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教授知识。语言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与学生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师朋友们,你们喜欢听相声、看小品、听评书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对语言类节目如此地着迷?这是因为我们被语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与孩子交流。现在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建议收藏备用。
案例:
一天上午,老师正在组织中班的孩子们进行游戏评价分享。
孩子们比较兴奋,还有两个孩子忽然跑到了区角。
这时老师大声说:“请小朋友赶快坐好,我看看谁还没有静下来。”
孩子们稍稍安静了些,但还有部分孩子还在吵闹。
老师又一次重复说:“小朋友快坐好……”
孩子们仍然吵吵闹闹。
整个评价分享进行得很不顺畅,老师无奈地将“自己要说的话”说完,便草草结束了游戏活动。
反思: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在生活、游戏、学习等环节中,老师都需要用语言与孩子们交流。
当老师想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时,经常会说“请小朋友们坐好”“请用小眼睛看老师”“要学本领了,都向老师坐好”……但是,即使老师的声音很大,孩子们仍然没有看向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孩子们对老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有兴趣。
如果老师适当地给平淡的语言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增加语调的变化,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老师在组织游戏评价时说:“小朋友们,你们在今天的游戏中得到的快乐和本领,老师都用照相机拍下来了。你们想看看吗?等大家都安静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或者老师说:“老师的眼睛里藏着一个影子?只有小眼睛看着我的才能找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小眼睛最亮?XX的小眼睛最亮,一下子就发现了。”
再比如,在教学时常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猜猜看。”
在我们的工作中,老师们不妨经常采用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方法来试一试。
案例:
反思:
孩子们活泼好动,自我的控制能力差。
老师在活动中如果语言不适时、到位,出现问题时语言随意、不规范就很容易让孩子的状态出现失控,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果,老师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如此兴奋,请孩子们用小眼睛看看、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个玩具。
然后,再用拟人的口吻说:“玩具告诉老师,它们想动起来,不过想请乖宝宝帮忙找一个玩具,想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好吗?”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当时的需要,又以游戏的口吻提出问题,促使孩子积极想办法。
案例:
孩子们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准备,班级故事会正式开始了。
几个胆子大的孩子在小表演台上一点也不怯场,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轮到害羞的蓉蓉上场了,老师好不容易让她走到了大家面前。只见蓉蓉低着头,声音低低的,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叫起来“听不见……”蓉蓉的故事讲不下去,眼泪汪汪地看着老师。
老师走到蓉蓉跟前说:“蓉蓉,你讲得真好,要是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
小朋友们,今天让蓉蓉再回去练练,大家等着下次她大声讲,好吗?”
蓉蓉愉快地接受了。
整个班级故事会活动结束了,蓉蓉得了讲故事进步奖。
反思:
老师对于孩子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让孩子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
对于胆小、不善于发言的孩子,如果老师走到他身边说:“不要怕,来,再试一次,你越来越棒了。”相信在鼓励的感染中,孩子消失的一定会是胆怯、自卑、拘束、不安,增强的是勇气、信心、喜悦、希望。
当然,在运用中激励鼓舞的语言也要适度,像“你真行,太了不起了!”“你做得太好了,谁也比不上你!”类似这种夸张过度的表扬容易让孩子飘飘然,使语言的教育适得其反。
案例:
一个新入园的小班孩子点点,一进幼儿园就哭闹不止。
老师蹲下来抱起点点,边擦眼泪边轻轻地说:“想妈妈、奶奶了吗?等你不哭的时候老师会给妈妈、奶奶打电话。”
慢慢地,他哭声轻了,老师再告诉他想妈妈、奶奶可以装在心里,一直哭对身体不好。
点点的哭声止住了,老师给了他一个亲切的拥抱说:“现在的点点老师最喜欢了!”这个小家伙抿嘴笑了。
反思:
幼儿老师用一个体态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夸张的表情都会触动孩子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会意和沟通。
幼儿老师经常巧用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能唤起孩子的积极响应。
集体活动时,如果孩子调皮了,老师不要当着全班的面批评而是采用手势、动作、眼神来制止,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还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不受影响。
当孩子进步了,老师亲切地抚摸、满意的笑容、柔和的语言,都是对孩子的巨大鼓励。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随时都会用亲切、自然、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来感染调动孩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各位老师,看完案例之后感想如何?
是不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语言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要求的那么高深。
看完这些案例,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走进华夏爱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婴早幼师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