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焦虑
小班新生入园,一场漫长而疲惫的“战役”!哭闹、拉扯,筋疲力尽的感觉仿佛扑面而来,一线老师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丝“入园焦虑”情结。
传统妙招
孩子:一是组织各种活动提前和孩子们进行熟悉,比如亲子活动、家访活动,熟悉幼儿园环境;二是对孩子进行入园教育,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知道上幼儿园的好处,让孩子知道老师就像妈妈是做好入园生活准备,比如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调整生活作息时间、带好生活必需品之类。
幼儿园:一是提前布置温馨环境,让孩子带一件自己熟悉的玩具;二是建议家长送孩子后及时离园,不逗留、不偷偷张望;三是主题教学《我上幼儿园》,内容大多数是“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是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老师叫我好娃娃,我说老师像妈妈”……。
剖析根源
那在以幼为本的教育时代,我们是否关照过孩子和大人的真实心境?
幼儿角度
对于幼儿来说,入园总是带着强烈的逼迫性,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被迫尽快适应与家庭有更多不同的幼儿园世界,幼儿园不再像在家里,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一个群体就意味着一定群体规则的产生和遵守,意味着等待、磨合、忍受、接纳等一系列群体生活的心理机制。
以孩子的心灵来看,这个世界仿佛没有人爱,爸爸妈妈把“我”丢到一个叫幼儿园的地方,老师从爸爸妈妈手里抢过“我”,“我”被动地达成他们的愿望,无任何诉求机会!
父母说“我”是不听话、不懂事,老师认为“我”适应能力怎么如此之差……都想着改变、塑造“我”,谁也没有来倾听“我”的本性之意,看看“我”的心灵需要些什么,听听“我”的天性成长需要什么……
家长角度
尝试去了解幼儿还不够,毕竟幼儿是弱小的,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意志非常的薄弱,总是被大人的意识和意志左右着,所以尝试了解大人在入园时刻的内心世界,更为重要。
成人往往比孩子更固着于自身内在分离焦虑,往往不自觉地通过自身神色、形态滋溢出来。父母自身的这种分离焦虑往往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对孩子生活自理的怀疑,对幼儿是否能有舒适生活的怀疑,对老师能否如自己一样关注孩子的怀疑……而那些以孩子为精神支柱的祖辈有更加严重的依赖情感,所以往往会以自我对孩子的照顾和关注标准,来看待老师对孩子的照顾和关注。
孩子是最善于体会成人内在心意的,成人的焦虑会通过某种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在探索新环境时觉察到父母的犹疑和不安,那么孩子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教师角度
在孩子入园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成人角色是老师。尽管目前有很多入园问题的研讨,但大多无法切己切实。教师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期望看的是少有哭闹,最好没有哭闹,能够尽快进行集体活动,比如安静上课,有序排队等,往往在入园之时,平行班级之间总是会有潜在的无意识比较,加速了老师对这一状态的急切期望。
在入园中的成人们,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基于自身内心状态而产生言行。前者,掩饰内在的依赖情感;后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忽视孩子与父母的依赖关系,忽略孩子内在真实的体悟。
这中间,唯独少了孩子,少了与孩子的同理,以致少有理解。通俗来说,少有设身处地的理解之心,多了一份强制之爱,成人们更多忽略了孩子自身自主的成长力量!
抓实关键
基于对孩子、父母及教师自我的了解,有效缓解入园焦虑,建议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首先,基于孩子好奇、求知、探索的心理特征,幼儿园应该基于自身条件尽可能创设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环境。可根据科学领域特点,摆放自由搭建积木,可吸引孩子自由选择搭建,专注自我创作。因为包含数学在内的科学领域,往往具有安全和稳定心理的作用。
其次,基于目前家庭生活方式与幼儿园生活方式的差异,视其实际情况思考如何缩短其间距离。但不是幼儿园朝家庭靠拢,或家庭朝幼儿园靠拢这样筒单,而是需要朝一定的教育观、儿童观方向共同努力。创设适宜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对幼儿园有更强烈的好奇与期待,而不是抵抗、害怕和焦虑。家庭溺爱是对孩子个体的极端忽视,幼儿园苛求亦是对孩子个体的另一个极端忽视,双方只有共同朝着关注孩子这个方向去努力,才会真正缩短之间距离,让孩子顺利自主过渡困境!
最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境是引发孩子真正内在成长的机会。入园的处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尝试超越、继而自我成长的重要历程,对此,成人应该同理、接纳、面对并给予支持。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自我调适,自发探索,自主适应,体会到内在的成长力量,成功超越这一困境,父母和老师正是孩子内在绵弱力量成长的动力源所在!
编辑:江媛
一审:柴小王
二审: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