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班课程”项目组在研讨“幼小衔接”主题墙创设时抛出以下三个问题:
1. 幼小衔接主题墙可以呈现哪些内容?
2. 怎么呈现孩子会关注?
3. 什么时机来呈现?
根据抛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和思考。
前两天正好江晨园长推荐了南师大王海英教授关于环境创设的讲座,里面提到了主题墙的演变过程,即由以往的主题墙演变成主题海报,再到儿童海报,在这过程中教师逐渐退后,儿童的参与越多越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回到儿童立场。
结合自身的经验,我们认为其实不管是哪个课程的主题墙,它都应该是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彰显孩子的想法,体现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让儿童在环境创设中有存在感和掌控感,而不是体现教师预设的、课程架构的逻辑性。
大班的幼儿再过一个多月就要上学了。“你想上小学吗?”我们对孩子们展开调查,将调查海报放在室内区域,孩子自主分配自己的时间,在表格的相应区域签上自己的名字,再在集体谈话活动中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从与孩子们的对话中,发现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担心、好奇、恐惧、不舍、向往、憧憬等等。除了舍不得幼儿园,其它的情绪表现源于孩子对小学的未知。
孩子们对小学了解多少?在与孩子谈话后,发现他们对小学的经验是浅显的、零散的。对于上小学,他们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如:小学有区域游戏吗?小学生作业多吗?小学生每天有什么活动?书包里装着什么?文具盒里的文具有什么用……我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了解孩子最想知道的问题,把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呈现出来。
基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先请班上有哥哥姐姐上小学的孩子做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把孩子们想知道的信息画出来,带到幼儿园来介绍,并将作品夹到主题墙上。
除了利用哥哥姐姐的资源,还通过在小学做教师的父母、网络资源、邻居、远房亲戚等途径了解小学,将幼儿的发现放在一个板块上面,便于师幼一起讨论、分享。
另外利用我园上届家长提供的资源,开展“云参观”小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孩子对小学的经验。
通过对多种资源的利用,孩子们对小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内心的焦躁与恐惧逐渐消除,在谈话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从环境、生活、学习三方面一起梳理出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展现在主题墙上。
通过前期一系列的活动,孩子对小学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提炼出来,与小学老师对接,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形成小学一日生活作息表。
总结:
1. 呈现形式。
我们的主题墙有在室内的、有室外的,有呈现在网格上的,有呈现在固定板块上的。因为我们觉得,主题墙的空间位置不局限于室外。
比如,孩子近期对“上小学”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室内专门开辟了一块专题墙。专题墙不是用固定的板子呈现,而是用网格的方式呈现,网格上有夹子方便幼儿自由夹取,删减或增加作品,网格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灵活取放的,流动的,供幼儿小组、集体或个别欣赏、交流、讨论。
这块专题墙呈现的内容是当前孩子关注的信息,随着信息的更新,可以将部分内容移到室外展现,能引起幼儿讨论的关键信息继续保留在室内,还可以增添新的信息。这种呈现方式会引起孩子的关注。
2. 呈现时机。
呈现主题墙的时机不固定,比如课程实施前基于孩子的问题展开调查,调查后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呈现出来,课程实施中,追随幼儿的问题与兴趣,与幼儿讨论、交流逐渐丰富主题墙,课程实施后对孩子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
以上是目前我们对幼小衔接课程的思考和做法,我们将会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问题,主题墙的内容也会进一步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