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平时喜欢在一起玩耍
偶尔发生吵架冲突
也是在所难免
比如
抢个玩具啦争个零食啦
或者
你碰到我啦我踢到你啦
……
面对吵啊打啊等等
这种“灾难现场”
最感到头疼的
恐怕就是老师和家长了
最近
一位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她的处理方式
不仅直接有效
甚至还被网友们
顶上了热搜
01
在广东佛山一所学校里
班主任姚老师发现
两个男同学正打得不可开交
于是就把两人叫到一起
先让孩子们牵手
不够“好朋友”还不行
然后
让两个孩子开启一波“商业互吹”
拼命夸对方身上的优点
俩孩子夸着夸着
就甭不住笑了
最后用一个大大的拥抱
结束了此次冲突
姚老师说遇到这种情况
一般夸着夸着就一笑泯恩仇了
她希望孩子们知道
在他们内心中对方都是很好的人
老师用这种巧妙的方式
让两个学生化解了矛盾
也让他们明白
同学间要相互团结、相互照顾
姚老师的做法获得了网友们的称赞
大家纷纷表示“学到了”
有网友打趣:
要是现场讲不出优点该咋办
02
面对班上学生发生的冲突
总有老师会出其不意脑洞大开
用一些小点子巧妙地处理
吵架生气?抱抱就和好了
江西吉安遂川县某学校里
两个小同学闹了别扭
冷着个脸
谁都不搭理谁
于是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凳子
让他们一起站上去
因为凳子很小
他们只能紧紧挨在一起
只见其中一个男生
重心越来越不稳
马上就要从椅子上摔下去
这时
原本还在生气的另一个男生
一把抱住他
这一刻
两个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班上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谁先笑谁就先道歉
江西吉安某学校里
同班的两个男孩子吵架后
被班主任“罚”四目相对
谁先笑谁就先道歉
其中一个小男孩
朝对方做了个鬼脸
逗笑了全班同学
俩人也重新和好
老师解释道
学生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争执
两个孩子的性格也都很要强
谁都不服谁
矛盾不好调节
于是就想出了这个办法
当着全班同学面拉手手
陕西西安一所学校里
两个男生发生口角互不相让
班主任灵机一动
要求两个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手拉手
虽然两人勉为其难地拉了手手
但气氛依旧剑拔弩张
于是班主任表示还不够
进一步要求他们十指相扣
这一做法让原本安静的教室
瞬间炸开了锅
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
就在尴尬和同学们的笑声中
迎刃而解了
面对孩子们的冲突
上面这些老师
都没有用“大人”的方式去处理
而是用“孩子”的方式
解决了班级中的矛盾
为这些机智又温暖的老师们点赞
03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里
培养孩子健康地与同伴相处
都格外重要
当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
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做呢
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判断是正常冲突还是受欺负。孩子之间,会偶尔拉拉辫子、拍拍肩膀等,但由于把握不好尺度,有时会造成矛盾。平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玩闹时不要动作过大,不要打到对方身体脆弱的部位等。如果孩子的玩闹没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长没有必要把孩子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
2.不要直接警告对方或实施惩罚。孩子间发生争执,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家长听到的可能是一面之词,如果直接插手,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3.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不知如何处理矛盾而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 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协商。
▲ 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
▲ 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以防止孩子模仿,并鼓励孩子心胸开阔一些,不斤斤计较。
▲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要教育孩子用适当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4.巧与对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在成长过程中,不做“小霸王”。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5.不提倡家长插手,不等于家长坐视不管。有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如果介入,应抱着协助的态度,而不是替代帮办。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老师们可以这样做
1.冲突前管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集体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预设学生发生冲突的可能情况,进行冲突预防教育,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的方式。
2.冲突中管理。学生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分析冲突的严重程度,掌握好干预的时机。当冲突程度低时,可以采取回避原则,观察冲突双方是否具有解决的能力,能否通过协商等形式自行解决。当冲突程度高时,教师应及时干预,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稳定双方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3.冲突后管理。正如学生冲突的定义一样,学生冲突是一个过程,学生冲突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预防和调节,也需要对学生冲突进行“售后服务”。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反思自身的管理策略是否产生良好的效果,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冲突解决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您遇到过孩子之间冲突的情况吗?
如何调解才最有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您的经验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yqbjll@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部分内容根据北京时间、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江苏教育报等整理。
编辑:乔贝乐
校对:悦人悦己
审核:浩然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