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从5个维度,15项关键指标和58个考察要点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估指标提出了具体明晰的要求,重新定义高质量幼儿园标准,加快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称得上幼教界2022年的头等大事。因此,透彻理解《评估指南》内容并把每个要点落实到教育行为上对于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至关重要。
本期,小编总结精炼了几位幼教专家对《评估指南》不同维度的分析解读,旨在从园所管理、师幼互动、环境创设等多个方向为幼儿教师落实《评估指南》提供具体的抓手。想要全面落实《评估指南》,看这一篇就够了!
沈颖洁
师幼互动,其实背后是一种非常温暖、美好、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以及它背后所能滋养儿童在其中幸福的生活和游戏的课程环境。《评估指南》特别强调要聚焦过程性质量,下面就“教育过程”中“师幼互动”指标中的观测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 尊重与接纳
25. 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尊重与接纳”。它不仅强调了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是和蔼可亲,和颜悦色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一种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即教师是非常愿意去尊重和接纳孩子当下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表达,倾听孩子的天真理论,允许孩子的反复探索试错,用关注的目光在孩子背后默默的支持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说:“你去做吧,去行动吧”,这就是教师的支持性态度和行为。
>>> 读懂再支持
27. 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读懂再支持”。在师幼互动里,非常强调教师要认真的去观察孩子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且要做必要的记录,并且一次观察和记录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这样教师才能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从而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在这里也强调不要急于介入,不要干扰幼儿游戏。
所以孩子游戏时,老师的信任接纳,在一旁允许等待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支持,“懂孩子就是最好的支持”。
张永英
我们已经了解到教师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师幼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准确把握与儿童互动的有效时机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判断儿童何时需要帮助时存在一些认知偏颇,总是觉得自己需要介入互动并且做些什么,比如,问几个问题、评论几句或提个建议等,但怎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何时开展互动才适宜呢?
有效互动依赖于教师的敏感性,即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地关注到孩子的需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感觉如何、在需求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都会影响教师选择在说什么,以及他们所说的内容对孩子是都有帮助。
——《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老师的敏感性极其重要,判断教师与孩子的互动质量的指标中,情感支持维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良好情感支持的前提就是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对孩子的行为保持敏感性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
“有效的教师主动与儿童同频,而不是期望儿童与他们自己同频”,而我们教师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想把儿童拉扯进来,也就是老师”挖坑“,让儿童往”坑里跳“,这是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需要避免的。
教师在与儿童互动时,除了需要保持敏感性以外,还需要在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取得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因为教师主导的学习和儿童主导的学习培养的能力是不同的,二者都需要受到重视。
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评估指南>下的高质量师幼互动:教师要善于“看见儿童”,主动与儿童同频!》
姜娟芳
既然探究无处不在,教师要如何在教育过程和环境创设中提升儿童的探究能力,拓展孩子的探究空间呢?今年2月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园中,老师提供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 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与材料
该支持需要老师对孩子有一定的研究,同时要和孩子对话,提供机会让孩子做主,进而引发他们自然而然地去发现和探索。
>>> 调整空间和场地
幼儿园的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孩子的游戏和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 向幼儿提问
孩子游戏过程中,老师要跟孩子保持同频思考,有时可以向孩子提一些开放性、启发性、表达好奇的问题。比如:“你们这样玩,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也更容易启发孩子的思考。
>>> 引导幼儿进一步表达表征
游戏结束后,让孩子换一种场景用绘画、语言、各种符号等方式去表达表征,都可以促进孩子的进一步思考。
>>> 对观察记录再利用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老师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那观察之后如何利用观察记录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好好利用观察记录本身就能促进孩子的思考。
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姜娟芳:探究无处不在!<评估指南>背景下,教师如何更好的支持儿童游戏探究?》
苏晓芬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数量猛增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与办园行为中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思考和解决呢?以下结合《评估指南》五大核心维度中的“办园方向”为大家讲解。
办园方向是幼儿园明晰如何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在幼儿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等问题。这是所有的幼儿园应该承载的一种责任和任务,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党建工作、品德启蒙、科学理念。在办园方向上的“科学”,体现在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就是“文化”和“特色”,而这也是此次《评估指南》特别强调的。
>>> 办有“文化”的教育
李季湄教授曾提到“办有‘文化’的教育”,真正的幼儿园文化是一种行为自觉,一种氛围和感受: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幼儿能投入、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师幼关系平等自如,家庭和幼儿园也是互相尊重并协同教育,大家的理念相同,行为一致,共同指向孩子的科学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幼儿园文化。
同时更需要警惕韩美林老师所言“没有文化的文化”办园现象,即过多强调外显、口号化、概念化、与保教实践行为不接轨的园所文化。
>>> 办有特色的幼儿园
办有特色的幼儿园前提就是去功利化。就是让教师更多的站在儿童视角去理解幼儿,为幼儿设计适合课程,而这恰恰也是幼儿园最大的特色。
在过分关注“特色”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如特色≠与众不同,专门打造几间特色教室,开设几类特色课程等等,真正的“特色”是在办园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学习型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自主、地方文化以及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特色。
警惕为了“特色”,忘了“儿童”,为了“少数”,忘了“多数”,为了“凸显片面”而影响制约“全面发展”!
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苏晓芬:深度解读<评估指南>五大核心维度,厘清学前教育评价的“破”与“立”!》
王亚莉
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指南》提到了“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幼儿园每学期开展一次自我评估”,“常态化的机制如何建立”,“有机制,谁来评”等问题都是幼儿园管理层乃至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
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多年来通过“三标”流程管理模式夯儿园过程管理进行自评自建,一步步从规范化办园到精细化办园再到高品质办园,而这也正是和《评估指南》的要求相契合,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三十三幼的“三标”流程研制采用的“七步循环法”为大家分享(以下是第二步)。
>>> 二读:研读幼教法规制度文件
幼儿园在研发本园的制度时一定要大量研读幼教界的重要政策文件,尤其是一线教师在研读时,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政策文件要求,先进的幼教理念等在幼儿园场景中贯彻落实。而“贯彻落实”其实就是过程质量。研读制度文件后,如何将这些制度文件在幼儿园落实呢?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01. 制度园本化
比如三十三幼将大政策文件园本化后,就建立了属于该园的园本制度,共二百二十六条,其中包括党团工、园务、人事、保教、卫生保健、家园等等。下图是三十三幼在19年梳理的园本化制度,而在这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园所的园本化制度也在不断增加和优化。
02. 制度系统化
幼儿园有些制度细节比较多,较为繁琐,就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这时候管理层在建设制度的时候就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琐碎的制度系统化。
比如安全制度下又分为几大维度: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分管安全的老师就需要把这些维度整合起来,使其系统化。
03. 形成机制
比如三十三幼在卫生保健方面就细分为卫生防疫防控的机制、查验机制、消毒机制等等。管理层需要反思有没有把幼儿园现有的制度做梳理,形成幼儿园自己的机制体系。
三十三幼将国家政策文件及要求采用“制度流程化”方式形成自己的“三标”流程管理机制,在“三标”管理流程体系中,三个标准下分为六大类,每一大类下又细分为各个小类,进而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三标”流程管理体系,而整个管理流程就让工作系统化、条理化。
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王亚莉:《评估指南》下如何做好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园质量?(园长必看)》
廖丹萍
众所周知,当幼儿能够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之后,其表征表达往往能够体现出最真实的情绪、想法和观点,以各类材料、绘画手工、肢体动作、语言等为载体,这些表征表达里面涉及到了各个发展领域的知识经验,在一次次记录中,幼儿也将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逐步实现经验的自我构建。
只有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才能让幼儿尽情的抒发所知所想,而这也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所明确要求的。那教师如何从儿童一日生活需要出发重视儿童的表征表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出发进行思考。
>>> 入园签到
入园签到的表征,能够让幼儿每天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前书写的练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征的方式存在区别,小班幼儿可以通过盖印章的形式进行签到,中班幼儿可以通过签学号的形式进行签到,大班幼儿可以通过签名字的形式进行签到,并且在大班,教师可以加入时间的记录,例如:哪个孩子是第一个到,到的时间是多久,以此融入数学的元素,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时间。
>>> 餐后活动的表征——光盘记录
在餐后活动时间,幼儿结合日期、数数、时间进行记录,从比较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例如下方幼儿的表征,其中时钟指向的时间代表的是吃完餐点的实际时间,数字3代表的是计划吃完时分针指向的地方,数字47和14代表的是食用某种食物的咀嚼次数,符号“X”代表的是本次挑战失败。这是幼儿对自己活动的记录,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
>>> 户外游戏活动的表征
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每日户外活动的游戏内容表征出来,其中也包含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这既是一个表征的过程,也是经验梳理整合的过程。例如下方不同活动类型幼儿的表征:
早操活动:2021年9月13日,今天早上,老师带我们到小球场学习新操。这套新操可好玩了,都是小动物的动作,第一节是大公鸡,第二节是小海鸥,第三节是小花猫,第四节是小企鹅,第五节是小猴子,第六节是大象,第七节是小青蛙,第八节是小黄莺。我很喜欢,天天做给爸爸妈妈看。
户外跳绳: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的早上,我和某某一起学习跳绳,我遇到困难了,绳子老是打到头发,跳坏了,老师说:“跳绳要双手在身体两边,手腕转动甩绳子”可是,我还是不会转动手腕,我坚持练习,不怕困难小魔鬼,坚持就是胜利!总会有一天我会跳绳的。
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廖丹萍:艺术创作大同小异,毫无特色?想要孩子丰富多元的表达,充分的活动体验是基础!》
虽然《评估指南》的颁布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评价对于幼儿园来说更核心的意义在于指向一种更优的发展,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评价观,建立本园评价体系和机制,让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在“寻常时刻中”能够精准发力,助推幼儿园的保育教育科学发展。
所以,想要透彻解读和落实《评估指南》,最为重要的是幼教工作者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理念与宗旨,并从认知到行为全方位进行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诊断和改进作用。
? 温馨提示?
老师在“读懂儿童”公众号聊天框回复关键词“评估指南”,可以阅读更多关于《评估指南》的文章哟~
封面 | 芮城县党政幼儿北园
编辑 | 橙子
审核 | 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