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下午13:00—15:50,如皋市“雅云工作室”泥巴微项目组成员相约如皋市港城实验幼儿园,进行了第六次研讨活动。
一、专题汇报,分享玩泥之思
各园通过照片及游戏视频等,围绕“有准备的环境”展开交流,大家重点交流了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功能区的划分,梳理了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及调整策略等。
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分享了玩泥区初建到近期环境的几次调整。先期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功能区划分比较简单,清洗区只有一个水池,游戏区域主要有玩泥区和陶泥吧;中期对材料进行了加减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增加了部分材料,将有安全隐患的和长期闲置的材料舍去,增加了泥巴墙、操作台、游戏计划展示板、作品和支持性图片展示区等。后期计划增设一个泥房子区,收集稻草、麦秆等材料。
高新区桃园幼儿园因为一次游戏后孩子们对玩泥地方小、有局限展开的讨论,决定开辟新场地。从寻找新的场地,到制定玩泥计划,收集游戏材料,功能区域的划分等,孩子们成为了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倾听孩子的声音,追随孩子的需要,在这场关于新场地的探索和畅想之旅中,大家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提出:玩泥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在玩泥系列活动中,孩子们进一步感知和了解泥的特性,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克服在玩泥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幼儿的角度,适时地用问题、鼓励等方式深化幼儿萌发的探究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发展。
如皋市如城建设幼儿园从如何支持孩子的玩泥游戏着手,分享了材料上的提供、幼儿游戏经验的丰富以及技能技巧的支持等内容。提出不仅要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更要关注游戏后的分享,和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游戏经验,以便下次游戏更加顺利,更有深度。
如皋市港城实验幼儿园从园内新泥巴区创设前的审议、泥巴区的基础性环境、功能区划分、材料投放、幼儿生成的游戏及有效策略等几个方面阐述,提出有准备的环境是追随幼儿兴趣需要的,是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是助力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孩子们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环境是不断实施、调整的过程。
二、游戏体验,感受玩泥之乐
泥巴是大自然赠与孩子们的天然游戏材料,为追随孩子们的脚步,微项目组的老师们运用玩泥游戏材料,体验了儿童玩泥游戏的乐趣。在动手尝试后,再通过绘画、讲游戏故事等形式,进行游戏的分享、反思、感悟。
三、现场观摩,体验玩泥之旅
分享交流后,老师们自主参观了港城实验幼儿园的环境,园内共有两个户外泥巴区,均分为四个区域:材料区、开放性创造区、清洗区及作品展示区。所有环境准备均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出发,不断调整。
天气骤冷,泥巴地当天暂停开放。港城园组织参会老师观看幼儿户外玩泥游戏视频。1号泥巴地的孩子们进行了泥巴建构游戏《护城河》,包括计划与讨论、学习与探索、分享与评价、记录与再现四个阶段。
2号泥巴地的孩子们进行了户外玩泥游戏《秋天的小树林》,游戏前的倾听与计划——自主分组游戏——材料的收纳与整理——游戏后的分享,呈现出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真实、自然的游戏状态。
四、沙龙研讨,探索玩泥之行
观摩后,在领衔人蔡春燕园长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围绕“如何做有准备的环境?”和“如何支持儿童的游戏?”两个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大家达成以下共识:
1.泥巴区有准备的环境可分为基础性环境和支持性环境两大方面。
2.材料分类要明确,游戏预判要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划分。
3.支持性材料要适宜。比如投放的材料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增减,根据各园泥巴地实际地形选择多样的材料架、清洗池,要考虑幼儿的游戏箱的大小及搬运方式。
4.研讨的方式要聚焦,可以针对某个话题进行审议。
最后,领衔人蔡园长部署了下一个阶段的工作:
1.多阅读专业类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
2.定期交流研究过程案例,及时回顾反思,使课程更丰富。
3.12月份在如城健康幼儿园聚焦玩泥“游戏后的分享与倾听”,进行交流研讨。
一场相约,一次成长;一场共研,一次收获!此次活动,为项目组的老师们进一步厘清了如何做有准备的环境,让有准备的环境更好地推进课程。在后期的工作实践与研究中,项目组成员也将继续围绕如何做有准备的环境、怎样支持儿童的游戏、更有效的一对一倾听等方面深入探索,让课程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