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们可不可以不过年啊?”
我觉得很诧异,问他:“过年不好吗?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一家人热热闹闹多好呀。”
儿子却摇了摇头:“新衣服经常穿啊,吃的也都是那老几样,过年真的好没意思啊。”
他的回答不禁让我想起了《舌尖上的新年》里的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那么没有仪式感,才是我们不再盼望过年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时候,想让我们的孩子留下关于新年的美好回忆,与其费尽心思地考虑吃什么、穿什么;
倒不如营造一份小小的仪式,为这一天赋予特殊的意义。
“那时置办年货,可叫一个热闹。排队买年货,常常是孩子打头阵,因为此时正好放寒假,孩童们不畏寒冷,可冲前补缺。
待快排到位了,大人们便将事先小心剪成邮票大小的一张张年货票券,随同钞票揣在怀中,替换下孩子再去购买。”
到了今天,买年货不再需要排长队,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够了。
可这样快捷、简便的方式,却把置办年货渐渐变成了一个匆忙、敷衍执行的任务。
今年,不妨让我们在网络购物的同时,也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集市上走走,为春节的来临做个预热。
跟孩子一起采买、置办年货的过程,往往更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年的到来。
很多时候,只要改变一点点,乏味的生活也会变得有声有色。
家庭里,有人愿意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大姨和姨夫都会给表姐买一个对应生肖的玩具:鼠年的时候,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米老鼠;牛年的时候,是一头粉色鼻子的大奶牛……
多年后,表姐长大了,她也经常为家人、朋友准备惊喜,认真度过每一个重要或平凡的日子。
一份用心准备的礼物,能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也能赋予他们爱人的能力。
今年春节,我们也可以为孩子制造一份惊喜,并要求孩子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准备礼物。
这份礼物不一定贵重,可以是一支花,也可以是一张贺卡。
但礼物背后的心意却足以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我们始终爱着、珍惜着彼此。
但在今天,我们进行大扫除不仅是为了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掸拂尘垢,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整理和收纳,让孩子从小具备“断舍离”的意识。
很多时候,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了多少的物质,而在于拥有了多少的快乐。
????????????????????大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包饺子、炸丸子、炖排骨……小孩子们则打着“帮忙”的名义围在厨房里——????????????????????
一会儿喝一碗饺子汤,一会儿吹着热气吃下一颗刚炸好的丸子、一块裹着汤汁的排骨。
东一口西一口,在年夜饭摆上桌以前,就已经吃了个半饱。
现在,大人孩子们坐在酒店里,面前摆着一道道精致的菜品,可寥寥几筷子,就谁也不愿意再动了。
后来才发现,真正值得期待的从来都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家人一起忙碌的过程。
拿出我们珍藏已久的餐具,问问孩子食物应该如何摆盘,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寻找家的温度和爱的踪迹。
春节的仪式感往往不需要搞得多么正式、复杂,也可以是简简单单的,比如,亲自写春联.
春联,不应该只是一个形式,还藏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期许。
哪怕生活中依旧充满了挑战,但因为有了这份共同的期许,全家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充满斗志和幸福。
当爸爸妈妈亲手写的春联被孩子牢牢贴在墙上的时候,原本淡了的年味儿就又悄然出现了。
为了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或许对这一代孩子而言,他们对新年的记忆少了几分烟火的气息,但我们依旧可以换一种方式,给孩子的童年增添几分色彩:
在我们家,每年过年前,孩子爸爸都会给孩子做一个橘子灯。
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在橘子顶上开一个盖儿,再把里面的橘肉剥出来,然后放一支蜡烛在中间。
到了除夕那天,孩子就会点亮橘子灯,并许下一个新年愿望。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的身边,但我相信,童年里关于橘子灯的记忆留给他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种积极而有趣的人生态度。
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心思,恰好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剂解药。
记得BBC纪录片《中国新年》里,出现过这样一个片段:
一位定居英国的妈妈,每年春节都会带着一家人回北京过年。出发前,她还会让孩子们画一幅全家福,留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触,她的父母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哪怕相隔万里,哪怕岁月流逝,成员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家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爱意,并获得归属感。
其实,我们也可以每年春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拍一张全家福。
由全家福组成的相册,或许并不昂贵,但却是孩子最珍贵的回忆。
以后,无论他们拥有怎样的境遇,家都会是他们的退路和后盾,家人之间的爱和亲密也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功。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还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增进感情。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重视仪式感的国度里,正因如此,我们才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节日。
在这一天里,我们张贴对联、清扫尘垢、拜年贺岁……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还有着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告别过去迎接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
小志想说:今天,我们有义务通过仪式感将节日的内涵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正如作家小麦芃芃说:?“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仪式感,他就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观。”
如此,哪怕遇到再多困难,孩子也能心怀感恩、不畏艰难地走过一生!????
▍本文转载自优师教研,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3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父母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