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经典读书笔记。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1)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是一群昆虫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是一部永远解读的书。
看了《昆虫记》后,我才发现,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具有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对方惊慌失措?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这是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任务,一提到《昆虫记》我就想起了那种平淡无趣的说明文,让我顿时没了兴趣,但是才读了一点,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死亡与狩猎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昆虫记》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美好,不会有一地争吵或是斗殴,但是自从看了《昆虫记》,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颠覆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当我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2)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我非常好奇这个“我”是谁?他何以如此自信?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巨人的陨落》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等一系列历史大事。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手不释卷。
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但书中描写的战争、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作者肯福莱特使用了 “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在作者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在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20世纪那段从未真切感受过的历史。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繁荣与腐朽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宝贵的生命。小说中,有一段情节描写特别动人:战争,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楚意思……”其实,人们并不享受战争。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争的人被否决。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恐怕只是少数,只有经历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才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发生的战争。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时势造英雄。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新面目吧。
是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才是未来!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3)
《影响力》的四章内容分别是: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以及不能称之为一章的尾声即时的影响力,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认同,一章我觉得整本书最不好理解的内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来源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网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读后感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在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杀”这个概念。这个需要特别讲一下,因为涉及到这个的次数较少。根据数据统计,在自杀的事件被新闻报道之后,事故(包括自杀)的发生概率也随着上升了,这说明死亡事件出现之后,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杀害他们生命的人觉得自己的想法突然变得合理起来了。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的,我也不是第一个,我杀了自己或者杀了别人应该也是合理的,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呢。所以新闻报道了这样的事件之后,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领事馆告知广大游客短时间不要去有飞机失事航班的国家是有理由的。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4)
《荒野的呼唤》是以一只叫做巴克的狗为主人公的故事,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创作的小说。阅读了这部小说,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荒野的呼唤》主要讲述了叫巴克的狗被别人偷去并拐卖到了荒野中当雪橇狗。从此,巴克就从一个被豢养的环境中走进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巴克慢慢地复苏了野性,并在不断地磨练中成长。后来,巴克被一个叫做约翰·桑顿的人从残暴的哈尔手中解救了出来,所以巴克决定一辈子对约翰·桑顿忠诚。但是,约翰·桑顿却被别人害死了。巴克对人类最后一点眷恋也随着约翰·桑顿的遇害而消失殆尽。最终,巴克在野性的呼唤下,走进了荒野中,回归到大自然。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世界,也可以感受到在荒野生存的不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巴克并没有被厄运所打倒,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巴克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巴克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适者生存的规则,谁更加坚强,更加强大,那么谁就能够在大自然中存活,谁就是大自然的王者。
其实,我们的现实社会也跟大自然一样,我们若想要在社会上生存,谋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才能够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若是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退缩,就逃避,那么我们就永远都无法取得胜利的果实,迎接我们的就只有失败。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一定要像《荒野的呼唤》中的巴克一样克服困难,强大自身,牢牢记住“适者生存”这个法则,在残酷的竞争中坚持到底,取得胜利。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5)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
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
中学读书笔记范文(篇6)
《悲惨世界》在法国文坛的地位毫不逊色于《西游记》在中国的影响,看到书名时,我有一丝恐惧,但更多的还是好奇。整本书读下来,也许是当时的领悟力不够吧,只能够了解到文章写的内容,完全参悟不出什么思想。
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位经历了十九年牢狱之苦后获得自由的人,当他陷入困境时,收到了主教的关照,他被教主感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了陷入困境的女人芳汀,但芳汀最终还是患病死了,他又解救了陷入魔爪的芳汀女儿——秋赛特,最后牺牲在了战场上。小说的悲惨让我的心灵似乎微微颤动了一下,如同一颗石子扔进了水面后的涟漪。
读完第一遍,我就如同经历了一次旅行,见到不同的人,看到了更多的事,但第二次阅读也是让我收获颇丰。
那是初中时期,有一定阅历的我再一次读起了《悲惨世界》,这一次的阅读让我对雨果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形象地刻画了法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坚定地捍卫人民幸福、自由的权利,中心人物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女人芳汀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穷人的悲剧。只有大师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只有像这样的作品才能感染人们的内心深处。这位大师还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第二次的阅读就如同上一堂思想文化课,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涤,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让我的情感更加丰富,让我的感触增加更多。
我还会读第三遍、第四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