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实践探索】萌萌真的不爱画画吗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实践探索】萌萌真的不爱画画吗-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胡新苑: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绘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其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反映了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过程。大部分家庭都会给幼儿准备绘画的工具,供幼儿探索。但中班的萌萌却非常抗拒绘画,这是为什么呢?

一、问题发现


镜头一:中班上学期,教师带领幼儿开展了一次“画房子”的美术活动。大家拿到材料后都开始画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只有萌萌不动笔。教师上前询问原因,可是萌萌却一直不开口。于是,教师换了一种问法:“你喜欢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的问题让萌萌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喜欢花仙子的城堡。”“哦,那城堡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呀?”教师继续问道。“是圆圆的,还有一个非常好看的门,花仙子就住在里面。”萌萌兴奋地说道。教师见状便鼓励幼儿将城堡画下来,可萌萌说:“我不喜欢画画。”从教师和萌萌的谈话中可以发现,萌萌很善于表达,她画的城堡一定很漂亮,可是她却不喜欢画画,这是为什么呢?

镜头二:离园时间,正好萌萌的妈妈来接她,教师便主动上前询问萌萌对什么感兴趣,都报了哪些兴趣班。萌萌的妈妈告诉教师,她给萌萌报了很多兴趣班,有画画、舞蹈,现在还学了钢琴。但她很排斥画画,在家也不愿意提笔。教师感到很疑惑,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萌萌一两岁的时候对画画还是挺感兴趣的,经常拿着画笔到处涂鸦。有一次,她在家里的沙发上、墙面上乱涂乱画,弄得乱七八糟。为此,萌萌妈妈发了很大的火。为了避免萌萌再次“搞破坏”,萌萌妈妈就把画笔都藏了起来,只有妈妈在家的时候才会拿笔出来给她画画。后来,萌萌妈妈握着萌萌的手教她画太阳、大树、小花,但是萌萌很反感。久而久之萌萌对画画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萌萌妈妈就给她报了个绘画班,希望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让她重新爱上画画,但是她每次都不愿意去上课。

二、造成幼儿抗拒绘画的原因


(一)绘画变成了任务


绘画是一个想象创作的过程,要想让幼儿对绘画产生长久的兴趣,就要让幼儿学会享受画画。然而,从教师和萌萌妈妈的谈话中可以发现,萌萌妈妈由于萌萌在家里到处乱涂乱画,便限制了萌萌画画的时间,还握着她的手教她画太阳、大树、小花,这都会让幼儿把绘画当成一项任务甚至是压力的来源。并且萌萌的妈妈在萌萌对绘画产生抵触心理时,选择给她报绘画班,看起来像是给幼儿找到了更专业的指导老师,其实是在幼儿对画画充满求知欲的时候剥夺了她的绘画自由,萌萌不愿意动笔就可想而知了。

(二)内因性动机转变为外因性动机


内因性动机是个体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外因性动机是外在因素诱发的动机,而内因性动机更能够产生持续的行为。一般来说,幼儿最初喜欢上绘画的原因是由内因性动机主导的结果,即幼儿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便想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画出来,这是儿童的天性。这时,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对绘画如此感兴趣,生怕埋没了孩子的才华,便给孩子报兴趣班,学习各种绘画技能,甚至参加各种比赛来证明孩子的绘画能力。这就会让幼儿绘画的内因性动机转变为了外因性动机,让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行为变成了带有功利性目的的行为,导致幼儿逐渐失去绘画的兴趣,进而不愿意提笔。

(三)家长的主观性太强


幼儿在不同年龄中有着不同的绘画发展历程。幼儿绘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涂鸦阶段(2~5岁)、图像阶段(4、5岁~7岁)、人像画阶段(7~9岁)、现实主义表现阶段(9~11岁)、自然主义表现阶段(11~13岁),其中涂鸦期是儿童绘画的起点,是不容忽视的初级阶段。大约从两岁左右开始,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在纸上涂鸦,用蜡笔在墙上画,用棍子在泥里搅和,或者用粉笔在水泥地画画。这就不难理解萌萌在家里的沙发上和墙上涂鸦了。可这在妈妈的眼里就成破坏性的行为,需要进行严厉的制止和干涉,她没有了解到幼儿的绘画特点和成长规律,从而忽视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四)幼儿的自信心受挫


幼儿不喜欢家长一味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也不喜欢别人对他的作品进行负面评价。在萌萌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萌萌妈妈会用较为激烈的语气评判萌萌的作品,甚至否定萌萌的画作,还将兴趣班上别人的绘画作品跟自己孩子的比较,这不但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十分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培养幼儿绘画兴趣的对策


(一)家长应找准自身定位


倾听。成人和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绘画的表现方式也会有差异。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明幼儿是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他们的绘画是表达自身的感受,而不考虑欣赏者的想法。此时,家长应当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画作,鼓励幼儿打开心门,倾听幼儿的想法。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完成对幼儿绘画作品的鉴赏。当幼儿感受到自己被认可、重视时,才会更愿意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也才会对绘画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热爱。

赞美者。在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在幼儿细微的变化中寻找闪光点。对于幼儿的作品,家长要以激励为主,避免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用“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等简单的评价。家长的赞美应当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多用“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法真独特。”等语言进行赞美,这有助于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引导者。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性的亲子互动。家长与幼儿应当建立共同成长的朋友式关系,营造充满信任、支持、友爱、帮助的家庭氛围,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当幼儿初次玩折纸游戏不知该如何操作时,家长可以带领幼儿欣赏他人的折纸作品,帮助幼儿打开思路进行创作。当幼儿有自己想法时,家长应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引导幼儿获得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支持者。现代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永远爱孩子,永远赏识你的孩子。当幼儿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家长应该予以支持。但萌萌的妈妈在萌萌涂鸦时严厉批评并制止了萌萌的行为,还将萌萌的画笔藏了起来,这显然阻碍了幼儿的兴趣发展。当然,家长的支持并不是一味地纵容,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提升幼儿能力水平的同时,还要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规则意识。萌萌的妈妈可以一方面在家中为幼儿创设涂鸦区,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便于幼儿尽情感受涂鸦的乐趣,发展精细动作;一方面引导幼儿做家庭的小主人,与爸爸妈妈一起共同爱护家庭环境,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教师应该培养孩子绘画的自主能动性


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头脑中将原有的表象加工整合成新形象的思维活动。绘画创新源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赖于现成的图像和语言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儿童的思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蕴藏着的想象并不等于一触即发的活跃想象,儿童发挥想象需要启迪、激励和引导。例如在“画房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欣赏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建筑和房子,丰富幼儿对于不同建筑物的经验,然后再引导幼儿在自主绘画中自由发挥,丰富幼儿对不同建筑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一个人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在绘画前,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讲故事、观察图片等方式,激发幼儿对某一事物观察的兴趣。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送给小鸟的家”中,教师通过故事导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森林。故事中的小鸟美美带领着幼儿欣赏了一片又一片美丽的森林,激发了幼儿观察森林的兴趣,使幼儿萌发了想送给小鸟一个“家”的创作欲望。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观察。教师要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特点和能力,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比如在“可爱的小猫”的美术活动中,不是每个幼儿都有与小猫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教师带幼儿在前期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小猫,让幼儿学会分辨不同猫的外貌特征。

激发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指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幼儿绘画时,积极的情绪是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在因素。比如在中班折纸活动“可爱的小猫”中,为了激发幼儿对猫的积极情感,教师前期带幼儿与小猫进行了亲密互动,让他们对小猫产生了喜爱之情,这也增加了他们后期的创作欲望。

(文中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第20期(7月出版) 

◆  ◆  ◆  ◆  ◆  


拓展阅读:
虞永平: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朱永新:家庭教育才是关键的关键!这10点教育心得,关乎孩子的未来
钱志亮: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刘    焱:当前关于游戏和教学常见的认识误区
董旭花:“自由”的游戏不等于“自主游戏”
张   晖:幼儿园课题研究值得关注的八个问题
姜   勇:谈谈幼儿园教师的仁爱之心
叶平枝:新冠疫情背景下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再思考
华爱华:幼小衔接不是抢学,游戏才是幼儿的正当行为

【实践探索】萌萌真的不爱画画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实践探索】萌萌真的不爱画画吗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