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5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加减法,甚至无法将1-10的数名及量正确对应——这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件特别让人焦虑的事情。
尤其是想到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小学阶段,将要面对更大量的数学计算和应用问题,而眼下连基础都没有掌握好,怎么办?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有着不同节奏的学习时间表,更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倾向。
5岁还不会算数或加减法,这并不代表孩子笨,只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数学这扇门还没有开启。成人应该以渐进引导的方式,给孩子多一些时间,提供多一点机会,让孩子逐渐发现数学的奥秘和乐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有技巧可循。
蒙台梭利博士说:数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数学会为心智组织出一条抽象的道路,因此,成人需要在早期提供,并且以清晰、可操作的方式,将它作为对心智还未被组织好的孩子的刺激。
在蒙台梭利的五大区域里,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数学区是发展孩子数学心智的区域,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形成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感知活动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专注、细心的品质,促进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理解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包含一系列活动:发展数学思维的活动;了解和学习数的语言的活动;1-10、1-100的数的活动;关于数位的活动;四则运算的活动和游戏,还有分数和几何的活动。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些听起来还挺难的,孩子这么小,真的能学会吗?
这样的疑惑并不少见,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说过,一般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艰涩难懂、不易入门的抽象学科,很少有人有兴趣去学习,但是对于同样抽象而且不能具体呈现的语言,却学得有序而正确。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到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有专门的教具,比如数棒、砂数字板、彩色串珠,塞根板,等等。通过反复操作教具,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将数学概念转换成可操作的教具,将数学的抽象性转换成具象的操作,从而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诚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会有枯燥感。那么,作为家长,在家里应该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其实,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配对、序列、分类,这些数学中的基本概念,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
生活即教育。将数学融入日常生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比如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根据家里的人数布置餐桌;搭乐高的时候,借机和孩子讲讲加减法;切蛋糕的时候,则可以聊聊分数的概念……
家庭中的数学教育不是要考倒孩子,人为制造挫折,而是要让孩子在了解“数”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具体的感知为基础,学会理解数字、运用数字。
任何学习都不能一蹴而就,孩子必须在经验模式中不断摸索和积累,认知才能扎实。所以,请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欣赏孩子,引导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困扰,和孩子共同成长。
最后,给家长介绍几个简单易操作的数学小游戏:
01
摆餐具
让孩子根据家里的人数,自己摆放相应的餐具,一个碗盘对应一双筷子。 “摆餐具”这一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很多数学的概念,包括分类、配对、单双数、数的分解与组合等。
02
扑克牌
找一副扑克牌,挑两个花色的1到5,跟孩子每人一种花色,练习配对。家长先拿一张,请孩子找相同数字的,或者孩子先来,家长找一样的,然后根据情况增加卡片的数量。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教孩子“配对”的目的。
03
收玩具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把同类的玩具整理到一个框里。如玩具车放在一个框,积木放在另一个框等。通过这一行为,强化孩子数学“分类”的概念。
推荐阅读
·优雅和礼仪,让孩子成为“小小社会人”!
· 学会这几招,蒙氏环境在家也能创造!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 孩子喜欢的这个,蒙台梭利教室竟没有?原因让人深思!
·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能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
· 读书不是某天的仪式感,而是每一天的日常
· 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我们该怎么办?
· 亲情是天生的,爱的方式却需要学习
· 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 孩子天赋险些被埋没,原因竟是父母不懂观察?
· 自由和纪律,很多父母都理解错了……
· 怕被欺负不让孩子混龄?看完你就后悔了!
· Vivien:鼓励孩子奋斗的过程,而不是赞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