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康书记批示
向“心心相西”看齐!
历经三次研修,各园在卷入式的互动、聚焦中,不断反思、对照和实践,获得了很多实践性的知识和经验,望各园继续推进语言核心经验的实践与研究,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首先就要选树这样的先进典型,必向“心心相西”组看齐!
“心心向西”如何典型?
且看小编前线报道
如何选择素材
为幼儿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
素材选择四要素
素材的趣味性
素材的趣味性有多种表现方式,如画面呈现方式的趣味性,内容表达的趣味性等。素材的趣味性是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否能让幼儿趣中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第一轮的11个素材中,我们组刚好有两个素材《逛了一圈》、《糊涂的蝙蝠》的核心指向非常接近,对比两个素材,同样是“换个角度看世界”,《糊涂的蝙蝠》显得更生动有趣些。
素材与儿童的距离“远近”
这个近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素材的内容是儿童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另一个近是指要贴近幼儿的认识水平,便于幼儿理解。
素材深入挖掘与延伸的可能
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有足够的空间。
素材的气质适宜性
即素材的特质与教师气质是否一致。在活动中,教师就是作品与幼儿间的桥梁,气质的适宜性其实也会影响教师能否原汁原味的把素材精髓传递给儿童的完成度。
素材分析三步走
素材特质分析
每一个素材都具备有别于其他绘本之处,要找到这个“有别”来找到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切入点。《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有时间、人物、地点、时间、矛盾冲突、心理变化等非常完整的情节。而《我希望妈妈》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将自己对妈妈的小抱怨用脑洞大开的图像进行呈现,图像和图像之间并无逻辑关联。
素材价值分析
如《很小和很老》,起初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孩子进行“到底是做小孩好还是老人好”的辩论,但在研讨中发现这本书三代人的童年在同一时空呈现的独特性及生动诙谐的画面细节更值得让孩子去感受。
素材删减取舍
针对一些作品有趣但信息量很大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把一定的新经验传递给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素材的删减取舍。比如《第一次坐巴士》这个绘本,截取不同的绘本选段就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
素材运用多选择
有的活动中,素材就是本次教学中幼儿的学习对象,如《很老和很小》,教师就是让幼儿在理解书本内容解读画面细节,推测画面信息的过程中积累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而《我希望妈妈》则可以是开启教师与幼儿这次谈话抛砖引玉的工具,启发孩子们的自主表达。再如《凯文洗澡》,三张图的截取将谈话活动穿针引线,层层递进。
如何定位与设计
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有了第一层研修中对素材的解读之后,我们回到教学现场,来看核心经验的定位和实际活动呈现出的指向和样态是否一致,以此判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基于一定素材的同课异构的研修,我们重点聚焦梳理了“前阅读”核心经验的活动开展,梳理了以下思考路径——
行于三个思考点
1.从作品中抽取了哪些画面提供给幼儿阅读和学习?
2.用了什么教学支架来落实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提升?
3.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何迁移、拓展到生活中?
抽取素材
以《糊涂的蝙蝠》为例
辨析:共同了解故事的名字VS根据封面来理解和推断。
分析:了解故事的名字,阅读封面,只能作为活动的一种导入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封面阅读。针对“糊涂的蝙蝠”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中蝙蝠的生活习性——倒挂,才能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作为一本双面可看的书,正是渗透了素材“换一个角度看”的寓意。因此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阅读重点。
即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接触图书、展示图书的机会,而不仅仅是PPT课件。始终要将“激发幼儿对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作为目标。
以《第一次坐巴士》为例
活动设计聚焦了“阅读策略”的学习展开活动,
那么哪些阅读策略得到了落实呢?
有哪些乘客?他们在干什么?
进隧道前和过隧道后,车里有哪些改变?
观察局部进行推测、根据线索进行预测
适宜的教学支架
以《糊涂的蝙蝠》为例
“肢体体验”方式
三个幼儿园都选择了“肢体体验”的方式,也结合了“旋转PPT”的策略等,来引导幼儿正看、翻看,感受“换一个角度看”,那么还有更轻巧的支持策略吗?如果把图书放在桌上,从桌子两边分别看这本书,自然呈现出了两个不同角度,正好赋予孩子从“动物”和“蝙蝠”不同的立场来看待事物的机会。
适度的经验迁移
换一个角度看
为了在活动中让孩子迁移和运用“换一个角度看”的经验,三个 幼儿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延伸环节——
分析:对比三种不同的方式,双关图是基于绘本“视觉因为位置不同而呈现不同”,属于近迁移,也是适恰的一种迁移方式;而“送礼物”则更链接幼儿的生活和故事本身开头的情境,让幼儿基于“在对方立场处理事件”的观点进行的远迁移,非常适恰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何回应
进一步推进幼儿的学习
好的设计还离不开教师现场积极智慧的回应。第三次研修基于成熟设计下的四个活动,我们又对现场的回应进行了一轮研磨。
好的教师回应既要体现教师对幼儿的接纳,又要体现出教师语言的推进作用。因此——
智慧回应三策略
善用“质疑”和抛球的回应方式
在《坐巴士》的一个猜测环节,有幼儿把画面中的“车票”细节推测为“香蕉”。教师应该回应为“有可能”,还是质疑为“香蕉是红色的吗”或者干脆抛给其他幼儿“你们觉得这是香蕉吗”?质疑的回应方式可以推动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抛球”的回应方式能推动同伴间的倾听和表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回应策略
小班:幼儿重在鼓励表达,因此教师的回应以鼓励、示范为主;
中大班:教师要逐渐增加质疑、追问等方式,推动幼儿的思维和表达;同时善于把问题抛给其他孩子,让幼儿互相表达、强调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大班活动《第一次买东西》的活动中,当老师提问:这时一辆骑得飞快的自行车“嗖”的一声冲过来,小女孩怎么做的?幼儿提到了“贴”在墙上,“粘”在墙上,教师肯定的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表现相应的动作,推动更多幼儿的理解。
优质的回应的三关注
三关注是哪些?
活动目标
学习品质
社会性发展
通过研磨,我们认为教师在回应幼儿时不要只盯着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内容,而是要把幼儿的情感、态度等社会行为作为优先回应的话题。在回应中巧妙传递情感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我希望妈妈》的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谈到的案例回应到:“如果我是你,我也是这么想的。” “是啊,真让人感到生气”。感同身受式的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认同。
爬完三层楼,
享用了三层次研修的“大餐”,
不管是执教的老师,
还是参与研课的幼儿园都收获满满,
从中还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哦!
一起来看四层小阁楼“点心加餐”
达康书记特别批示:请勿外传!
点心加餐Discovery
1. 阅读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提取
2. 要关注让幼儿聆听和感受故事
“文学形式之故事”的学习活动不同于“前阅读”核心经验为主的活动,不宜太依赖画面。如引发幼儿聆听故事中的语言,关注对故事中语词的学习,对故事进行适宜的解构,进行分段讲故事或完整讲故事,让幼儿对故事有整体的感受。
3. 游戏情景要匹配并服务于理解作品内核
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性,针对《坐巴士》的素材,三个幼儿园分别创设和运用了三种游戏情景:
辨析:“闯关”的游戏形式和这个绘本粘合度不高,这样的游戏形式可以迁移到任何素材和内容的学习中,仅仅为了创设一个外在的刺激和兴奋点;而“刷卡上公交”的情景最受欢迎,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更贴近生活,更能将幼儿带入到绘本的学习中,“侦探找线索”的情景运用也有类似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形式和创设游戏情景时,要选择那些能直接推进幼儿理解故事情景、支持幼儿想象和体验的载体。
4.思维导图的多维运用
运用思维导图或一定的符号可以帮助幼儿在对话中聚焦话题、推进幼儿的表达、为幼儿呈现多角度的话题延伸。
思维导图指向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教师运用路线图,为幼儿展示了主人公在买东西的路途中遇到的几件事,便于幼儿更好地感受故事情节的进展。
看来,
推进“语言核心经验”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啊!
开始划重点,书记对人民殷切的期望啊!
无论是素材、设计还是回应,都要回到幼儿的学习中。既要做到“深入浅出”,基于理性的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用儿童的语言让幼儿有效地学;同时也要“浅入深出”,基于幼儿的认知经验导入,又能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提升。
小编已将书记讲话牢记在心
你今天学习“语言核心经验”了吗?
西湖儿童研究
专供干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