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们兴趣如此浓厚
我们不禁思考
“泥”
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否有深入探索的核心价值?
于是,我们从“经验、能力、思维、成长”四个维度展开了价值判断:
泥,是小班幼儿随处可见随处可得的资源。
挖掘泥土,不同时间、地点的泥土有不同的形态、触感、颜色、成分,泥巴画、泥巴拓印、泥巴造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触觉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对思维的提升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是有价值的。
生成思维导图
一 、挖泥行动
当老师引导幼儿走上一条决定好的路时,他们很难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尽管我们知道“泥”有很多的可探究的方向,还是需要帮助幼儿寻找他们自己的方向。
于是
我们询问孩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比较跳脱的回答慢慢聚焦主题
有了推理、思维的提升
小猪在泥里找吃的
泥巴里面除了泥巴还有别的东西?
我们一起来挖挖看吧!
在第一次实践中,我们没有给幼儿提供很多工具,孩子们便开始想办法从大自然中取物,比如粗粗的树枝、坚硬的树皮、扁平的石头。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自觉和小伙伴组成一个小团体,自主选择一个认为适宜的地方进行挖土实践。
通过梳理孩子们的对话实录
我们发现了3个孩子们自发讨论的话题
在第一次的实践后
孩子们得出非常有用的知识经验:
挖土要选择土壤疏松、裸露面积大的地方,
以及工具的选择非常重要。
马上迎来了周末
所以第二次需要另外找地方挖土
“哪里会有泥土呢?”
孩子们选择的地点就需要他们自己去验证咯!
从家中取材出发挖土
塑料铲子、烧饭铲子、玩具蛋壳、彩泥小刀、肥皂盒都成为了孩子们的挖泥小帮手
回来以后我们通过问题列表
记录了孩子们的阶段性发现
乡下、家门口、公园里泥巴最多
塑料铲子用来挖土是最好用的
继续梳理了孩子们第二次挖泥回来的分享
发现孩子们对于
泥土的特性、味道、成分、颜色
都积累了自己的经验
这样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能够帮助幼儿经验共享
也方便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知识
第一阶段的问题列表就形成了
二 、泥的探索
把握幼儿兴趣的延续,适时评价对幼儿进行反馈,助推幼儿对泥巴自发产生好奇:“泥巴还可以干什么呢?”
孩子们展开了对“泥巴用处”的调查
调查分享后
很自然地形成了6个分组探索方向
1
踩泥坑小组最先行动
拿上铲子,依据前期的经验在幼儿园选择挖泥坑的地方、加水,感受水量不同带来的差异。
后来还延伸到庭院游戏时,在沙水空间挖沙坑、加水,感知泥和沙的吸水性不同。
2
孩子们先对长在泥土的果实进行调查,我们就把植物角作为孩子们的试验场进行空间上的支持
在土豆率先发芽时,及时进行关与土豆生长的知识支持。
期待我们的果实丰收。
3
孩子们在幼儿园寻找小蚂蚁
用放大镜观察小蚂蚁长什么样
带了各种甜甜的好吃的给小蚂蚁
最后发现小蚂蚁好像不挑食。
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下,发现小蚂蚁在泥土里会做的事
4
《小泥人》等绘本故事
给予幼儿制作黏性适当泥巴的知识支持
通过园内外的空间拓展
实现幼儿玩泥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孩子们发现我们平时会用到的彩色橡皮泥也是一种泥,也可以做房子、做小泥人、鲜花饼、小树、节节塔。
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尊重每个幼儿的劳动成果,把所有的作品都用来装点教室,使每个孩子都有展示作品的机会。
5
干干的泥土画不了画
只要加很多水就能画画了
画画题材源于孩子们的生活
孩子们用小手、画笔在不同材质的“画布”上发挥创意有时忘我时,衣服不小心弄脏了。
这个契机使孩子们接触了“泥染”
细腻的红泥土可以布料上染出好看的颜色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卷法、扎法制作不同的花纹
6
孩子们自己探索可能的使用方式
不同的工具可以在陶泥上留下不同的印记
慢慢地孩子们从陶泥托印发展到了
初步的分解与组合
造型建构能力从平面到立体
从局部印象慢慢向整体感觉发展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从整个活动的主题敲定到后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幼儿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其主动性在亲自然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过程都是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更多地起到了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事实证明,亲自然活动给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养成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班级教师:洪温婉 王志钰
图文编辑:洪温婉
责任编辑:金姗霞
总 编:孔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