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北京伊顿家长大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g5MDYwMw==&mid=2650109443&idx=1&sn=038e0bc15a644b0b574f69fca209ec1f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说:你看看你在说什么?高考跟幼儿园的孩子能有什么关系?
当然,幼儿与高考之间的跨度有十几年之长,再怎么鸡娃也不可能在幼儿园就分出伯仲。
然而,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和应试分数。
那些聪明的家长,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抓习惯养成。养成了好的思维,孩子自然就拥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借着高考季,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不存在的“学霸”与“学渣”
我个人其实并不是很赞成用“学霸”“学渣”来定义一个人。尽管这个概念一开始出现是以自嘲、开玩笑的口吻,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大家常用的标签词。
曾经有一位家长和我谈论她孩子班里同学的情况,比如某某学霸数学又考了满分,某某学渣又是垫底,被老师请家长了云云。
我问,你说的那个学渣,不是他们班的体育委员吗?
家长说,没错,别看成绩一塌糊涂,他体育还不错,运动会给班里拿了好几个第一。
我说,擅长运动,也是一种成绩优异的表现啊,那你叫人家学渣也不合适吧,体育课上人家就是学霸,没准以后还能当运动员呢!
对于很多家长学生眼中的“学霸”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学渣”。
就像很多孩子在高中明明是全校的尖子生,考入清北这样的名校后,却发现高手如云,自己不过是中等甚至偏后的水平。如果总是按成绩排名这种方式来定义孩子的话,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机会”跻身“学渣”行列。
而且,用这种方法来随意评价孩子,坏处很多:
??首先,片面地看待一个孩子,忽视了他自己的独特性和优点;
??其次,会让孩子认为,只有某些特定的成绩好才会得到别人肯定,而成绩不好就是“应该被讨厌的人”,这样会使孩子忽略人格品质的重要性,并影响孩子的择友标准;
??再者,孩子自己容易形成“唯成绩论”,一旦遇到挫折容易钻牛角,会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而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影响整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
??另外,假设一个孩子天资平平,学东西比较慢,就容易被学霸学渣这种言论所击垮,自怨自艾,丧失学习的信心,做好了一辈子当“学渣”的准备。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打破“学霸学渣”这种标签式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优势等待发掘。
学习靠奖励
是“慢性毒药”
传统的教育观点,喜欢用一些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动力;小到一块糖果、一朵小红花,大到一台游戏机、一次长途旅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孩子们分为两组,做同样的智力题。第一组每完成一道题就可以得到1美元奖励,第二组则没有任何奖励。
结果出乎意料,第一组的孩子们原本因为悬赏而跃跃欲试,但很快就失去了兴趣;而第二组的孩子,反而沉迷在解题过程中。
物质奖励,短期内似乎真的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不是基于学习本身,而是基于奖励;当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之后,这种积极性很容易被击垮。
可以说,这些奖励类似“慢性毒药”,是一种让孩子渐渐陷入被动学习的毒。
那么,什么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呢?其实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固定型思维“认命”
成长型思维“改命”
这两种思维我们以前也和大家说过多次。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吧?不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我们父母小时候,这个故事都被当成“励志”“努力”“爱拼才会赢”的正能量来宣传。
但如果细细推敲,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本身就是谬误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乌龟(学渣)只有在兔子(学霸)偷懒睡觉(失误)的时候,加倍努力,才可能超越。注意,还得是在对手犯错的情况下悄悄超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孩子到底是要学习乌龟还是兔子呢?
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乌龟,那他们很难有动力进行持续性的努力。毕竟兔子睡觉是偶发事件,就像考试,难道每次都要寄希望于班里的尖子生发挥失常吗?
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兔子,那么他们会非常害怕自己哪天就被同班的“乌龟”超越了,稍微没达到预期,就会觉得自己“龟化”了一点;同时,为了维持自己“兔子”的身份,孩子们只愿意参与自己擅长的活动,而不愿意参与不擅长的活动,因为那会让他们跌下“神坛”。这种想法也会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
这其实就是固定型思维的后果。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喜欢回避挑战;遇到困难轻言放弃;认为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认为别人的批评是纯粹的恶意和羞辱;对于他人的成功感到嫉妒和受威胁。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成功是可以靠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更乐于接受挑战(亦接受失败);面对挫折不会轻言放弃;认为不熟练的事情可以多练习来增加熟练度;会从别人的批评中提取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不会嫉妒别人的成功,相反对别人的成功很感兴趣,希望有借鉴的地方。
正在看文章的你可能会说了,这很难吗?
不难,但是现实中不少家长都忽略了。
我见过很多家长对孩子说类似这样的话:
“你是女孩,干嘛要踢球,又踢不好。”
“我和你妈都是文科生,估计你以后也是学文科。”
“怎么笨手笨脚的,拿杯水都会洒出来!”
……
这些话,其实都是根据我们成年人潜意识里对孩子性别、能力的偏见所说出的。别小瞧这些话的威力,孩子会当真的!
很多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孩子却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国内外的名校,本质上也是成长型思维在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好的学习习惯
始于学龄前
虽然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不适合超前学习学科类知识,但这一时期是学习习惯的关键养成期。
1、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保持思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白纸上自由发挥而不局限于临摹画册;我们可以让孩子随意讲个故事而不必照着绘本死记硬背;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用手去抚摸湿润的土壤,大不了摸完洗洗手嘛!
2、专注倾听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后表现出不认真听讲、走神、 听课效率低的现象,本质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的倾听能力。
幼儿园中其实有很多活动都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比如老师下达指令让孩子去完成某件事、或者作出相对应的动作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成年人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倾听习惯养成。比如,不认真听孩子讲话、交谈时经常打断对方等等。
3、长期阅读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多读书有好处,但仍有很多家长,一边要求孩子爱看书,一边自己刷手机……所以,家庭必须要营造读书的氛围,从最初的亲子阅读开始,让孩子爱上书里的世界。
4、整理收纳的习惯
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孩子,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书桌太乱的。毕竟乱到一定程度,书都找不到,还学什么……
所以,整理收纳的习惯是必须从小养成的。一来能让孩子养成细心、自查,避免丢三落四;二来能通过整理收纳的行为不断增强逻辑脑的使用,这样思维也会变得有条理、有逻辑。
写在最后
每年高考季,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但是,没考上名校就证明这个孩子很差劲吗?就证明这个家庭的教育很失败吗?
并不是的。
无论是高考成绩,还是其他考试的成绩,只是衡量学业水平的标准之一,而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倘若我们的价值观只着眼于分数,而忽略一个人的灵魂,那么教育将不再具备成就生命的意义。
愿今年的考生们,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