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咱们的读者中有多少是家里老人帮忙带娃的,是不是也有过相似的困扰:
没有老人帮忙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要工作;
但老人帮忙了,又会嫌弃老人的教养方式。
最近看了复旦大学的网红教授沈奕斐有关此的演讲——如何破解我们既需要老人,但又嫌弃老人的状况,非常有收获,所以分享给大家!
而就大家最关心的“老人带娃养成了孩子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做”,她也有非常清晰的建议!
如果你看过大热综艺《再见爱人》,一定对她不陌生,在节目里侃侃而谈又金句频出的教授沈奕斐,在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家庭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所以她的这次分享不单只是基于个体经验的总结,更是基于社会学的研究,从大量家庭生活样本中得出更专业更系统化的“规律”。
在她看来,有老人参与育儿,我们中国的女性可以大量参与到工作中去,去提升自我价值,这是我们比西方国家有优势的地方,千万不要去放弃这个优势。
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把这些社会资源、家庭资源,都变成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的大环境,而不是妈妈们一个人扛起育儿的大旗。
以下文字整理自沈奕斐演讲
有时候,我们要依赖于老人去照顾孩子,可是一想到隔代育儿,你立马就想到这是不好的。
我们希望老人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照顾孩子,而老人永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当隔代育儿出现污名化时,合作育儿就被破坏了。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西方的观点和理论对大家的冲击,在西方的家庭结构中,是“一个挣钱的丈夫,外加一个全职太太”,他们和老人的关系是很松散的,这是为了方便劳动力的流动。
虽然在很多人性理论上,我们是要向西方学习的,但唯独在家庭文化中间,中西方差异实在太大,绝对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对上海80后的研究得出,我们在育儿上是很难离开老人的协助的。
由于比如说“一个人挣钱养不活全家,你又不相信保姆”,“上下班时间和小朋友的接送时间冲突,又缺少完备的育儿机构”……
在种种原因下,其实你会发现,有91.5%的80后家庭,在带娃方面,是必须要依靠老人来协助的。
所以,我们今天要改变的一个“合作育儿”理念是——如何破解我们既需要老人,但是我们又嫌弃老人的状况。
因为当合作的机制能够发生正面作用时,才能让做父母的稍微减轻一点压力,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一个发展空间。
所以,今天我就想讲一讲,这里面源头上和概念上的误区。
01
老人并不见得都是错的。我就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有两个孩子,我们家老大是在上海一个很好的医院出生的,我婆婆以前是接生婆,对带娃方面特别有经验,她就要给我儿子“捆蜡烛包”。
医院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因为小孩子出生之后要自由的成长。
我当然也不同意我婆婆这么做,我跟她说,不用捆蜡烛包的,医生都不同意捆蜡烛包。
我先生做得特别好,每次我和他妈妈吵架,他都坚定的站在我这一边,我婆婆就很受伤,她觉得捆蜡烛包的孩子特别好带。
我的老二是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妇产医院出生的,当时我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孩子出生以后,医生给了我一条被单,教我怎么捆。
我乍一看,就立刻回想起了婆婆的“蜡烛包”!
我就问,医生为什么要捆包,他不是要自由的运动吗?
医生跟我讲说,你会游泳吗?如果你不会游泳,一脚把你踹到水里去,你是一动不动,还是手脚乱抓?我心想,那肯定是手脚乱抓!
医生说,当孩子在子宫里,就是这么被紧紧捆绑住的,当他出生后换了环境,你看到的那些动作,不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惊恐的乱抓。
当我们用包裹裹起来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模拟子宫的环境给到他足够的安全。
另一方面,孩子在安全的环境可以得到充分的睡眠,他睡足了再吃奶,就吃得比较多,产妇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不然孩子一惊动就会乱抓,很容易就醒过来,妈妈就要把婴儿抱起来安抚。这样大人小孩都很辛苦。
他们做了大量的对照,捆绑住的孩子成长的好,妈妈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所以这时候我才发现,婆婆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的,虽然她没什么文化。
我后来就对中国的育儿文化有很多的反思,现在的育儿太过于医疗化和科学主义,让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做了毫无意义的事情。
老人带娃是有一些反面的个案,比如饭菜嚼一嚼再给孩子吃,但这种个案少之又少。
在育儿方面这些老人,是有自己独到经验的,只是在西方科学育儿的影响下,我们就先入为主的给老人贴标签,认为“老人做的都是不对的”。
所以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婆婆再来我家,我对她的做法就没有那么排斥了,同样的,我也相信我们家的老人,都是非常爱孩子的。这种信任相当重要。
02
世界上没有两头都能捞好处的事。
如果你把一项育儿任务交给家里的老人了,那这个事情就归他管了。权责一定要非常的明确。
比如说,虽然我是育儿专家,但我孩子的吃饭问题是交给我妈的。我儿子一直到八九岁还被喂饭,既然交给了我妈,我就一句话都不说,就让她去喂饭。
其实她也不是全程喂,就像我儿子跟我讲:外婆是这样的,我不管吃多少,外婆觉得最后塞两口才是我长胖的理由。
这最后两口有必要吗,当然没必要。
但既然交给老人了,你就不要干涉,因为你一干涉,就是去干涉他的权威性。
他一旦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他最后对孩子的管理,要么就是格外的严格,要么就是无限的宠溺。
这两种他只能选其一,对他对孩子的成长来讲,都是不好的。
实际上权责明确以后,交给他,交出抚养权,就是交出教育权。
你实在看不惯,你得想着把它拿回来,你自己承担责任。
这世界上没有那么轻松的事情,把活全给别人做,好处都自己拿。
没有的两头都能捞到好处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很现实。
03
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变大。
我在做研究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小时候是爷爷奶奶照顾的,比如,可能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可到了城市你就各种看不惯,你觉得爷爷穿着也很糟糕,卫生习惯也很糟糕,所以我们急急忙忙要去改变,就跑去告诉孩子“像这些过去的习惯都是不对的。”
但你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过去几年里,是不是爷爷奶奶才是孩子最爱的人?
等到他到了大城市,到了爸爸妈妈身边时,你突然告诉我,我爱的那个人都是不对的。孩子会怎么感受?
孩子是不是本能会进行反抗,人的本能都是会维护我们爱的那些人。
这样的话,你跟孩子的关系,天然就对立了。
所以我跟很多的父母讲,你刚刚接手时,先不要做正确与否的定论,而是先把亲子关系给搞好,你真正做的事情是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超过老人。
很幸运的是,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你会发现不管老人跟孩子多亲,我们如果能保证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到最后还是跟我们亲的。
我们要慢慢给孩子树立起“原来妈妈是最懂我的,妈妈很有办法”的形象,这个时候你在这个“合作育儿”的里面,你就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不是通过否定对方获得的。
04
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不要一个人扛起育儿的大旗。有了正向的合作育儿模式后,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
我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绝对不觉得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我回到家里,经常第一时间和孩子们讲:“妈妈有时候心情不好,要看看韩剧,看看帅哥!”我两个儿子都觉得妈妈心情好很重要。
看看妈妈脸色不大好,就自己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真的没有那么多事情非要妈妈盯着的。
我从小就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是要陪伴的,但是否是越多的陪伴就是越好的?
我们研究发现,家长的陪伴绝大部分是起副作用的,你在旁边净是拖后腿,你为他花的钱,很可能是伤害他的。
陪伴孩子并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
如果你孩子上了小学,过了养育期,你一周加起来有八个小时陪伴,就已经足够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尤其是如何利用身边老人资源。
它本来是个合作机制,不要因为种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把一个合作机制,变成一个冲突机制,最后对女性来讲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不要一边倒的和西方学习育儿模式,有老人参与育儿,我们中国的女性可以大量参与到工作中去,去提升自我价值,这是我们比西方国家有优势的地方,千万不要去放弃这个优势。
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把这些社会资源、家庭资源,都变成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的大环境,而不是妈妈们一个人扛起育儿的大旗。我也希望整个社会更多地认识到育儿,而不是我们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End-
本文素材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