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孩子妈,娃还没出生,我就在网上搜罗各种跟绘本有关的内容,比如如何正确读绘本,选哪些绘本合适,但不管哪个话题,网络上相关内容都非常多,角度也不大相同。而当我打开各大卖书网站,却发现了一个类同的现象:几乎每套绘本的介绍后面都会匹配相关的培养目标,比如高情商、好习惯、好品格。
试问,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个习惯好、情商高、品格佳的宝宝呢?于是每种都买了一些回来,尤其是那些经典的、畅销的,而我也在跟娃读绘本的过程中带着些许期待……
首先,我们来聊聊《小熊系列》这套绘本。
宝宝很小时,我们家就买了这套培养好习惯的绘本,这套绘本几乎包含了小宝宝好习惯养成的各个方面,比如睡觉、吃饭、自己收拾玩具、拉粑粑、刷牙等。宝宝能自主睡眠后,我们每天都会把《睡觉》这本绘本放在阅读的最后,读完睡觉。同样宝宝给我的反馈也是特别好,每次读完都说关灯,且盖好被子睡觉。
阅读之余,刹那间让我开心:哦,原来网站上对绘本培养方向的定义真的挺有用的,孩子们也能比较快领会并学习模仿。然而,随着和宝宝阅读的绘本越来越多,我发现以上对绘本教育目的的认知是对绘本严重的误解。
就从《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这本绘本说起吧!
这本绘本是一本经典绘本,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当然,教育的角度也很明确——培养孩子们对爱护牙齿的认知,养成每天都认真刷牙的好习惯。
作为一个爱孩子的妈妈,我也给孩子引入了这本绘本。果真,我们家孩子很喜欢读,喜欢到每天都要读,书的页面都读的皱巴巴了,但是对刷牙的态度依然让我这个老母亲不得不时常连哄带恐吓才完成。
貌似在这种强而直接的教育目的背景下,即使孩子每天都读,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然而教育目的在孩子行为上的转化效果却微乎其微。那么,当我们希望借着某本绘本来教育孩子,这种想法似乎不太行得通。
回归教育的本质,孩子的培养更多应该是家长自己本身的行为示范以及和孩子良好的互动、用心的陪伴,给予他作为一个独立又弱小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再说说《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这本绘本吧!
这本绘本我第一次读,就被惊艳到了!给大家展示几页吧。
小狼乌鲁发现了很多熟睡小猪,于是决定跟自己的好朋友分享。
当准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好朋友哇呜时……
哇呜却分享了香喷喷的咖喱蘑菇。
之后乌鲁去不同的好朋友家,想要把午睡林里好多熟睡小猪的消息分享出去,结果每次去一个好朋友家,还没等乌鲁开口说完,好朋友都跟乌鲁分享他们今天的美食。
看完这个故事,我对宫西达也这位作者可以说是由衷的佩服,把我们常言道,且希望孩子们彼此分享的这个品质表达的既有趣又极具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和我宝宝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下班回家,小区里看到宝宝在玩最近很喜欢的贴贴书,他旁边站了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小朋友看的入神,眼神中透露着超级想玩的欲望,于是我对宝宝说“要不要分享给弟弟一起玩啊?”宝宝紧接着说“不要”。于是我闭嘴了,并反思着刚才的对话是否不妥。
过了一会,我稍微改变了一下说法:“你有这么多,要不要分享一个给弟弟玩?”宝宝想了想“好”。得到宝宝同意的信号,我接着说:“那你看分享哪一个给弟弟玩呢?”宝宝仔细的看了一圈贴贴书,最后决定将其中的“一盆花”分享给弟弟贴。后来这样玩了好一会,每次都是我先询问宝宝哪一个,然后引导弟弟去拿。
最后我们要回家了,弟弟哇哇大哭,还想玩,我问宝宝愿不愿意分享给弟弟,宝宝紧紧的抱着书,“不要”。于是我对小朋友和他的奶奶说:“不好意思啊,这是哥哥很喜欢的玩具,他不愿意送给你,要不明天你们再一起玩?”然后对宝宝说“走吧,我们回家吧!”宝宝抱着书,脸上洋溢着开心和满足的表情说“回家”。
分享不应该是被迫的,或者不情不愿的,而应该是双方都很开心愉悦的,内心感到满足的。
然而我们日常,更多是跟孩子强调“要分享给大家一起玩”、“不可以这么自私、小气”、“我们要大方,这样别人才喜欢和你一起玩”。而帮助孩子建立分享的概念、养成乐意分享的品质,很多时候在于家长平时要让孩子将“分享”和“愉快”产生联系。绘本可以让孩子感受,但将行为和感受产生具体的联系,需要家长和孩子有效的互动。
比如当孩子跟你分享后,欣然接受,并及时回馈,告诉孩子“谢谢你将好吃的/有趣的分享给我,我很开心”帮助孩子感受并体会,分享是一件有价值的开心的事。对于这样美好的体验,如果我们想着完全依托绘本,孩子是很难从内心感受到的。
创作 | 烨煊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