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悦读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亲子游戏篇
刘瑮
第二章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七大能力
第六节“一起做”游戏: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引导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
虽然团体游戏中良性竞争很重要,但是团队协作精神也不能忽视。现在的孩子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内化,很可能会形成自私、固执等不良个性,而这些将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影响其发展成熟。
通过团体游戏激发孩子合作协商的意识,他们就会表现出互相配合与积极协商的态度。游戏一旦获胜, 他们就能充分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乐趣,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与良性竞争的意识。心理学家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 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可见,孩子学会团体合作是多么重要。
团体协作能力是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容乐观的。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被一家两代甚至是三代人宠着。过度地呵护与溺爱,让很多孩子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这都是现在孩子心理素质上的弱点。通过团体游戏提升孩子的交际情商、竞争意识以及团体协作能力,则能够改变和矫正这种不良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孩子很好地走向社会大团体。
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团体游戏来提升。父母在帮助孩子进行团体游戏训练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提升他的良性竞争意识。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 在未来社会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十分必要。
良性竞争能够推动双方的共同进步,而与良性竞争相对的是恶性竞争。在恶性竞争时,竞争者往往怀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恨不得将对方彻底打败。因为竞争时带着这种不良情绪,恶性竞争者往往会使用非常规的竞争手段,甚至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过激行为,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我们提倡培养孩子的良性竞争意识,绝不能让孩子产生恶性竞争意识。
父母要做好后勤工作,但不干扰孩子的游戏
孩子的团体游戏虽然不像大人聚会那样声势浩大,但由于孩子缺乏成熟的交往经验,在很多方面不会考虑得很周全,所以容易发生矛盾。若大人不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很可能会使场面失控。
有时候父母的后勤工作是游戏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要为游戏做好准备工作和收拾“残局”,还要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帮忙解决问题。解决游戏中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父母后勤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矛盾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状态, 所以孩子学会了处理矛盾,就学会了人际交往的精髓。与此同时,矛盾是锻炼孩子交际的最好机会,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同时加以引导,防止矛盾激化。
当孩子玩游戏或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打架、吵架是孩子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父母不能以自身的好恶和道德观来判断孩子之间的是非对错,更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甚至强行干涉孩子,不让他们碰面交往。
当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矛盾时,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学会独自去面对交往上的小问题。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 如分享、交换、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另外,父母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勇于改错、宽容、互助的精神。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巩固友情,扩大交际圈。
虽说父母要做好孩子游戏的后勤工作,需要时刻密切注意孩子的举动,预备非常情况的解决方案,但是大多数时候,父母也应该学会不要干扰孩子的游戏和交往。父母做好后勤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玩游戏和交往,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如果对孩子太过干涉,反而会阻碍孩子们的玩耍。比如孩子在玩耍时,父母会趁机在一旁谈论一些事情。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成人的言谈会干扰孩子的自主游戏。父母要学会适时保持安静,以免成年人的喋喋不休对孩子产生干扰,破坏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影响游戏的精彩程度。
第七节:“小主人与小客人”游戏:培养孩子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做好小主人和小客人
家庭的礼尚往来,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机会。做好小主人和小客人的游戏训练,既能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又能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家里来了客人,往往是孩子最活跃的时候。有的孩子很爱表现,当着客人的面又是跳又是唱,有的父母会嫌孩子太活泼,影响大人。其实,孩子的天性不宜太过约束,应加以引导,教他文明玩耍,大大方方地做个礼貌待人的小主人。通过和客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
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也应该注意,不是任何客人来,不管事情的缓急,都让孩子参加。要与孩子讲清楚,那些比较熟悉、有一定修 养的客人来访时,孩子可以参与接待和交谈。要告诉孩子,待客时要热情、礼貌、文明,教会孩子怎样恰当称呼、迎送、交谈。父母允许孩子插话,但一般不要打断客人的话,也不要让孩子无休止地提问或缠住客人说话。遇到陌生人来访时,则要告诉孩子沉稳大方,不要紧张害羞,也不要过分亲热。孩子偶然有了失误,要及时开导,不要一味指责埋怨, 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许多孩子在做小主人的时候显得很“自私”和“小气”,不愿意和做客的小客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在2— 7岁阶段,道德认识发展是直观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期的孩子很少考虑别人,不能设身处地客观地看问题。父母应该一点点地教育他懂得分享,不能任由孩子的自私天性发展下去。还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对小客人格外“关照”而“吃醋”。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吃醋”行为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这在幼儿阶段是很常见的。小孩的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对于大人的行为不能客观理智地分析,当他看见妈妈像对自己一样对待其他孩子时,就会误以为自己将要失去妈妈,从而感到失落和有危机感。对此,父母不必过分焦虑,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将日益复杂,自然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行为并学会与人相处的。
当然,在家庭游戏中孩子不仅要学会做好小主人,还要做好小客人。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让孩子更加适应成人世界,逐步帮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发挥各种环境的教育作用,使孩子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孩子在与各种不同的成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带孩子一起拜访亲朋好友,和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稍有不同。社交活动的环境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面对的成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感。因为拜访亲朋好友是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中,参与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可以鼓励孩子有更多表现,这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敢很有帮助。
在大型活动场所,很少有专门给孩子准备的游戏。在这样的场合,让孩子参与表演反而要更谨慎,因为这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爱出风头、爱慕虚荣的习惯。面对众多的赞美,孩子可能一时很难理性对待。如果父母也为了脸上有光,鼓励孩子表现自己,更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在亲朋互访中,父母就无需有这样的担心。因为在另一个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像熟悉自己家一样熟悉起来, 不至于紧张害怕。等熟悉了环境后,孩子就会找到“家”的感觉,这有助于孩子自如地表现。这个时候鼓励孩子在叔叔阿姨面前进行表演,更容易建立孩子的自信系统和勇敢精神。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带着孩子拜访亲朋时,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拜访活动中来,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大人们的事,和自己无关。如果孩子想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带着自己到别人家去做客,觉得在那里并不舒服,就会有糟糕的表现。比如没有耐心,哭闹着要回家,甚至有的“恶童”会故意打坏亲朋家的东西,让大家都感到尴尬。长此以往,孩子会显得没有礼貌,甚至显示出冷漠的征兆。
一场成功的亲朋好友之间的互访, 需要父母做好“准备”“引导”和“总结”的工作。“准备”是在去拜访亲朋之前,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 比如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家的特色:“有一架钢琴,你可以弹出优美动听的音符”;“有一个画室,你不想看看画家是怎么创作的吗”;” 有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一起玩游戏、看动画片”;或者“有一只漂亮的狗狗,你可以先看看阿姨发给妈妈的照片”。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客。
“引导”是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做一个干净体面的小客人。父母要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用语,带孩子准时到达拜访地点,让孩子在拜访期间有耐心。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准备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和勇敢,也会让成人感到快乐。
“总结”是在每次拜访过程中和结束后,父母要做个有心人,以便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情商。毕竟孩子还小,让他像成人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犯情是不可能的。如果打碎了花瓶或者和小朋友发生了争执,父母一定要分析原因,帮助孩子意识到所犯的错误,并在以后的拜访中克服自身缺陷。这对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带领孩子参加亲朋好友的互访,是家庭亲子教育的有益补充。父母可以在这些活动中,给孩子安排表演节目,让他在拜访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兴趣,学会适当地展现自己,熟悉人际交往的更多方面。父母也要学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自由。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还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比如,请孩子去邻居家借把剪刀,让孩子给某个阿姨送本书。孩子实际练习的机会越多,以后与人交往便会越自然。另外,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节假日时多带孩子串串门,让孩子多与人交往。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你一定会有惊喜地发现。
孩子在一起玩耍时,父母要指导孩子,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 一会儿吗? ”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重点强调一些要求。 孩子平时争强好胜,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比较胆小,父母就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总之,孩子的交际能力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要训练的一部分,让孩子做小主人或小客人则是日常生活最简易和便捷的训练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给孩子提供交际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做客,并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小客人。如此既能提升孩子在同学中的形象,又能让孩子提高交际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做好小主人和小客人,孩子就能掌握最基本的社交技能,构建自己的交际圈,拥有自己的好朋友。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引导孩子的沟通欲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8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会受到梦境的影响了。他们在睡眠中会微笑,或者会突然哭起来,直到自己哭醒。其实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渴望与母亲和外界进行沟通了。他们通过踢母亲的肚皮,和母亲展开交流。这个时候,母亲会很兴奋地告诉父亲:“快来摸摸,小家伙又在动了。”
父母应该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向自己倾诉,让孩子从对自己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激发孩子的沟通欲,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怎样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 即对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这就是亲和效应。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而一见如故,这为双方的继续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相似之处,那就很可能话不投机。在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这种亲和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孩子的交往不像成人那样受交往动机的影响,他们更受好恶的影响。
很多父母只有一个孩子, 过度溺爱的亲子关系很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交常识和礼仪。父母应该避免把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讲究礼仪、应对得体。
孩子拥有亲和力,才会拥有好的人缘。那么,为人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的亲和力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必要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正如意大利社会公共关系学家皮里亚诺所说:“社交礼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人格展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都是最为轻率的人际交往态度。反之,善于发现和运用社交礼仪的每一个细节, 才能顺应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提供难能可贵的良机。”这就给现代父母的亲子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让自己的孩子更文明、更礼貌。
没有人会喜欢没有礼貌的孩子!生活中,很多孩子表现不佳,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甚至很粗俗。很多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对来自己家里做客的客人恭敬有礼,但在公共场合,由于没有家长的约束,他们的表现就大失水准。比如穿戴过于随便,旁若无人地制造噪音,或若是撒娇哭闹等,让其他人侧目而视,让父母很尴尬。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熏陶濡染。在餐桌上、电话旁、会场等诸多情景中为孩子做好表率。
心理学家指出: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缺乏和他人的充分互动,孩子的交往概念就很难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难发展。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成人世界,在和成人的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因为实战经验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
父母要经常利用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电梯间的绅士行为,饭店里服务生的优良服务,父母都可以向孩子指出这些文明举止的重要性。此外,日常交往也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父母可以利用做客或者接待客人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础的文明礼仪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注意仪表整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体态语言。
保持仪表的整洁,是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养成的文明习惯。孩子穿着打扮要整洁,要讲究个人卫生。与人交往时要举止大方,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打嗝等不良动作。让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与人交往中使用“请、您好、 再见,谢谢、对不起”。这十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中了礼貌用语要表达的全部内涵,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此外,还要让孩子从小掌握一些正确的体态语言。 正确的体态语言可以显示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行为习惯,在交往过程中会让对方感到如沐春风。
其次,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学会交友、分享,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孩子。有些父母往往按自己的意图为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他们的用心是良苦的,可结果也是苦的。因为父母这种替代孩子思考与分析,甚至替代孩子去跟伙伴“算账”的做法,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被孤立的边缘,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觉得有父母做坚强的后盾,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到父母身边,寻求他们的庇护。这十分不利于孩子和同龄伙伴的交往。
父母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平时多观察孩子和同伴间的游戏活动,除了关注自己孩子的内心感受,还要多倾听伙伴们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便父母察觉到孩子表现出“老好人”或“和事佬”的行为,也不要斥责孩子“不中用”或“缺心眼”。要知道,“和事佬”角色是和平的化身,是促成伙伴间友谊的黏合剂,是化解伙伴间冲突的调和剂。
最后,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诋毁他的朋友。父母要明白,即便自己很不喜欢他的朋友,或他朋友的家长,但尊重孩子的朋友很重要,尤其是他认可的朋友或他学习的楷模。做父母的要尽量与孩子一道分享他们的友谊,尽力与孩子伙伴的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 孩提时期是人生历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情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可是,由于受到活动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影响,有些孩子的心理却出现了问题。他们孤僻、胆小,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不喜欢与他人交往。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儿童社交退缩行为”。
具有以下性格特点的孩子容易出现社交退缩行为,父母们可以作为参考,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这些症状:过于敏感,容易紧张害怕;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易焦虑;自卑感强,不自信。
消除孩子的社交退缩行为,最好的方式是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可以 让孩子体验一些生活情景,增加其交往经验。而有意带孩子参加一些成人聚会,其效果更胜于角色扮演游戏,会让孩子收获自信和勇气。
往期回顾
END
供稿:李丽荣
审核:胡莹莹
编辑:卢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