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实验园展示了“找朋友”(小班)、“姿势我来摆”(中班)、“数字排排队”(大班)3个活动。随后,编写组成员与执教教师展开了讨论。本次讨论以“找朋友”活动为主,探讨了幼儿在几何图形模块中“整体感知”这一学习方式。
(幼儿自主操作“完整儿童”数学区域材料)
我们先还原一下“找朋友”的活动现场:教师在分别出示一块三角形饼干卡片、一块正方形饼干卡片、一块圆形饼干卡片后,便开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说出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具有“四条边、四个角”等特征即便教师通过描述,反复地“教”,但多数幼儿仍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图形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观察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情况,并可以从两方面去考量。
(小班活动“找朋友”)
首先,幼儿在现阶段应是通过整体感知去认识图形,而不是从定义的角度去认识图形。也就是说,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不同形状的同种图形,以便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归纳出同种图形共有的属性特征。而非“只有幼儿完整说出定义,才意味着他们认识图形”这一观念。
(中班活动“姿势我来摆”)
譬如,教师准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分发给幼儿人手一张,鼓励幼儿将手中的“图形宝宝”送回各自的家(这里,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游戏增加幼儿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即可大致观察到全体幼儿对于图形整体认知的情况。在集体验证环节,若每个图形宝宝的家中有放错的图形,可通过提问“这里有一个图形宝宝和其他的不一样,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宝宝有几条边、几个角?其他的图形宝宝都是几条边、几个角呀?”,以此引导幼儿在对比中感知两种图形不同的外部特征。若无人出错,可请幼儿找找同一个家里的图形的共同特点,再与其他家的图形宝宝进行比较。借此,渗透每种图形的特征。
(大班活动“数字排排队”,幼儿将自己的学号数字按顺序排放在数轴上)
其次,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我们不强求幼儿完整地说出定义或特征,这既不符合“整体感知”这一学习方式,也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在了解幼儿认知图形的已有经验上(如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图形或匹配游戏等去了解),去判断幼儿是否能准确识别图形,还是只是碍于语言表达。从而对症下药,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助推幼儿进一步感知图形特征。
(师幼共同玩“猜数字”的游戏,教师根据幼儿所猜数字大小出示提示箭头)
在“你说我猜”环节,如进行描述的幼儿支支吾吾时,教师可以在集体面前先担任“说”这一任务:“这个图形有角”“它有四条边”,然后引导全体幼儿进行猜测,并且利用排除的方法得到答案。一轮或几轮游戏后,幼儿充分理解游戏规则后可邀请个别幼儿上前描述,其他幼儿进行猜测。
(幼儿幼儿自主操作“完整儿童”数学区域材料)
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家园互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进行分类、记录。之后,将记录纸带到班级,进行分享,同伴之间的学习也就此产生。
感谢每一位幼教专家、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