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是幼儿三年在园一日生活中每天需要经历的事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学期以来,幼儿在每天签到的时候发现,不同的小朋友签到的时间是大不相同的,那么究竟应该什么时间到幼儿园最合适呢?有什么好办法不迟到吗?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生活准备方面也要求“入学前幼儿要按时入园,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做事不拖沓。”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大班的阶段,迟到现象却频频发生。应该怎样进行改变呢?我们展开了讨论。
二、活动实施
“准时”话题,我有话说
Q1
11月7号:每天应该几点入园就不算迟到了呢?
瑞瑞:我每天都是七点五十第一个到幼儿园签到,我觉得没到八点就不算迟到。
依然:八点钟来应该正好,我们穿好背心正好就可以下去玩了。
我们结合幼儿的讨论以及一日作息流程,发现每天8:20就需要下楼参与户外运动了,商讨后我们便确定了时间:8:20之前入园都不算迟到,8:20之后到就算迟到了。确定后我们数了一下,周一迟到的小朋友达到了18人。
Q2
11月9号:为什么知道了时间还是迟到呢?
规定时间后,经过两天的观察,我们统计发现,迟到的人数为16人。虽然有了时间节点的规定,但是幼儿入园迟到的现象并没有较大的改善。晨圈活动中我们继续讨论:为什么知道了时间还是迟到呢?
萱萱:我吃早饭的速度太慢了。
天赐:我们家很远,每天从丹阳下来的,所以来得迟。
琪琪:我爸爸太懒了,不肯起来送我上学。
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幼儿对于家长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大的,经常会把迟到这件事的原因归结于其他的人和事情上,并不能从自身出发寻找迟到的原因。并且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8:20这个概念并不清晰,也不知道8:31算不算迟到呢?结合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继续组织幼儿在晨圈活动中围绕“准时”这个概念展开讨论。
Q1
?什么是准时?
不迟到就是准时、准时就是老师说几点就应该几点到学校、闹钟提醒我们的时候就是准时、在沙漏漏完之前上学就是准时、早睡早起就能准时了、手机、手表闹钟、吃饭不能磨叽就可以准时了。
Q2
?哪些人应该守时?
小朋友需要准时、小学生需要准时、大学生也要准时、大人上班也要准时、工人工作也要准时、老师也要准时上班、警察、消防员工作需要准时
Q3
?怎么做就能做到准时了呢?
工具帮助我们守时;爸爸妈妈、家人叫我们准时起床;掀开被子、拉开窗帘叫我们准时起床;听到公鸡叫就要起床;早睡早起养成好习惯起床;爸爸妈妈不准时就要被扣工资所以必须要准时;睡到早上自然就醒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Q4
?还有哪些事情应该准时?
睡觉需要准时;吃饭要准时;上学上班要准时;上网课要准时;完成作业要准时;周六上兴趣班要准时;110、120、119出警要准时;建造房子要准时、每年种不同的树不同的花要准时、医生护士给我们挂水也要准时。
发现儿童:
围绕“迟到”和“准时”开展的这几个话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幼儿的想法还是非常多的。我们从一开始的统一时间开始,到调查原因,再到一次次的话题讨论解决问题,就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孩子们也切身了解到“准时”其实是我们应当遵守的一项基本规则,生活中也不仅是我们小朋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需要遵守时间。在畅所欲言中,孩子们从自身出发也寻找到了遵守时间的方法。再回头看我们一开始研究的“迟到”话题,孩子们有了更深的感触,准时入园原来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师的话:
结合本次谈话后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之前观察的结果,我对于签到桌的材料也再次更新。
1.投放沙漏,感知世间
首先在签到桌上除了电子钟我又投放了一个新的计时工具——30分钟的沙漏,引导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时间的变化。每天第一个7:50来的小朋友翻转沙漏开始计时,到8:20正好30分钟,沙漏漏完还没有签到的小朋友就算迟到了。沙漏能够更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时间的变化。
2.数据统计,奖励辅助
其次我们共同设计了《准时大赛》的统计表,在周五小组活动的时间请幼儿统计本周每位小朋友的入园情况,五天都能按时入园的小朋友会得到一个小奖励。
3.家长参与,共同督促
最后我们也通过班级群和家长探讨按时入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也参与到这场“准时大赛”中来,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每天按时入园。
孩子们在周五利用小组活动的时间开展了统计活动,“8:12没有迟到可以√、8:30属于迟到了,只能打○……”在统计活动中,我们标记每一天的入园时间,最后进行统计,本周共有8位小朋友一天都没有迟到,获得了笑脸花的奖励。
老师的话:
原本我们的幼儿、家长都没有把“准时入园: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在我们研究的这两周里,我们从材料投放、自身激励、家长配合三个方面出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孩子们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还是有迟到的小朋友,但是大家都在努力遵守我们共同制定的规则。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要我们正确引导、科学衔接,就能够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提供帮助。
时间之旅,拉开帷幕
过去的“准时大赛”中,孩子们已经对时间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却不是非常清晰,对于电子钟的认读比较熟练,但是却时常被挂钟上的数字绕晕,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便开展了对时钟的认识。同时,也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强调时间的概念,引导幼儿认读时间,感受时间的变化。
1
·小组活动认识时钟
利用下午的小组活动时间,我们一起认识了时钟上的整点和半点。
2
·我的一日流程作息表
在近两周的时间里,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很关注时间,于是我们便组织幼儿重新更新签到墙上的“一日作息流程表”,把电子时间和钟表时间对应起来,制作了一套全新的作息流程表。
3
·科学探索:时间感官桌
针对幼儿对于时间的探索兴趣,我们在科学区创设了时间感官桌,在观察中也在逐步更新。
(1)初次投放材料时,我投放了绘本《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一小时、一世纪》、时间配对操作材料、手动钟表盘、定时器、展板“计时工具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钟表”等。
发现儿童: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对于游戏材料兴趣并不高,只是拿出时间配对操作盘开展配对工作,或者拿出定时器在手上正过来拧,反过来拧,没过两天,定时器也坏了,拼图也失去了兴趣。
老师的话:
针对以上情况,我重新对科学区的探索桌进行改造,首先利用集中时间和幼儿介绍了墙面上所张贴的展板图式,带着幼儿一起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其中幼儿对于“日晷”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改造工作。
(2)中期我投放了材料“日晷”盘,以及手电筒和1分钟、3分钟、5分钟的沙漏,观察幼儿的游戏。孩子们通过手电筒照射日晷盘,感受到了时间的变化,同时观察三种不同的沙漏感受时间的长短。
发现儿童:
结合幼儿的兴趣,我引导幼儿将沙漏与时间钟表盘结合,感受一分钟分针走动几格,秒针转动几圈。还有之间被孩子拧坏的那个计时器,也引起了男孩子们的好奇心。
皓然:我听到这里面滴答滴答是什么在敲?
逸然:可能是有个小锤子在弹簧下面运动发出的声音。
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请王老师帮我们解开答案,拧开螺丝,终于看到了内部结构:原来是齿轮之间的转动,上了发条以后齿轮走到前面,松手后齿轮便倒过来转,转到最后触发了铃声系统便发出了“叮铃铃”的声音。
老师的话:
后期我们根据幼儿对于定时器齿轮的转动原理,又投放了部分齿轮探索材料,供幼儿研究齿轮间转动的配合,同时我们还在生活中也寻找到许多与齿轮相关的物品,比如:钟表的运作、电梯、变速自行车等。
4
·体验一分钟
针对科学区提供的1分钟、3分钟、5分钟沙漏,我们又寻找到了许多有趣的玩法:一分钟究竟有多久呢?我们可以利用一分钟做些什么事呢?孩子们有自己的体验想法:
(1)在学校里玩:在学校里我们体验走滚筒、跑步、跳绳。
(2)在家里玩:同时我们也请家长配合与幼儿在家里体验1分钟、3分钟、5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家长们积极配合在群里打卡,展示生活中的时间体验。
发现儿童:
以前对于“1分钟”、“3分钟”孩子们的孩子们的概念很模糊,也许只是嘴巴上说一说,但是具体这一分钟有多久呢?于是我们便通过生活中、游戏中的一件件小事去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时常。轩轩告诉我“在悬吊单杠的时候我感觉一分钟的时间好长,但是在我跳绳的时候我感觉一分钟好短。”你看,孩子们在体验中发现了时间的相对论。对于时间的感知与学习真的无处不在。
老师的话:
在“时间之旅”中,我们在集体晨谈的时间去和孩子一起梳理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并将电子时间与时钟对应,从环境中去感知不同的时间节点;我们利用小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认识整点和半点,和孩子一起去户外体验“1分钟、3分钟、5分钟”的时常;我们还有丰富的区域环境供幼儿开展个别化的探究与学习:关于时间的绘本、钟表的发展,鼓励幼儿开展对计时器的研究、对齿轮转动的讨论……不同形式的开展也让幼儿从简单的感知到深入的了解,再到现在用在自己的一日生活中,这就是时间带给我们的经验,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链接小学:课间十分钟
体验完“1分钟、3分钟、5分钟”的时常,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又对小学里的“课间十分钟”产生了浓烈的探究兴趣:
芯语:听我哥哥说小学里有一个课间十分钟是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的。
琳琳:我姐姐也说过他们可以自由活动的,他们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去操场上玩。
由“课间十分钟”的话题,我们也衍生出了许多想要问小学生的问题,于是孩子们共同设计调查表,并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调查活动。
调查表:哥哥姐姐请回答
利用视频调查:采访我家的小学生哥哥姐姐
老师的话:
从对于“准时”的初步感知到一步步对时间的探究,再到现在我们对于一个时间段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究、去感知,这是一个是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一步步对时间有了明晰的认识,这也是孩子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对于时间段的感知,以及与小学息息相关的一切。孩子们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也没有完全解答,因为我们也要给孩子们留一些悬念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支持孩子们的思考,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也许有一些事情是无形的,但是教育就是这样“无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由一场“准时大赛”引发出的时间之旅暂时告一段落了,在这趟旅途中,幼儿感受到了时间的长短,了解了每一分钟可以如何好好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这趟旅程幼儿对时间也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这一切也为幼儿下半年的小学生活进行了铺垫,孩子们通过对时间的感知能够更好地规划时间、能合理利用时间。符合《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生活准备方面的要求“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做事不拖沓”。
幼小衔接也不是一个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接下来我们还会开展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例如设计调查表《关于小学我想知道》;体验活动我的小书包;认识红领巾等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仍会注重幼儿的体验,激发幼儿对成长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为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时光之旅未曾止步,让我们踏上幼小衔接之旅继续发车……
注:本文来源于江苏省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
推荐学习
戳我试试
优师教研" data-alias="PreschoolTT" data-signature="优师教研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data-from="2" data-is_biz_ban="0" has-insert-preloading="1" data-index="0" data-origin_num="86" data-isban="0" data-weui-theme="light">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