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张艳荣?郝晶晶: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一、活动背景


幼儿需要大量的直接操作、亲身体验,在操作体验中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内化使其逐渐变成自己的经验。


生活中有大量幼儿熟悉的对称图案,如叶子、花朵、建筑、人脸等,幼儿对这些美有着直观的感受,但想要深入的了解,就需要专门开展活动。从观察幼儿画对称图形时出现的问题入手,教师循着问题逐步设计了适合不同对称经验水平的幼儿操作的材料,并适时通过提问支持幼儿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教学活动,促进不同水平的幼儿对对称概念的理解。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二、活动过程


一次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用对称的图案画风筝,幼儿呈现出的作品美观且基本符合教师的要求,教师觉得这次活动很成功。


但课后反思时,教师却产生了疑惑。在画风筝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对称轴两侧的图案要一模一样,看似明白了什么是对称,但仔细看起来,两侧的图案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掌握对称的概念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才能有效帮助幼儿获得这一经验呢?带着疑问,教师又组织了一次制作对称画活动。


在集体演示环节,教师先把一张纸对折后打开,然后在折痕的一侧用颜料画了一个图案后再对折,颜色晕染到另一侧后打开,一幅美丽的对称画就做好了!看完教师的操作,幼儿都跃跃欲试,纷纷尝试制作美丽的对称画。但是,教师觉得仅仅是这样的观察、体验、讨论,还不足以帮助幼儿获得对称的经验。


于是,教师又为幼儿提供了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进行了一次个案观察。


镜头一: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画有一半图形的纸张练习材料,让幼儿想办法画出对称的另一半。晨晨立即用笔画了起来。画完后,教师问他:“你画的是对称的吗?”他说:“是!”教师又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对称的呢?”“因为这条线的两边都是苹果!”这时候,一直站在旁边默默观察我俩的桐桐说:“老师,他画的不是对称的!”教师追问:“哦,为什么你觉得不是对称的呢?”桐桐用手指着画说:“这两边不是一样的,这边的苹果小,这边的苹果大”。我反问晨晨:“你觉得桐桐说的对吗?”晨晨看了看自己的作品,抿着嘴,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教师反思:观察完晨晨的作品,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后,教师对于对称这个活动的目标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教师之前关于对称教学“差不多就行”的想法是错误的。晨晨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明白对称轴两侧的图案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细微的观察能力及小肌肉发展能力的影响,他只能达到图2的程度。


但是,同年龄段的桐桐却能观察到两侧图案的不一样,而且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说明如果教育策略适宜,大班的幼儿可以创作出更加精准的对称图案。


于是,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样通过改进教学策略,帮助像晨晨一样的幼儿提高这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呢?


镜头二:教师对操作材料重新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带有网格线的半图形纸张练习,并随机请另外两个幼儿来操作。刚开始,他们迟迟不动手,好像不知道这些小格子的作用。我没有任何提示,只继续要求他们尝试画出对称的另一半。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根据两位幼儿画出的对称图形,教师问道:“请说一说,你们画的是对称图案吗?”幼儿1说:“是,因为它们的图案是一样的!”他用手分别指了指对称轴两侧。教师又问“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幼儿2说:“不是,这边是宽宽的,这边很窄”。幼儿指了指同伴作品的对称轴的左侧和右侧。教师说:“两侧画的不一样,说明还不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们画出真正的对称图形吗?”两位幼儿都不说话。


教师提示道:“这些小格子可以帮到你们吗?”幼儿1说:“可以数格子!”。教师点头,表示了肯定,没再做解释,提供了新的纸张,直接请两名幼儿开始第二次练习。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教师反思:在画图案过程中,幼儿1顺利完成了任务,幼儿2则是反复数了几次格子而且总是数错。两名幼儿的操作过程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在画对称图案的过程中,幼儿用了更多时间数格子,减少不必要干扰的材料才是适宜材料,也才能帮助幼儿顺利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师把小格子改成了大格子,再次请幼儿2操作,这次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画对称图案上,顺利完成了任务。教师问道:“你发现这两张图有什么变化了吗?”幼儿说:“这个格子变大了,不用数那么多了。”教师又问:“你更喜欢做哪一种?”幼儿回答道:“第二个。”


镜头三:接下来,教师又准备了难度更高一点的新材料,请幼儿2操作。教师问道:“你发现哪里不对了吗?”幼儿2挠挠头说:“不知道!”教师说道:“请你看,对称轴左侧的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图形?”“有两个完整的正方形和一个小三角形。”“你画的对称的一侧的第二行,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呢?”幼儿数了数说:“少了一个小正方形。”于是,教师为幼儿2提供了一张新任务单,请他重新操作。对称轴右侧的红线是他第一次画的,经与教师讨论,幼儿发现了问题,他用绿笔进行了修改;之后,幼儿2再次与教师进行了讨论,发现了新问题,并用粉色笔做了第二次修改。完成操作后,教师与幼儿2一起回顾了刚才的操作,思考怎样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对称画。当教师再次为他提供了新的操作单后,他正确无误地画出了对称图形。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教师反思:对于初学对称的幼儿而言,教师这次提供的任务单有一定难度,因为想要准确完成任务,既要关注格子的“边”,还要关注“角”。教师能先放手让幼儿观察、操作,不怕出错,并把握幼儿出错的契机,三次与幼儿讨论问题、让幼儿思考修改的办法。事实证明,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必要的动作提示,帮助幼儿关注到了学习的细节,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有效的鹰架支持可以帮助幼儿轻松跨越学习难度,迈上发展的新台阶。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三、活动启示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部分提到,5—6岁幼儿要“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学习。对称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这个挑战既是对教师,更是对幼儿。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提示我们,第一,对称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第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设计适宜的数学游戏,而游戏中应蕴含对称教育的目标,操作材料就是物化的教育目标。第三,丰富的教育环境不仅是物质环境,更应是人文环境。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小组及个别化指导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识别、讨论与绘制对称图案。


在上述活动的前后,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三次做出调整,发现了学习对称画的奥秘。


一是对于有学习难度的内容,教师要想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充分备课,即备幼儿、备材料。备幼儿就是预先评估、观察与调整;备材料就是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和适应性。


二是有效观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耐心、细心地观察幼儿学习的过程,在分析幼儿学习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改进办法,并验证其是否有效。


三是教师能把绘制对称图案与数概念相结合,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通过观察,发现绘制对称画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四教师除了提供材料,还适当提出问题,包括启发式归纳、经验梳理、提出挑战性问题等,在互动中激发幼儿深入思考与探究。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幼儿不能自发地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会总结和发现问题。但是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幼儿关注有问题的地方、思考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尝试解决问题,让幼儿亲自发现了自己的操作行为背后的意义,发现了学习的方法,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1年第2期(1月出版)

          



~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学前教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实践探索】小“对称”?大奥秘—— 一次数学活动的研思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