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宝宝如何接种疫苗
早产宝宝的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对接种的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不足,会降低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早产宝宝在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进行个性化的疫苗接种。如接种乙肝疫苗时,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早产宝宝可在1月龄或出院时接种乙肝疫苗,而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早产宝宝则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卡介苗时,如家中无传染源,最好在出生6个月后再接种卡介苗,但如果在半年内体重已经超过2500克,经医生检查判断为发育正常的也可接种。
抗生素使用期间能否进行疫苗接种
对于灭活疫苗和病毒减毒活疫苗,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也不会造成严重副反应;对于细菌减毒活疫苗,如果使用的抗生素对该细菌有杀菌或抑菌效果,会导致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减弱甚至不产生应答,减弱疫苗接种效果,若此时接种,日后仍需复种。当然,即使接种也不会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是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急性疾病并伴发热等症状,则不宜接种疫苗,因为此时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病情,且有可能把发热的临床表现当作疫苗副反应而掩盖病情。
婴幼儿计划免疫为什么需要按时接种
接种疫苗就像是免疫系统参加了一场演习,通过认识和对抗不同的敌人(接种不同疫苗),宝宝的免疫系统逐渐获得了杀敌(病原菌)的本领。在宝宝接受第一次接种后,体内会很快产生免疫球蛋白M(IgM),这种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随后宝宝体内慢慢产生免疫球蛋白G(IgG),这种免疫球蛋白能存在较长的时间。打完第一次疫苗后,宝宝体内就会产生针对这种疫苗的IgM和IgG,如果在IgG峰值的时候再接种,接种效果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为什么要规定疫苗的间隔时间以及应该按时接种的原因了。
哪些情况下婴幼儿不宜接种疫苗
正患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接触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等而未过检疫期者、发热、即使没有发热但有感冒的其他症状、化脓性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患严重的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等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发育不正常、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以及有哮喘等过敏体质的儿童不宜接种;
既往有过敏史者,应了解过敏原,含有该过敏源的疫苗不予接种。
如果小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4次,须待恢复2周后,才可服用脊灰疫苗;
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孩子漏打疫苗怎么办
接种疫苗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漏打了疫苗,一定要及时到当地的防疫部门或妇幼保健院问清什么时间“补种”,以便及时接种疫苗。
但也要注意,任何一种传染病都会有它的高危人群,如果是脱离了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再去注射这种疫苗的意义就不大。
需多次注射的疫苗,如果漏打了其中的一针,一定要及时补救;如果距离上一针的接种时间太久,补打上一针以后,经检测体内没有产生抗体或抗体浓度低,可加强一到两针。
孩子接种疫苗后是否100%不会生病
疫苗接种的有效率并非100%,有极少数人接种后仍然得病,这源于两方面因素:疫苗方面,如果接种的疫苗储藏不当造成失效,注射方式不对,或者接种程序错误,这些都可导致疫苗不能有效发挥保护效应,而且疫苗接种不能对所有亚型病原均有保护作用。接种对象方面,有些儿童因为个体差异或者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或后天缺陷,对疫苗不能产生有效应答,也不能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
此外,疫苗免疫产生的保护力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弱,不同疫苗衰减速率不一样,一次接种也不能提供一生的保护力,必要时需要及时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