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杜传坤: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绘本作为一种特别的图书样式和文学类型,不但是早期教育语言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绘本是整个早期教育的重要资源,它不独属于语言领域,而是跨领域的。
由于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获得了基本阅读能力,学前儿童的自主阅读受到普遍重视。然而,现实中却有太多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名、将孩子的阅读变成放任自流的无效阅读的现象。
因为即使是图文并茂的绘本,也是文图配合来讲述完整故事的,单纯看图画并不能全面、正确理解故事,甚至可能导致相反的理解。8岁前是培养孩子成为自主阅读者、获得基本阅读能力的时期,不意味着让孩子自己阅读就能获得自主阅读能力。
首先,要搞清楚绘本“自主阅读”的概念,自主是哪些方面的自主,何种性质与程度的自主,否则“自主阅读”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阅读自主权,又不能放弃成人应该给予的支持与引领。
例如,在绘本与纯文字文本之间,孩子可能大都选择绘本,但二者之间更应是互补关系。
绘本确实适合学前儿童阅读,但不是“唯一”适合的内容,纯文字书也适合孩子,而且它的价值无法被绘本替代。纯文字书所需要的注意力的维持,唤起想象的独特方式,连贯的思维能力等,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特别的意义。
但因孩子尚不具备独立阅读纯文字文本的能力,需要大人读/讲给孩子听,这也是低幼儿童阅读所具有的“听赏”特点,亦即“聆听阅读”。在学前阶段除了共读绘本,最好也以恰当的方式吸引孩子阅读一些有一定艺术深度而非艺术难度的纯文字书。
有些家长老师认为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孩子们开始系统学习拼音和文字,可以完全“独立自主”阅读了。
但是,即使孩子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文字,也不意味着具备了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能力不等于读字能力,一篇故事即使每个字都认识,也不代表能理解故事。
所以,家长老师不能一下子放手,在孩子绘本阅读内容的选择、理解与表达、阅读方式转换等方面要继续提供必要的支持。即使孩子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也仍然可以作为阅读伙伴,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与讨论。
再者,我们无疑应该尊重孩子对绘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但这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孩子的“自主”理解,并认为所有孩子对绘本故事的理解都具有同等价值。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需要学习阅读了,各自拥有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反正怎么理解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对的”。这显然是荒谬的。
文学阅读应遵守“阐释的限度”。教师有责任启发、引导孩子改变过度偏离的理解,肯定合情合理的理解,让绘本成为儿童成长中独特而珍贵的礼物,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0】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全110集
【1】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妈妈的保质期只有10年,爸爸也一样!很现实,很残酷!
【4】卫健委发布「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261项指标测异常
【5】同样挨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长进,有的孩子要“跳楼”?答案在这里!
【6】激活孩子大脑的三个好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7】4岁+孩子必看的20部神级纪录片
【8】监控下的幼儿园,伤害的到底是谁?
【9】致家长:在教育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
【10】没有不摔倒的童年,幼儿园的磕磕碰碰也是一种成长
【11】教育部: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附《指导意见》全文)
【12】教育部: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不得设学前班(附《指导意见》全文)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