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见传染病是指在幼儿园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疾病。幼儿发生传染病后,幼儿园会根据相关防疫规定要求患儿居家隔离,在某个时间段内患病幼儿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患病幼儿所在班级甚至全园都会停课。幼儿园出现传染病病例时,处理不当即会产生家园矛盾,有的家长会质疑教师的保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理解幼儿园疾病防控措施,甚至有的幼儿家长之间因此产生隔阂。这个时候,教师一方面要与患病幼儿家长交流沟通患儿情况,另一方面要与未患病幼儿家长沟通相关事宜。家园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家长想法,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其配合防疫工作,从而尽快地恢复幼儿园的保教秩序。
1.掌握主动权,预判家长需求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前,要和保健人员做好沟通,梳理思路,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疾控部门关于传染病管理的具体要求,提前对家长的情绪和态度进行预判,寻找对策。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寻求对话的主动权,询问和了解幼儿的情况,用预判的对策安抚家长情绪。在患儿居家隔离期间,每天都要积极沟通了解幼儿的情况,真诚表达关切。同时,要积极回应健康幼儿家长的问询,消除他们的顾虑。教师借此契机要积极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关于传染病防控的具体要求:对于在晨检中发现的疑似病例,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果未确诊为传染病可携带病历正常入园,如果确诊为传染病则需根据相关规定对患儿进行隔离;确诊幼儿隔离期满且痊愈,在社区医院开具复课证明即可返园。
2.共情家长想法,协同家长解疑
幼儿的身体健康永远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当家长因班级出现传染病对教师的保教工作或幼儿园的管理产生质疑时,共情可以成为家园沟通很好的方式。共情是指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立场体会家长对幼儿的感情和需要,这能帮助教师理解家长的想法,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第一,教师要稳定患儿家长情绪,了解家长的想法,并对家长的心情表示理解,用更多的专业指导,协同家长为因传染病被隔离的幼儿开展电话、视频安抚和交流,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增进家园感情;第二,积极回应健康幼儿的家长,描述幼儿在园游戏、运动、喝水、出汗等情况。总之,教师要体验家长身份,换位思考,解决家长的困惑、排解家长的担忧和不理解,切忌因为家长提出质疑而与其发生争执。
3.提供专业支持,助攻家长成长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帮助家长对季节转换容易发生传染病进行理性分析,拓宽家园沟通的路径。教师要站在专业的角度给予家长一些合理建议:第一,建议家长根据近期天气情况,尝试“洋葱”式的穿衣方法,给幼儿“脱衣”的空间,方便孩子根据每日不同时段的温度及时增减衣物;第二,注意饮食调节,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三,出门正确佩戴口罩,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用七步洗手法洗手;第四,加强幼儿日常护理,做到及时擦汗、脱衣、穿衣和饮水,引导幼儿自我服务,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家长因不了解导致的不信任,通过积极的正面宣传,引导家长了解教师对幼儿的护理与照顾。教师用心所做的工作被家长看到、知晓,家园工作的开展才会更加顺畅。
4.寻求回复方法,科学反馈知识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及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教师需寻求恰当的回复方法和时机,不要轻易、随意地给予家长回复。第一,熟悉专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的相关要求,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区、疾控部门关于幼儿疾病防控的处理意见等;第二,秉持专业的交流态度,作为专业教师,给家长的反馈与回复必须是有理有据的,专业的回复能让教师言之有物,也更能让家长信服。
季节转换时,幼儿因抵抗力差,在集体生活中致病菌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一线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醒家长配合流行病的预防,更要提前做好关于传染病家园沟通的各种功课,以便家园之间能够更好地合作共育。
原文刊载于2023年5月《早期教育》(教育教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张娟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李烨
作者单位 | 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
长按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亲子 一 柿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