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为教师的应当知道儿童在家里的一切情形,吃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做父母的也应当知道小孩子在幼稚园里做些什么,学些什么,如此则两方所实施的教育,就不致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必定很大。
——摘自陈鹤琴《我们的主张》1927年
早在90多年前,陈鹤琴老先生就为我们指明了家园沟通的方向,明确了家园沟通的核心内容。
? 家园沟通,到底沟通交流什么?
不是沟通生硬的专业术语。教师不能以专业姿态与家长沟通(内心认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师常常难免带着这样的高姿态)。家长关心的只有自家的孩子,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和专业育儿知识并非他们关心的。这样沟通很难与家长建立起真实的关系,只会把家长越推越远。而没有关系为根基,再好的策略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也不是仅仅沟通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怎样。可能一个细心的,有耐心的保姆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除了沟通最基础的吃喝,更重要的是要沟通孩子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学了什么。
说到这里,很多老师可能觉得这很简单,教师只要把孩子在幼儿园玩的、做的告诉家长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些沟通不能称之为真沟通。比如有的老师为了与家长沟通,会在孩子玩某个游戏或进行一个活动时,让孩子拿着作品,或让孩子一个个做动作,比yeah保持微笑拍照发给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体会与感受,硬生生地营造出了一派孩子在幼儿园无比开心的祥和景象。不是出自真心的沟通是不可能有真沟通、真关系的。
并且换个角度来讲,一直给家长营造这样的假象,是老师给家园沟通自我设障。孩子在幼儿园怎么可能只有开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抢玩具,会打架,会有哭有闹,会不遵守规则,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沟通呢?给家长告状,把问题抛给家长吗?这样,家长该多挫败多无助,多不信服教师的专业精神。不能让家长体会到专业的沟通不是有专业引领的有效沟通。
? 家园沟通具体该如何沟通?
举例说明:
家长问:“豆豆这段时间怎么样?”
教师说:“豆豆这两天很不错,挺乖的,很听话。”
这样的沟通更像是说套话,家长是无法了解到孩子近期发展的有效信息,自然也无法引发更多孩子信息的互通与交流,当然是无效沟通了。事实上,如果教师完全没有去观察解读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了解孩子,是无法与家长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家长自然也不会积极主动配合了。
所以,如果不能真正尊重并了解儿童发展,事实上是很难从根本上做好家园共育这件事。
(*图片来自网络)
基于对儿童的观察解读与家长进行沟通,是读懂儿童一直倡导的,也是目前大量实践后反馈即便是新老师也非常容易上手的一种家园沟通思路。并且,观察解读本身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做的事,用观察记录与家长沟通不会额外增加教师工作负担,还能让教师工作更聚焦更高效更容易收获成就感。
这一沟通模型中有这样一个沟通模板:重点事实描述+能力体现+家庭支持建议(孩子做了……体现了……您可以怎么做……)以孩子玩积木这件事儿为例,看看老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
1. 重点事实描述
今天游戏时间,豆豆玩了积木块,他稳稳地垒起了4块积木(平常写的观察记录做口头描述,结合视频或照片则更直观)。
2. 行为背后体现的发展(能力)
搭积木是需要孩子手部动作和手眼协调配合的,如果孩子能做到把积木的角都对得很整齐,则会搭得更高。豆豆的这一操作体现了豆豆目前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处于能进行适度控制的阶段了。
3. 给家长的教育建议
这段时间豆豆用手摆弄一些材料或玩具时,允许他去尝试和摆弄,不要求他该怎么做或催促他,多肯定豆豆做到的部分,不要只看他没有做好或没做到的部分。比如,豆豆吃饭时,可以说:“你把勺子拿得可真稳,一下子就送到嘴巴里了,好能干!”而不是责备他把米饭掉在了餐桌上。用具体的语言肯定豆豆,既能帮助巩固经验,还能增强自信心。
正所谓有效地沟通是达成合作的第一步,在家园共育的路上,教师唯有实现与家长进行专业有效的沟通,家园共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创作 | 马丽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