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北京伊顿家长大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g5MDYwMw==&mid=2650097810&idx=1&sn=c8c8b681f9e9953eef7b25dee07aa72d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
恰恰是最需要你爱的时候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观察那些主张“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虎爸虎妈,不难发现,他们的童年也是在这样传统而严苛的家庭中成长的。以至于他们认为这没什么不对;即便意识到不对,也难以控制自己的嘴和手。
正如书中所说:
“有了孩子以后,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
之所这样,我想,大概是很多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
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是没有自尊心而言的,仿佛自尊心这种东西只存在于成年人,就是18岁之后的那一刹那,突然有了自尊心、有了所谓的面子。
因此,很多父母不分场合,也不管有哪些人在场,会劈头盖脸训斥孩子一顿,全然不理会孩子是否能够承受这些。
诚然,孩子没有和家长对抗的能力,只能把这些全部吞进肚里,但这些苦水终究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自卑、焦虑、暴戾,甚至自杀。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被尊重,他又如何学会尊重他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孩子的观察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细致而敏锐。《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一书中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隐瞒,因为他们能敏感地察觉周围人情绪的变化,尤其是母亲的情绪。”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而言,应当是一个稳定的容器,能够接纳、包容孩子,无论这个世界带给孩子何种伤痛,你们永远是他可以舔舐伤口、获取安全感的避风港。
而很多家庭却是颠倒过来:父母把孩子当做发泄的容器,接纳自己的无能狂怒。
一个正常的家庭中,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必须是“爱”。如果没有爱的流动,任何规则的树立,不过只是强权的压迫;任何平静的顺从,不过只是虚假的表演。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抱持”(holding),以母亲照顾婴儿的各种需求为例,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一样需要“抱持”。当孩子最不可理喻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这种帮助,一定是建立在以孩子的利益为目标的前提上。打骂,受伤的是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怎么能叫帮助孩子呢?
也曾经见过那种十分严厉的爸爸,孩子在他面前老老实实、噤若寒蝉;而爸爸不在的时候,又像变了个人似的,极其顽劣。可见,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你只是让孩子害怕你,但孩子并没有变得更好。
所以,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温和,是与孩子建立稳定而亲密的关系,让孩子信任你、亲近你;坚定,是要有原则和底线,明确告诉孩子边界是什么,不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你真的没忍住,骂了孩子,甚至动了手,记得事后要对孩子说对不起。你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犯错了就要道歉;你还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并没有“以爱为名”的暴力,不能说我爱你、为你好,就可以肆意侮辱、践踏一个人的尊严。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控制不住打骂孩子的家长,请时刻提醒自己:你怎么对待你的老板,就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嗯……会有经常打骂老板的人吗?)把孩子当做一个与你平等的人来看待、沟通。
而对于那些受过原生家庭不良影响的成年人来说,不如把养育孩子这件事当做自己“重获新生”的机会。
当你的父母以爱为名伤害过你,你就不必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从现在开始,选择权在你的手上。
或许,童年那个躲在被窝啜泣的你,曾幻想自己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那你可以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成为那个好妈妈、好爸爸。
参考资料:
[1]《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2]Holding and Containing – Winnicott (1960)
https://www.ukessays.com/essays/psychology/holding-and-containing-winnicott.php

欢迎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