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悦读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亲子游戏篇
刘瑮
第二章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七大能力
第二节“我能行”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你能行” 让孩子从不愿意到愿意
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需要孩子能够自我激励,从而战胜困难,持续的进步。哲学中说,事物总是通过内因发展变化的。自我激励就是孩子情商成熟的内因。掌握自我激励能力的孩子,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会显得更为游刃有余。每个孩子都希望在自己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激励,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不要将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激励的游戏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常跟或大或小的挫折打交道。对于父母而言,应该从小为孩子安排自我激励游戏,不要轻易在游戏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游戏,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勇气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忽略了游戏和现实的界限,往往利用外在的奖励来刺激孩子。其实这只能一时刺激孩子,对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没有好处的。比如,孩子的妈妈答应他考试分数高,就给他100元零花钱。可是一年过后,孩子已经买足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100元的奖励也无所谓了,于是成绩直线下降。这是来自妈妈的激励,而不是孩子自发的自我激励。外在的激励只能有短期效果,只有自我激励才能长久的帮助孩子自信满满,不轻言放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州人的蛋视,得到别人的赞美。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就非凡的人成功的信念都源于赞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是孩子日后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父母只要给子期待和肯定,他们就会受到激发,让父母看到希望。所以,很多父母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就用金钱等进行奖励。然而,这些外在的激励方式一旦取消,孩子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因此不能持久地取得成功。另外,这会使得孩子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有可能还会因此走向歧途。
“我能行”让孩子坚持下去
孩子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激励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孩子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在自我激励游戏过程中,父母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要适当地给子鼓励和赞扬。这个时候父母要表现出高情商,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 “你能行”,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我能行”。孩子应该是此类激励游戏的主体,父母尽量不要强行塞给他们一些观点。
心理学家曾指出:“鼓励孩子,关键不在于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我子自己跟自己说了什么,在于听了父母的话之后,他们在心里是怎样对自己说的。,父母鼓园孩子的最终目标不是去赞美他,而是让他更有自信。父母要明白,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望激励的需求。一个懂得自我微的的人,能自在与别人行方面水中都你什都一一祥的地现下做到更好。许多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都会进行一些相应的自我激励,以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游戏中,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培养自我激励的能力。孩子在自我激励中可以逐步提升白信,使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这种感觉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自我激励。如此良性循环,就会让孩子逐渐向高情商发展。这样的孩子便能充分发择出自己应有的潜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游戏时,父母怎样做,才能更有助于孩子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呢?首先,在游戏中,要为孩子预设一个合理的激励目标。要给孩子制订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它必须在数量、质量、时间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父母在制订初始阶段目标时可以把要求放得低一点,让孩子能够顺利达到,以此增强孩子取胜的信心,然后务力去完成自己的每个小目标。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自我激励,一句空泛的 “我要成功,是毫无意义的。其次,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去赞美他。当孩子克服很大的困难取得成功之后,父母在夸奖孩子的同时,应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与取得的结果感到自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本身带给白己的快乐,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在内心升起自强的精神,时时进行自我激励。
对于孩子来说,进行自我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有更好的表现。这好的表现又会促使孩子做出进一步的自我激励,对他们的情商发展大有帮助。既然如此,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寓教于乐,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激励的能力,让一段能够更为自信和坚强,从而战胜脆弱和挫折。
第三节 分配任务游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当拐杖当向导
担心孩子独立能力不足,以后无法应对繁杂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这是所有父母的心结。但是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天生的,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正面的引导,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自立能力是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其实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
然而,不少父母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认为孩子缺少独立能力,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独生子女一般衣食无忧,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历诸多磨难。父母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能有很好的独立能力吗?任何一个孩子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是由于受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情商,这完全是后天塑造的结果。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显然长不大,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再家长“周到”的服务和“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现在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孩子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从小父母缺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造成了孩子的“无能”。很多孩子从小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习惯于一个人独来独往,从不去操场打篮球、踢足球,在学校里也没有几个好朋友。即使上了大学,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也让人担心——被褥凌乱不堪,几十双脏袜子塞在床角,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让父母来整理收拾。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博士,在社会上也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因为他的自立能力太差了,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低情商的表现,让他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最终被埋没、淘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中便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 的性格。他们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家长应该多创造孩子喜欢的游戏,从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分配任务游戏对于提高和完善孩子的自立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样,孩子在分配任务游戏中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会力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配任务游戏还有条件简单、容易进人、假想性强、趣味性强等渚多特点。父母可以把很多情景移植到游戏中,让孩子非常顺利地接触和禁握多种技能,使他的自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分配任务游戏中,父母也能更好扮演引导人的角色,不着痕迹、不受排斥地让孩子接受自己选定的教程。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分配任务,游戏可以随之提高难度。比如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到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技能等,都可以逐步植人游戏中。如果父母能陪孩子玩好分配任务游戏,那么你的孩子将会收到一份最好的礼物。因为分配任务游戏经常伴随着角色互换行为,孩子可以从多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我们知道,教孩子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是个既单调又责任重大的过程,因为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与大人代替孩子完成这些事相比,孩子独立完成这些显然是更费时费力。但前者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后者则是一个“仆人”的工作。虽然后者对家长来说要简单许多,但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因为它在孩子情商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独立学习和做事的机会,鼓励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比如,一般4岁的孩子就能够自己整理床铺了,而且十分乐意。如果这时妈妈说“噢,全被你弄乱了”,那对孩子就是很严重的打击。孩子有去做这些事的想法就很好了,父母当然不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父母可以试着这么说:“试试看,妈好/爸爸相信你能行!”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并完善自身的独立能力。
教育孩子自立并不是亲子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小事。自立能力之所以被放在众多能力之首,主要是因为学习自立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够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自立者强,自强者脚下必有路。由此可见,自立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开展值班家长游戏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导师,而不是“仆人”,应该帮助孩子在自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教会他如何独立地完成一件事,哪怕是阶段性的。我们应在孩子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时给他恰到好处的帮助,而不要一手包办。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将来势必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的不同给子相应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逐渐掌握自立能力,为独立做好准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要修正这种关系,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一个叫作“值班家长”的游戏,让孩子每周未做一天小家长。
“值班家长”有三项任务:第一,打扫家里的卫生,比如拖地、洗碗、整理物品等;第二,安排周末这一天三餐的伙食,具体操作由父母去做;第三,安排家人一天的“外事”活动,可外出;游玩也可走亲访友。
规则就是;所有这些都让“值班家长”自己做决定,父母不能干预,只能在一旁提建议。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很多孩子肯定会畏畏缩缩,做决定的时候总是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时爸爸妈妈要遵守游戏规则,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遇到困难时,父母再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一手包办。熟悉之后,孩子很快就会进人游戏状态。他们会变得更有主见,更有责任心,自控能力也会加强。这些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往往会让父母目瞪口呆。许多该子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单独处理事情的成就感。在家庭这个乐园中,父母要适时地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拥有主见和判断力,才不会被身边的诱惑和杂念所左右。父母在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看法,适当加以引导,而不能对孩子的看法轻易予以否定,更不能对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
父母关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给孩子的爱并非越多越好。这种爱不能太过分。许多父母,可能是由于太爱自己的孩子,始终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准则教育孩子。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意见,事事替孩子做选择。这样做,严重打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主动性。将来孩子不但不能成才,反而会变成一个没有主观意识、没有责任感的人。换言之,他们成了父母主观意愿的牺牲品,情商极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
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的年龄阶段,他们是希望自己能够自主地做决定的。这时候,父母就应该试着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他们需要帮忙的时候,自然会来寻求父母的帮助。
而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什,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点拨和指导。孩子将来的路不同于父母曾经走过的路,他们必须自己走完人生路,因此,父母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规划人生,同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分析问题,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人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从小锻炼自己的机会,孩子就很难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的情商发展也会差强人意。
经常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方面的情商和智商。在孩子做家庭小主人的时候,父母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中肯的建议。引导孩子做出一些可行的决定和选择。
父母要牢记:“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有自主意识,总会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压制,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并长期跟随着他。待孩子长大以后,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他缺乏判断力和选择能力,缺乏责任感,缺乏主见。到那时,再想培养他自己做主的能力就难上加难了。
往期回顾
END
供稿:林思凡
审核:胡莹莹
编辑:卢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