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
——陈鹤琴
幼儿的游戏中蕴藏着其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区域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类型之一,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还能在自由、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近期,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小班年级组聚焦“区域游戏的有效支持”进行了专题教研活动。副园长刘芸、教科室全体成员、小班组全体教师参与了活动。
研讨活动围绕各班当下的游戏环境以及材料的价值来展开。
幼儿按“订单”要求将花朵以不同颜色、数量、品种进行包装,并尝试根据客户需求将花朵按不同品种、数量、颜色放入合适的器皿、包装袋来送货上门,从而体验买花、卖花的乐趣。
教室里大大小小的咖啡杯引起了幼儿的关注,于是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元素巧妙融入“星巴克”的游戏情境中。
图书角的书本大小、高矮不同,孩子们常常困惑于怎么归放到书架上。怎样让幼儿自主、有序地将书本按大小不同整齐地排放到书架上呢?教师巧妙地在柜子旁贴了三条颜色不同的线,在比一比、量一量、放一放中幼儿学到了有序收归书本的好习惯。
问题聚焦
怎样的区域环境才能调动小班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和持续性?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再调整,再提升?
本着以尊重儿童发展为主,从幼儿兴趣出发的观点,老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各抒己见。
刘老师
秉承”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先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根据幼儿兴趣提供材料。
陈老师
预设低结构的材料,但不预设玩法,鼓励幼儿自主发现玩法。
钱老师
材料跟着幼儿的需求走,看到幼儿的经验生长。开展区域游戏时,要提前思考幼儿原有经验,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开设游戏。
仲老师
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后续发展方向从幼儿实际出发。预设价值判断,思考老师的作用。
教科室 杨老师
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教师应“思考在幼儿之前、行动在幼儿之后”,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材料的投放是给幼儿游戏赋权的重要环节之一,材料能否被幼儿最大限度地选择和使用,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园的游戏需求,取决于材料投放的开放性,在数量充足的基础上,要关注材料的可组合、可移动,才能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活动最后,刘园长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的状态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刘园长说:
要做一个“游戏力”强的教师,这个“强”首先是强烈坚守的儿童立场,教师指要会观察幼儿、会读懂幼儿、要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只要为幼儿提供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材料和游戏情境,幼儿就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玩法;再次是专业性强,要时常回顾《指南》等工具书,紧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其生活、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核心经验,要支持性材料隐性设置于各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的游戏情境中,使游戏材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互融互促。
刘园长期待:
在“经历学习”理念下开展的区域游戏,不仅是指向儿童的学习方式的优化,也是指向师幼共同生活、相互赋能的美好状态。
通过本次专题教研活动,小班组教师在区域游戏的创设与组织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思考,下一期的研讨又会如何推进小班区域游戏的开展呢?我们一起期待吧!
往期推荐
经历·悦享 | 第五期家长学校开播啦
经历·拾趣 | 萌娃闹集市
经历·拾趣 | 玩转游戏,快乐童年
经历·共生 | “青蓝工程”那三年
撰 稿:张 枫
编 发:党政办公室
审 核:刘 芸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