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又换了老师?”
“你们幼儿园怎么总是换老师?”
这大概是每位园长和老师暑假最怕听到的两句话。
无奈的是,每个幼儿园寒暑假都不可避免的面对教师流动。
老师的流流失,损失的仅仅是孩子吗?
为何幼师流动频繁?为何幼儿园难留幼师?
幼师和幼儿园的痛,谁能抚慰?
幼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保证幼儿安全。
幼师们通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班级幼儿方方面面的安全状态。
每位教师入职时会跟园方签订相关责任书划分责任范围。
在幼儿园,孩子发生意外后,家长第一个要问责的就是老师。
如果在家,孩子怎么摔家长都觉得没事,怎么骂都觉得是天经地义,
可在幼儿园,幼师连批评都要小心谨慎,生怕家长误会,说幼师虐待孩子。
干幼师这一行的,左脚在幼儿园,右脚在法院。左脚在监狱,右脚在教育。
有些幼师承受不了这份重任,于是辞职了。
很多人都觉得幼儿教师每天就是:看孩子、做游戏、讲故事而已。
但其实,幼师每天都很忙碌:
不仅负责幼儿安全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组织一日活动,负责家园联系,完成各种计划总结,写教案、备课,布置教室环境、园所环境,参加各种园所培训、考试等等。
所以,周末加班和在家完成工作是常态。
每逢节假日,幼师需要花时间策划特色课程或大型活动,想方案、排节目、做道具等等事情都需要教师亲力亲为。
既要保证节日的趣味性,还要加入教育特色和亲子项目,平均下来,每个月都需策划至少一场特色活动。最后只能看到孩子成功的展示,却很少关注幼师的付出。
幼师的课堂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课堂,幼师不能仅靠“讲”,为了生动有趣的课堂,幼师需要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快速转变各种性格差异很大的角色与孩子互动。
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幼师都必须摆平心态担起责任,也许前一秒还在洗尿裤子,后一秒又要微笑迎接家长送孩子离园……
很多幼师不能迟到,不敢生病,不能请假,因为肩负着责任,宁远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大局。
一个好的幼师,几乎将全部时间奉献给幼儿园的孩子,但因为工作劳累,回到家没有多余精力再陪家人,长此以往,幼师的家庭矛盾又有谁来负责?
所以,有些教师不得不辞职转行。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理解幼儿园和老师的辛苦。
有些家长看不起幼师,习惯性的质疑教师的教育方式、育儿方法,有些家长会对老师提各种要求,却忽略了孩子发展和学习是有阶段特色的。
有些家长极其不配合幼师工作,甚至有时还会煽动班级其他家长向幼师、幼儿园施压。最后老师为了家长工作只能把委屈往自己肚子里咽。
于是,又有老师辞职了。
同样是参加考试、面试招聘的老师,很多小教以上的教师群体有较好的福利待遇,但幼师们的薪酬待遇基本处于教师底层。
幼师的工资无法以课时均分,因为只要他们在幼儿园,就时刻绷紧神经在工作。
幼师很累,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留给他们。所有事都得亲力亲为,还得管好孩子的吃喝起居……
干的比保姆多,挣的却比保姆少。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教师心理落差过大,在哪不是挣钱啊,为嘛要这么辛苦。
于是,有老师转行了。
似乎社会总把低学历低素质和幼师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每个能进入幼儿园的老师都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
他们不仅要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舞蹈、钢琴、声乐、普通话、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等几十种相关学科内容。
还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打磨教师基本功,掌握多种幼教能力,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
幼师不是保姆,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切努力和汗水,会因为个别幼师的“极端”恶劣行为而付之一炬。
当媒体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火力全开质疑幼师群体的时候,又有谁能站出来为幼师正名?
最后,受不了不公正对待的幼师走了。
幼师辞职或转行,不是幼儿园没条件,不是园长没挽留。他们的离开只是一种被迫的无奈。
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一个理由,如果你问幼师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收到的多数回答肯定都是:我喜欢孩子。
所以,最后留下来的老师都是发自心内对孩子,真心实意热爱幼教这份工作的人,对于职业操守,他们无愧于心。请社会善待幼师群体,多给予肯定、尊重的态度。
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换老师的影响可能也会不同。但无论如何,朝夕相处的老师离开了,对孩子肯定是有一定冲击的。希望家长能理性沟通,将精力转移到帮孩子熟悉老师上。
1.理解沟通
家长应充分理解孩子对原来老师的依恋之情,增加和孩子的沟通,帮助孩子缓解这种失落,获得缺失的安全感。
同时,家长和新老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建立起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桥梁,使新老师可以更快地与自己的孩子熟悉起来。
2.放手适应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以后的求学路上可能还会遇到换老师的情况,父母可以趁此机会,先锻炼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相信孩子能够克服困难,顺利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3.家园合力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非原创,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