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多学科解释:你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贪玩?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一 游戏是机体内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主要理论观点:游戏是机体内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

精力过剩说认为,游戏是生物体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消耗。这一观点的前提是任何生命体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来维持生存,但是,如果生命体在生存需要被满足之后,还有精力和能量的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精力和能量必须被一些谋生之外的活动消耗掉,否则将不利于生命体的健康发展。而这些所谓的消耗剩余的精力和能量的活动就是游戏。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另一位德国思想家斯宾塞的呼应。斯宾塞在席勒的基础上,将“精力过剩说”更加具体化了。例如,斯宾塞认为,个体生命的能量消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具有目标的活动,比如工作:另一个是没有目标的活动,比如游戏。

而在此基础上,生命体所进行的消耗剩余精力的游戏活动因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剩余精力的消耗方式:游戏、艺术创造、体育活动。

“剩余精力说”并未能解释儿童即使玩得精疲力竭,也还要游戏。

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席勒(FriedrichvonschiUer)和英国的斯宾塞(H.Spenoer)。主要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存在的富余精力的产物。席勒在研究美学时发现愉悦是美学活动和游戏的共有特征。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有体力的“剩余”,更有超出物质需求的精神力量的“余”,正是这两种“剩余”,促使人开始了“审美的游戏”。席勒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从人类产生“游戏冲动”的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起源,认为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自由活动”。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席勒看来,动物和其他生物没有剩余的精力时,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游戏”。游戏就是“充沛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这里所谓的“无目的”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是指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席勒认为,游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游戏或者称为物质游戏(在剩余精力的条件下产生),一类是审美游戏(在想象与艺术需求下,从物质游戏转化而来)。席勒谈这两类游戏之间的关系时,写道:“由需要的强制和自然的严肃性经过盈余的强制和自然的游戏,才能转变到审美的游戏。”可以看出,席勒把“游戏”理解为一种自由状态,看到了这种“游戏”的自由的本质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 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理论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松弛消遣说的观点恰恰和精力过剩说相反。松弛消遣说认为,人和一些高等动物之所以游戏,绝对不是因为精力过剩了需要消耗的活动,而是精力匾乏不足需要补充、补偿的行为表现。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帕特里克。

拉扎鲁斯认为,工作是人和动物谋生的手段,不可或缺。但是,工作消耗了生命体的大量精力和能量,这种精力和能量必须能够不断得到适度的补充,以维护生命体的不断正常运行,而游戏就是担当这一职责的重要方式。另外,游戏还有调剂功能。当单调的工作做得太久了,生命体就会疲乏,需要游戏来调节,以恢复生命体的机体活力。

帕特里克则将拉扎鲁斯的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从现代人工作的精细分工和环境压力角度出发,说明游戏调节器的作用在现代人工业生产的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

按“松弛说”的说法,成人工作越多,越应该做更多的游戏,而事实并非如此。

三 生活预备说

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例如:女孩玩娃娃即是为将来做妻子、做母亲养育子女做准备。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如追逐、躲藏、搏斗、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出了“游戏是生活的演习”的观点。

这种游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从进化的角度看,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需要更长的哺育期,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

罗素认为,在游戏中,任何种类的幼小动物都是在学习做事,都是在练习及实践那种在将来能够全心全意从事活动的准备。例如:就动物而言,除了不是真咬以外,小狗的游戏与大狗的打斗(dog-fight)完全相同;小猫的游戏颇为类似大猫对老鼠的行为。

就儿童而言,儿童在模仿性游戏中,喜欢模仿他们所见过的成人生活中的各种工作,如生产劳动、家庭生活、建筑或挖掘等;儿童在活动性游戏中,凡是能使他们增强肌肉能力的活动,如,奔跑、跳跃、匍匐前进、攀登,投掷等,他们也都会喜欢去做。因此,罗素指出,从很小开始,儿童就希望做大人所做的事情。因为与成人相比,儿童深感自己软弱无力,因此,很希望能成为与之匹敌的人。[谢光辉,杨烨,张庭华,徐海衡.罗素儿童游戏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阁西田利贞(1977)把黑猩猩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4个阶段。他研究发现,“儿童期”是黑猩猩游戏活动的“鼎盛期”。这个时期最常见的游戏活动是“摔跤游戏”,这一游戏活动有助于黑猩猩体力的增强,并为日后的“捕食”和“争斗”活动做了准备。[王小英.论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联系与区别[J].教育导刊,2003,(12)]

在一般情况下,“咬”这一动作是在小狗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而进行自我防卫,或在与其它动物争夺食物时才出现的。然而,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咬”的动作,却与一般情况不同,它不具有真实的意义(但是这种假“咬”是为真“咬”服务的。[王小英.论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联系与区别[J].教育导刊,2003,(12)]

雷诺兹(Reynolds,1981)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游戏行为,游戏行为仅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观察到过,而且游戏常见于未成年动物(当然,成年动物也有游戏,如马、牛和其它有蹄哺乳动物,有时无缘无故地奔跑、相互追逐或尬撅子,狗用进攻姿势来诱使其它狗参加战斗),是学习成年行为的过程的一部分。

小猫用追逐球或绳的动作以训练追踪猎物的本领;同样,游戏中的蹦跳动作可以培养它追逐飞鸟的能力。

小蝙蝠会彼此猛扑,飞行的线路与成年的动物必须借此来捕获毫无察觉的昆虫食物的运动差不多。

小小的海龟尽管受到它是冷血动物的限制,而无法跳跃嬉戏,可是它们还是想到办法轮流举起前腿,并在玩伴前快速地颤抖,这个动作是雄性动物在几年以后求爱时会使用到的。[王小英.论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联系与区别[J].教育导刊,2003,(12)]

四 复演说(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而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19世纪末期,生物学家发现,人类胚胎的发展,几乎完全重演了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这一观点应运于游戏研究,提出以下看法:游戏来自种族的本能。儿童游戏重演了人类的发展史,儿童游戏阶段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是可以一一对应的。比如,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动物阶段、原始阶段、游牧阶段、农业阶段、部落阶段。而儿童游戏的发展也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几个阶段:幼儿1岁前的爬行和瞒姗学步是与人类动物阶段的行为特点一致的;儿童在10岁前喜欢玩闹追逐、捉迷藏的游戏则反映了人类原始阶段的行为特征;女孩喜欢布娃娃、男孩喜欢泥土挖掘等游戏则是对应了人类在农业阶段的行为方式;而儿童在进入学校集体生活中所喜欢的小组竞赛活动则显然又与人类在部落阶段的活动形式不谋而合……基于上述推演,霍尔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游戏行为的阶段性,基本上印证了人类历史的演化顺序。

“复演说”并未解释儿童为什么喜欢玩“太空船”等,这些在当时没有出现的现代科技玩具,该理论不能按照社会规律预测将来社会的变化,这是时代的限制。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霍尔他假定人类经历过的种种文明阶段是按下列顺序复演的:动物阶段,反映在儿童的攀爬活动和摇摆活动之中;野蛮阶段,反映在儿童的追逐打闹,捉迷藏等活动之中;游牧阶段,反映在儿童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上;农业或家族阶段,反映在儿童玩玩具,挖沙子等活动上;以及部落阶段,反映在儿童以队为单位的竞赛上。

五 游戏欲望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

精彩回放


转给家长看||孩子寒假沉迷于手机、电视、网络,怎么办?

老师,你在幼儿园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吗?

为什么许多孩子心里后妈都是恶毒的坏人?

转给家长们看||善待你家那个笨一点点的孩子


幼儿在幼儿园受伤,医药费该由幼儿园出,还是老师出?

★★★★★★★★★★★★★★★★


★★★★★★★★★★★★★★★★

莫源秋教授签名8折售书消息

★★★★★★★★★★★★★★★★

8折后各书的价格为:

A《做个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20元/本](2010年出版,已重印8次)

B《做个幸福快乐的幼儿教师》(22元/本)(2012年出版,已重印4次)

C《幼儿教师实用教学技能》(24元/本)(2012年出版,已重印9次)

D《打造幼儿园魅力班级的64策略》[25元/本] (2014年出版,———已重印5次)

E《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28元/本] (2013年出版,已重印4次)

F《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25元/本] (2014年出版,已重印2次)

G《幼儿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策略》[28元/本] (2015年出版)

H《幼儿心理行为问题:诊断与教育》[30元/本] (2015年出版)

I《幼儿园家长工作技能与艺术》[36元/本] (2015年出版)

J《幼儿教师须掌握教育技巧》[28元](2016年出版)

K《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25元/本] (2017年1月出版)

L《幼儿情绪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建议》[38元/本] (2018年3月出版)

M《幼儿行为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建议》[38元/本] (2018年3月出版)

8折后13本书的总价格为367元,有我的亲笔签名。

可通过微信moyuanqiu2288转账。转账后请务必写明收书人姓名、联系电话、收货详细地址及所购买的图书书名与册数。

 

多学科解释:你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贪玩?-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多学科解释:你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贪玩?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