩轩和他的小伙伴们快速地挖,很快,水流进了挖好的水道里。
“耶!水来了!”孩子们开心得又蹦又跳。
轩轩,善于思考、自主意识强、做事情有目标,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记得有一次轩轩看到哥哥姐姐在玩沙池的时候,将水引进了沙池里后很兴奋,也想试试。
终于到了沙池游戏的时间,轩轩的模仿能力真强,像一位小领导一样,指挥着大家,孩子们一起成功地挖开了一条水道,很有成就感!
“儿童生活在一个每样东西的大小都与他自己相称的环境中,有助于发展内在的、令人不可思议并赞叹不已的‘积极生活’。因为他们在这里不仅能愉悦地进行一种简单练习,而且还显露出一种精神的活力。
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在动脑时,犹如一粒种子根植在土壤里,通过唯一的方式,即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来进行生长、发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孩子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主动探索世界,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迅速判断儿童游戏活动兴趣背后蕴含的教育价值,灵活确定活动方案,鹰架儿童,给予儿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
智慧的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性之光,使儿童在自由、灵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下午,5个小朋友在“宝宝屋”里游戏,忽然听到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才不想当奶奶”,文文和羽羽小朋友都想要当妈妈,因而发生争执,另外三个小朋友都停止游戏,在旁边看着这两位小朋友。
我走了过去,小朋友们的目光都转向我。
我蹲下身子问文文和羽羽:“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
羽羽说:“因为我平时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
文文接着说 :“我也喜欢当妈妈,当奶奶不好玩。”
我想了想,对宝宝屋的小朋友们说,“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儿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儿歌吧!”
孩子们大声地念起了儿歌,儿歌念完,我问道:“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家呀?家里有些什么人呢?”
一旁的哲哲爷爷说:“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
昊昊爸爸也在一边补充道:“还有小朋友呀!”
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又相爱!”
文文点点头,其他小朋友们也都点了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宝宝屋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
小朋友说好。
我建议,“今天羽羽和文文你们可以猜拳看看,谁赢谁就来当妈妈,另外一个当奶奶,好不好?”
羽羽和文文点点头,接受了我的建议,继续投入到游戏中去了。
“如果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给儿童准备一个‘环境’,并从该环境中提供他们所需的直接的外部条件,对于要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当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纠纷与问题,这位老师及时出现,并使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通过念儿歌的方式转移、淡化和消解儿童在游戏角色分配时产生的分歧,并通过提问和讲解启发幼儿知道幸福家庭中的成员都有谁,为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的角色分配储备认知经验,建议小朋友用猜拳这种既相对公平,又易被幼儿接受的方式协商谁来当“妈妈”,使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顺利解决。
在支持性氛围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控制整个学习和游戏的过程,教师和幼儿是合作者,当冲突发生时,智慧的教师不认为幼儿是在故意使坏或淘气,而将它视为一个好的教育契机,教授幼儿怎样恰当处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幼儿一起努力解决问题,表明教师重视并理解幼儿,并向幼儿提出解决当下问题情境的认知挑战,创设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开放的学习体验。
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总是摸索并探寻在给予幼儿探索所需要的自由与为保证幼儿安全所做出的限制之间达成平衡,试图寻找恰当的尺度。平衡不是教师不管不问,也非教师强制灌输,而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支持性氛围。
在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幼儿园老师们反思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抓不住孩子的故事”。
其中有个朱老师一直在观察笔者的做法,她说,“每次你到我们班来观察的时候,我就注意看你观察的方法,你会在一旁安静地做一个观察者,有时会悄悄拿出手机录像,有时你也会及时地介入指导,问小朋友问题,跟小朋友聊天。”
在研究者观察研究对象的同时,研究对象也在认真观察着研究者,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朱老师说她在向研究者学习如何观察,如何在不影响老师教育教学和幼儿活动的情况下,用镜头记录孩子和教师游戏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一开始她觉得拍这没有什么用,后来发觉这样的捕捉很有价值,帮助她积累了很多的素材和资料。
于是,朱老师也采用录像的形式把幼儿的学习和游戏活动拍摄下来,然后不断地观看,发现孩子的精彩瞬间,再用白描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能发现孩子的“哇”时刻了。
在能抓住孩子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后,朱老师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读不懂孩子的行为,不知道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新的问题又迎面而来,不知道怎样去回应,回应部分开始让我头疼,我又再次出现了记录的排斥阶段。” 这是很多教师的心声。
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反思意识觉醒、能力增强的必要途径。只有把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加以内化,才能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
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外化会造成对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只有从理论层面剖析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这一阶段所遇到的现实困难,极大激发了老师们看书、学习,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欲望,细心的W园长适时地为教师们购置了大量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书籍,接下来老师们就开始了阅读之旅。
有个老师说,“我看了由吴蓓著的《华德福老师的心灵之语》以及鲁道夫谢弗著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在书中我了解了儿童发展本质的事实性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些片面的看法。
突然间发现我在书写回应时得心应手了,有理论依据了,也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及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
为了让自己向专业性更进一步,我的努力方向如下:多学习、多看书,积累幼儿教育的理论专业知识。通过观察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发展,提高自己在自主游戏中介入指导的能力,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
“学习故事”行动研究初期,幼儿园教师明显表现出对教育模式的钟情和对确定性教育知识的推崇。教师害怕不确定性,害怕如果教育一旦有了不确定性,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和掌控。
寻求确定性就是寻求可靠,为了没有危险,至少不会产生由动作而带来的恐惧阴影。事实上人们不喜欢的并不是不确定性本身,而是由于不确定性有使我们陷入恶果的危险。”
比如,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希望研究者提供一个撰写“学习故事”的模式–
模式事实上就是范式、模板,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程序步骤,把抽象的理论用具体的形象反映出来。
模式的线索支持与确定性知识的探寻为教师展现了一个简约化的教育世界图景,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简单易行的逻辑框架。
通过它,教师能迅速地理解和把握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评价方式的奥秘和规律,对于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鹰架,为教育理论的普及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从这一点来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不能过分相信模式和确定性知识,这样会使教师打不开思维,只能机械地完成任务。
幼儿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确定性的追求也许会对幼儿发展产生框约。
对“确定性”的追寻,如果是停留在观念领域和纯理论上的,极有可能使我们错失真正的、唯一的“确定性”。
这种对“安全感”的追求或许会成为一些教师寻求确定性的合理借口,这种过分迷恋于固定的模式和教育确定性知识带来的“安全感”会制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我们要走出对确定性的迷信,引领教师走向那片迷人的、不确定的教育田野。
本文作者系张亚妮教授,转《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00225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5】朱家雄:观察、纪录为的是解读儿童,而非读懂儿童!
【7】幼儿园到底都教些什么?这是我看到最好的回答!
|版权说明
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