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知道
原来你这么好玩
我和
垫子的故事…….
健康领域 (一)身心状况 目标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1) 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二)动作发展 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2)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1)能用笔涂涂画画。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目标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
语言领域 (一)倾听与表达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2)能听懂日常会话。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社会领域 (一)人际交往 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 (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2)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3)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2)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3)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4)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二)社会适应 目标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2)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科学领域 (1)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艺术领域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1)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1)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它活动。
(一)科学探究
目标2:具有初步探究能力
(1)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二)数学认知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一)感受与欣赏
目标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1)乐于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
(二)表现与创作
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1) 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
(1)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
1.愿意关注周围生活中垫子。
2. 感受垫子之美,愿意大胆交流和讨论对垫子的感受。
3. 尝试用语言、动作等描述垫子的形状、颜色、作用。
4. 感知垫子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5. 尝试用手工制作、绘画、游戏等形式记录观察和探究的结果。
6. 对周围的垫子感兴趣,探索垫子的多种玩法。
7. 用垫子玩走、跑、跳等游戏,体验身体活动的乐趣。
8. 积极探索垫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和玩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9.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结合孩子的兴趣点、经验点及成长需求点,我们绘制了主题网络图。网络图就像个蜘蛛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相信孩子们能够在多彩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我们设置了活动内容,行进路线如下:
视差滑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符合幼儿的内在需求,并在游戏过程中产生愉快体验。在我班的地垫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一开始兴趣盎然,能积极探索地垫的玩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游戏玩法停滞不前的问题: 1. 游戏经验不足,内容无法深入 经验是游戏的基础。在地垫游戏中,幼儿有着相应的游戏兴趣,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因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相关游戏经验,导致游戏内容无法深入。 2. 游戏玩法平行,持续时间短 在前期的活动中,孩子们所用到的材料只有地垫,玩的都是拼搭、摆弄类的游戏。玩法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性、创新性。 3. 游戏只有经历,缺乏生长力 在地垫游戏现场,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游戏比较零散,缺乏主题,且目标和价值也不够明确,许多能促进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却在悄然流失,游戏缺失了它本该拥有的强劲生长力。
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兴趣,运用生活性的问题,推进幼儿的游戏内容。
我们在家里找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垫子,有杯垫、坐垫、瑜伽垫、鼠标垫、马桶垫…….
这是我的舞蹈垫,它软软的,在地板上压腿会疼,在垫子上比较舒服。
隔热垫,上面有很多小花,我很喜欢。
这个垫子像拼图一样,好几个拼在一起,可以在上面玩游戏。
这个是杯垫,可以防止水太烫伤到手,还可以吸水,不弄脏桌子。
防止夏天座椅烫屁股
这是餐桌垫可以防止餐桌不脏。
这个是鼠标垫,操作电脑的。
我这个是一个隔热垫上面有一个小鱼图案,可以保护桌子。
案例一:滴胶杯垫
孩子们来到美工区,发现有两瓶大小不一的滴胶瓶。“这两瓶是一样的吗?”“我们两瓶都倒出来试一试吧!”孩子们边说边拿出了美工区里的一次性纸杯,孩子们没有发现滴胶瓶上标签有 A、B不同,只是随意将凝胶倒进一次纸杯中。
滴胶什么时候能干 ?老师提供了一块地方给孩子晾干自己的作品,便于孩子观察。孩子们焦急的你看看、我看看,发现不仅自己的滴胶作品没有干,同伴的滴胶也都是原先的模样。
这下可炸开锅了,妈妈洗完的衣服都要放在太阳下面晒才会干,那我们的滴胶肯定也要去晒晒太阳才会干!“我觉得放在冰箱里才可以”“放在风扇底下吹干”…….
孩子们把自己的办法记录了下来,并一一尝试。最后,孩子们决定,再放置一天……
一天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这可把孩子们难住了。
午餐后,孩子们依旧“不死心”在美工区徘徊着……黄少艾发现,滴胶瓶有不同,一个上面是A,一个上面是B,还有数字“3:1”,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观看了教学视频,带着答案“比例”,开始了第二次游戏。孩子选择了三杯A胶+一杯B胶,和上次游戏不同的是,这次游戏有孩子放弃了之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而是更换成带刻度的量杯,这一次尝试,孩子们的滴胶作品都成功了。教室里的杯垫越来越多,餐前饭后,孩子们都忍不住看看、摸摸、说说,比一比“谁做的杯垫最好看?”
倒30mlA胶
倒10mlB胶
搅拌棒搅匀
加珍珠粉搅拌
选择模具 倒入滴胶
贴贴纸
社会领域:
-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并为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 遇见困难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科学领域
科学探究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能仔细观察。
1.教师与幼儿及时进行游戏后分享。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提供相应的材料,比如量杯等等。
3.教师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游戏,再次尝试,再次验证。
4.教师继续观察,继续讨论分享。
5.为幼儿提供丰富游戏材料和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
6.游戏前教师引导幼儿做好游戏前游戏经验和技能铺垫。
7.适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解决困难,并且教师适的介入引导,提升幼儿的技能。
案例二:马赛克杯垫
给闲暇的时光
一些仪式感
看到桌上摆好的材料,小朋友们个个眼前一亮,小手跃跃欲试。乖乖坐好听老师讲解操作步骤,先选取自己喜欢颜色的马赛克水晶石,再在木制底盘上拼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然后用特制胶水一块块固定住,胶水干透后调制填缝剂,一点点把图案的缝隙填满,填满后拿到外面让风姑娘吹一吹,用蘸湿的海绵擦除残留填缝剂,杯垫就完成啦~
整个制作过程 很考验小朋友的细心和耐心 小小的滑溜溜的马赛克 被小心翼翼的拼贴在一起 胶水粘到手、填缝剂调不匀 还不时被奇形怪状的作品逗笑 小朋友们都乐在其中 你还想和垫子玩些什么? “我们来盖房子啦!”牛奶吆喝起来。她先将三块拼成一个长条,然后牛奶再尝试拼搭,自己却放弃了。最后他们把小垫子铺成了方形大垫子。这时候又有好几位小朋友加入,大垫子拼好之后,牛奶说:然后再把它这样托起来。几位小朋友一起抬起来,牛奶一扣,边就围好了,孩子们觉得很兴奋,周思涵却非常专注的把另外一边修补好。到了另个转角她很熟练的把它们都扣起来了。周思涵一直扣这个边都扣不上,后来周思涵把手一里一外把竖直的两块拍紧了。随后把两个边平铺的垫子一起往上抬起来,形成了墙面。 小朋友们一起组成大垫子,沈未将抬起来的地方一扣 陈睿熙双手一里一外将立面固定,牛奶和周思涵将两个立面扣紧。 # 教师的思考 在游戏中,我看到小班幼儿最开始的探究是无目的的。刚拿到地垫她们当扇子一样你给我扇我给你扇,然后根据以前玩爬爬乐的经验,很多孩子和她们一样,将地垫一块一块的链接起来,变成长长的爬行公路。 从我们开始盖房子的提议后,游戏后半段的主导变成了牛奶,她在耐心的操作中自主建构了L型围合的扣法和两个立面进行平铺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她自己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这第一次的地垫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游戏的价值: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游戏中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学习建构过程的体本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反思
5.21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对地垫已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对地垫的玩法也有了初步的创想。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自主进行表达表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动力,更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教师后期还应为幼儿提供自主宽松的交流氛围,创设贴近幼儿真实生活和带有探索任务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END-
图片:滕惠群、严沁源
审核: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