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感谢恩济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对【金木创意游戏】材料的探索和喜爱。
机械师
变身记
有个玩具叫【金木创意游戏】材料
这是什么玩具呢?
【金木创意游戏】材料是由螺丝、螺母、各种木条、各种金属角码等低结构材料组成的拼装玩具。这个玩具先投放在了大一班,刚在班上出现就人气极高,大一班小朋友对用这些材料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作品也纷纷出炉,这让大二班的老师们心里痒痒,希望【金木创意游戏】材料也能走进自己的班里!
老师们的期待
前不久,大二班收到了一份礼物,便是【金木创意游戏】材料,这个材料走进大二班,老师们在开心的同时也对这个材料有了很多的期待:
“希望咱们班小朋友也能和大一班小朋友一样,有这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在这个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还能锻炼他们小肌肉发展呢!”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玩儿得可真有趣,不知道咱们大二班的小朋友会怎么游戏呢?”
“希望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于是,我们带着期待将材料投放到了班级中的科学区。
怎么会这样?
我们期待着我们大二班也能像大一班一样玩儿得热火朝天,但看到的事实却让我们有些失望。
材料投放几天了,可每天它就那样躺在那里,几乎很少有小朋友关注。
是不是因为孩子们没发现?
是不是因为孩子们不了解它,不知道怎么玩?
是不是因为班级里女孩子比较多,不太喜欢这类的操作玩具?
在分析了原因之后,老师们尝试着进行了介入与支持。
主动介绍
我们隆重的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新材料,并带他们一起认识各种材料名称。但孩子们依旧对它没有兴趣。
陪伴游戏
于是在活动区时,小魏老师“扎”在了科学区,带着孩子们一起玩儿。
在老师带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玩儿得很高兴。但是当老师离开时,孩子们也不玩儿了。
看来,对于这份新材料,孩子们还没有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去大一班观摩游戏?
老师们看到孩子们对材料并不像大一班小朋友那样喜爱,要不要带着孩子们去大一班参观,看一看大一班小朋友是怎么玩的?
对于这个提议大二班老师出现了两个观点:
(1)要去,好处是大一班小朋友的游戏也许会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经验的机会,拓宽思路,引发接下来的活动。
(2)不去,看过别人的游戏会不会禁锢了他们的想法呢?会不会减少孩子们的探索空间呢?
老师们讨论之后,决定还是按照孩子们的节奏再等等吧!
终于等到这一天
等待…等待…我们终于等到了。
两周之后一天,【金木创意游戏】材料受到了两位小朋友的关注,他们在这里一边操作一边交流着:
他俩的对话和操作吸引了旁边的小朋友,他们也参与了进来。在一起商讨和操作的过程中,第一件作品出炉了,紧接着就有了第二件和第三件。
作品的诞生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就与满足,同时激发了他们继续游戏的兴趣,孩子们对这个材料的关注真正的开始了。
探索新玩具
孩子们对这套材料爆发出了极大地热情,开始自发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随着对材料深入的了解、搭建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变化着。
让我们特别惊喜的是,大二班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品。每成功一个作品,他们都会相互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对话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刘梓萱小朋友看到肖思远搭建的房子说:“你的房子怎么躺在桌子上?房子应该都是站着的啊!”
肖思远:“我也想让它站起来,可是用了好多材料都站不起来。”
怎样才能让孩子作品站起来呢?
在听到孩子的对话时,老师意识到孩子们有这样的需求和想法,但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带着问题,孩子们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能不能也给房子按上四个腿儿呢?这样我们的作品是不是就可以站起来了?”
“能不能像小动物一样给它按个脚呢?”
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这些想法,到底能不能成功?他们开始了尝试。
孩子们说因为小动物有脚才能够站起来,所以也想给房子加上脚。
这时小魏老师提出:“这些材料里,哪个材料像“脚”呢?
孩子们开始在材料中找了起来。这时“L”形状的直角角码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
“木杆没有拐弯不像“脚”,这个有拐弯像“脚”。
当他们把“L”型的直角角码装在了小房子的底部小房子真的立起来了。
“看!我的房子站起来了!”
对于小房子成功站起来的探索过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孩子们认为让小房子站起来的关键在于:
1、用“L”型直角角码当“脚”很重要。
2、“L”型直角角码要放在底部的两面才能站的稳。
发现直角“L”型角码的秘密后,越来越多的作品站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作品造型更加丰富了,想法也多了。
老师在观察孩子游戏中,发现他们已经由最开始的随意搭建变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搭建了。随着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掌握平面搭建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创作意图了。
“我搭的房子只能进门出门, 小动物还不能真的‘住’。”
“我想有一座自己的停车楼,可是怎么能让车有地方停进去呢?”
在面临这样问题的情况下,孩子们向自己发起了挑战——我们要建造一个真正的房子和停车楼!于是,孩子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了怎样才能从平面到立体的思考与探索。
“我这样一层一层的把它搭起来,是不是就能让小动物住进去了?”
“我觉得要给停车楼立好柱子就能建起来了,可是柱子怎么立啊?”
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知,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尝试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而问题并没有在反复探索操作中得到解决。于是,活动区结束的分享环节中,老师抛出了这个话题,孩子们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孩子想法的表达?
“再搭一个一样的把它们连上就可以。”
“再给它们搭一面墙。”
虽然大家提出了很多想法,但是在操作中却不知应该怎么做?因此并没有解决从平面到立体的搭建问题,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线索:
“听说大一班小朋友也给小狗搭了个家呢。”
“那要不咱们去大一班看看吧!”
就这样,大二班的孩子走进了大一班。
大一班的房子果然能住进一只小狗呢。
怎样就能建成房子呢?大一班的小朋友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好办法。原来,还是那个直角的L型的角码起了大作用啊!
听了大一班的介绍,大二班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搭建真正房子的关键因素,直角“L”型角码——用上后,果真房子很快就搭建成功啦!
停车楼工程怎么样了呢?同样在直角“L”型角码的帮助下,停车楼不但有了三层,还在大家的商讨中完善了结构,平铺了楼层,加入了坡道,在不断的改造与实验中,停车楼创作成功!
小动物房子和停车楼搭建的成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挑战胜利的喜悦,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探索中,他们认为还是“L”型直角角码立了大功。
孩子们这样认为:
因为‘L’型直角角码有弯度,所以不但能让作品站起来,还能起到连接和改变方向的作用。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更加丰富了对“L”型直角角码的认知。
一天活动区,小天用材料创造出了一个小人,他想把它立在桌子上和老师和小朋友分享他的作品。但因为小人的四肢是活动的,怎么也立不住。面对这样的小人,我们听到了孩子们之间这样的对话:
“小天,你的木偶小人是不是没做好呀?你看它怎么来回的动呀?”
“小天,你看它的四肢都动来动去,你是不是螺丝母没拧紧啊?”
面对活动的小人,孩子们认为和他们平时搭建的不太一样,大家都觉得小人应该是直立不动的。
就在小天犹豫是不是要把螺丝母拧紧的时候,小魏老师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小人它就是四肢可以活动的呀。”小魏老师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还特意拿出了照片给孩子们看。
当孩子们看到照片以后,纷纷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哇!还真的有四肢能动的小人啊?”
“会动的小人还能做跳舞的姿势呢,真厉害。”
通过小魏老师分享的照片,孩子们知道了这个会动的小人原来叫做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的出现,让孩子们对原地站立小人的认知有了改变,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提出自己也想制作一个提线木偶的想法。
那提线木偶要怎样做呢?
孩子们依照小魏老师提供的照片进行观察,发现提线木偶是需要有线的,线要和木偶连接在一起,而且还需要有人来提。
就这样孩子们按照自己观察到的方法开始尝试操作起来。
孩子们在美工区选择适合的线团。
孩子们尝试用毛线和木偶进行连接。
然而提线木偶制作完成之后,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方便,好玩。
“一个人根本提不了这么多的毛线啊?”
“几个小朋友一起提也配合不好,我想让木偶胳膊往上伸,可是丹丹往下伸了。”
“大家一起提绳子,都太使劲了绳子总是断开。”
孩子们在操作提线木偶时出现了困难,于是老师们思考:该怎样给孩子们支持?
回顾孩子们的操作过程,老师发现原来提供的照片是提线木偶的局部图,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到了提线木偶的制作方法,但对于如何操作,这些照片并不能提供支持。
就这样,老师针对提线木偶的操作方法搜索到了一段视频,并和孩子们进行了分享。
原来提线木偶的线是要拴在一个像十字架的木头上啊。
有了十字架一个小朋友就可以操作,这个办法可真不错。
孩子们在看完视频之后,发现并总结出了一个人操作提线木偶的关键点就是十字架,找到重点之后孩子们又继续开始操作起来。
在孩子们反复观察、操作、遇到问题、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第一个提线木偶。
第一个提线木偶的问世,让孩子们尝到了探索后成功的喜悦。于是,在跟孩子们回顾整个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也表达了自己成功后的一些观点和经验,他们认为完成提线木偶有几个重要因素。
-
视频和照片的学习很重要。
-
搭好十字架很重要。
-
连接十字架的毛线,拴在木偶合适关节位置很重要。
-
大家一起配合很重要。
提线木偶问世后,孩子们制作出更多的提线木偶并进行操作游戏。
一次活动区时,老师发现墨墨和佳佳正一边操作自己的提线木偶,一边表演起来了!
小魏老师好奇的问道:“孩子们,你们在干什么呢?”
她们两个说:“我们在演节目呀!”
看到墨墨与佳佳这样的游戏方式,小魏老师觉得特别有趣,于是在区域分享时,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建议。
我们可不可以用提线木偶编排一场木偶戏呢?
孩子们听到小魏老师的建议都很兴奋,纷纷开始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童话剧等表演的经验。
活动区时,孩子们拿来了纸和笔开始编排他们想要表演的故事。
根据剧本的内容,孩子们还特意制作了与剧本相关的提线木偶。
准备好剧本、制作好道具、利用活动区的时间彩排,孩子们成功的表演了他们自己的木偶戏《长颈鹿与兔子先生》。小演员和小观众都开心极了!
由提议到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要想排演一出木偶剧,我们需要准备这些:
-
我们要有剧本。
-
要和小朋友们分工合作,有演员、有旁白。
-
角色需要设计台词。
-
最后要是能配上音乐就更好了。
有意思有意义
在游戏中孩子们又因为材料产生了新问题,由于孩子们对这份材料非常感兴趣,所以创造了很多不一样的作品。可是作品太多了孩子们就发现剩下的材料不够用了,于是产生了一个矛盾:作品要不要拆呢?
不拆,孩子们就没得玩了。
拆,虽然能解决材料不够的问题,但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呢?
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也左右为难。于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解决。
——我们怎么办呢?
赵彦:“我觉得要拆,拆了可以再拼新的。”
朱坤焱:“不要拆提线木偶,还能用它玩儿游戏呢。”
经过讨论孩子们一起商讨出了结果:
能当玩具玩的作品不拆
搭建完成的作品中,有能够继续作为玩具的,孩子们认为不要拆。如,秋千、提线木偶、停车场等。
小朋友们搭建了他们喜欢的秋千,将美工区制作的黏土小人拿过来一起游戏。
能组合的作品不拆
在讨论中还有一些作品是孩子们拼成的文字或者字母,孩子们认为这样的作品也可以不拆。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对文字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孩子们喜欢将材料搭建成自己认识的文字。并且在孩子们的课外学习中也认识了英文的词语,孩子们也喜欢搭建出英文单词与好朋友进行分享。孩子们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已经拼成的作品似乎成为了孩子们证明自己的方式之一。
曹安睿:“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学了字母A,单词APPLE是苹果的意思。”
张柏佳:“这个字是上字,是上学的上,上下的上。”
能为我们服务的作品不拆
孩子们讨论后认为,能够在生活中帮助我们的作品就可以不拆。
装饰作品展示两天后就可以拆了
【金木创意游戏】材料
【金木创意游戏】材料,它走进大二班经历了从被冷落到被关注再到被热衷的过程。我们自问,是什么改变了大二班孩子对这个玩具的态度呢?在孩子和这套材料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复盘整个游戏过程深入思考,我们想,核心应该在于老师真正看到了孩子,开始尝试着按照孩子的节奏追随与支持。
对于每个材料的投放,老师都是有期待的,然而这种期待是需要与孩子的节奏与需求相联结的,尝试着抛去成人的主观意愿与视角,是对教师观与儿童观的转变,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金木创意游戏】材料让我们看到了当孩子真正产生兴趣后的主动探索,内驱力使他们主动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认知与技能,这个过程孩子就是游戏的主人,老师的支持与介入起到了助力与推动的作用,就这样,【金木创意游戏】材料才有了那样不寻常的经历,期待着它与孩子们更多的故事。
编辑:周健老师、魏思霞老师、张煜博老师
素材提供:大二班老师
校对:柴赛飞老师
审核:许萌老师
设计:周雯雯老师
孩子的兴趣是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当我们发自心底去正式这事,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专注积极的进行探索活动。那么孩子一定会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感谢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分享的教育智慧!
爱弥儿愿
-
开放性游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
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助力园所科学教育发展 -
开放性活动区的探究,是这样开始的~~ -
依托开放性游戏材料,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探秘“双层巴士”背后的故事 -
童心家园-童年的礼物|机械师的小问号 -
金木创意游戏材料——北京幼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