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Paper
教
研
管
理
什么是适宜的课程?怎样将身边的资源融入课程?对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和追寻。当孩子探索“让柿子变熟”的各种尝试时,或是把自己种的菊花制作成菊花茶时,又或者是追问“这棵树为什么长那么多棕色的毛”时,抑或是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自己种植的蘑菇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和探究,其神态专注且投入。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以其多样的姿态呈现在孩子面前,真实灵动的植物课程在彼此互动中生成、生长。
植物资源的价值探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植物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不仅符合《纲要》的教育要求,也呼应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让幼儿在体验和发现中逐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和自然界的神奇,从而实现“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提升幼儿的生命体验
植物是自然界最天然、最生动、最坚韧、最美丽的生命样式之一。在幼儿园里,植物是鲜活的、动态的教育资源。幼儿认识植物,观察其萌芽、开花、结果、落叶等过程,了解其生长、发育、死亡等现象,通过与大自然亲密互动来感知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感受生命的新生、成长、衰老,感悟生命的可贵,萌发呵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
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陈鹤琴先生认为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儿童的知识、行为和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就大树来说,从春天的新芽初绽,到夏天的枝繁叶茂,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最后到冬天的落叶归根……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四季交替,引发对气候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以植物为载体,以幼儿为中心,将植物资源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关注幼儿对植物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问题,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积极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不断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时需要把握好时机,让幼儿与待开发资源充分互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并乐意一探究竟,这样开展的资源才会更加生动有趣。例如,秋天到了,小菜园的花生成熟了。孩子们去收获时却没有发现花生,花生果实在哪里呢?幼儿观察过花生的花朵,却找不到果实,对此充满了好奇。经过实地挖掘,幼儿发现原来花生是长在地下的。有的幼儿说 :“我前段时间来看花生时,花朵是开在地面上的,为什么果实却在泥土里呢?”追随幼儿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果实长在哪里”系列探究活动,使幼儿明白了花生又叫“落花生”。追随幼儿浓厚的兴趣,我们继续探究了土豆、黄瓜、毛豆等一系列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需要动态的课程审议
1. 基于幼儿发展与植物特点的课程审议
为了确保教学行动的科学性,教师在开展园本课程时应重视课程审议,成为优秀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不仅要审议植物内容选择、种类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还要审议课程开发的意义 :是否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带给幼儿哪些有益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教师不仅要顺着原有选材进行审议,还要逆向研讨 :开发植物资源是否有必要?不用植物资源会影响幼儿经验的完整性吗?如何做更有效?
2. 基于“双线三议”方式的课程审议
“双线”是指全园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参加审议 :第一条线是自上而下,让课程审议落地开花 ;第二条线是自下而上,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审议。全园课程领导小组定期对植物资源的选择、项目开展、现场教学、区域活动进行检查与反馈,督促活动有效开展。“三议”包括前审议、中审议和后审议,参与对象为所在班级教师、年级组教师、园领导。各级教师从课程开展的逻辑性、实践操作、反思反馈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审议中的思考是否合理有效。在课程开发和审议过程中,实施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若谷的胸怀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脚踏实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用实践检验课程环节设置、教学材料提供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以更适宜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幼儿学习。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
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时应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植物,近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此时,教师不仅要做到眼中有课程,更要做到心中有幼儿。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对什么植物、植物的哪一部分感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与植物互动。例如,在主题活动“柿子红了”中,孩子们从相遇“柿子”到开启探秘柿子活动,共同想办法测量幼儿园两棵柿子树的高度、粗细,研究柿子叶的特征 ;在幼儿园里搜索最适宜的材料制作摘柿子工具,探索摘柿子的方法 ;通过比较柿子与西红柿的不同,了解柿子的结构 ;和家人一起研究捂柿子、制作柿饼的办法 ;收集柿子种子,尝试种植柿子树……在课程行进中,教师一直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努力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内容丰富的课程,引发幼儿在探究中通过多角度、多领域整合的活动获得整体发展。
开发丰富的生活教育
幼儿园种植教研组的教师把课堂“搬进了”小菜园,让幼儿围绕本班种植的蔬菜开展各类活动。看着绿油油的青菜、细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红的辣椒,孩子们一个个兴奋不已,或伸出小手摸一摸,或凑近鼻子闻一闻,或瞪大眼睛瞧一瞧……在整个主题探索过程中,幼儿与蔬菜近距离接触,了解不同蔬菜的生长方式,与同伴分享自身经验。“原来西红柿是长在架子上的。”“豌豆苗不能拔,要用剪刀剪,过几天就还会长出新的芽。”“这些辣椒就像一个个小灯笼,真可爱!”……从采摘到清洗,再到开展“今天我下厨”亲子活动,幼儿见证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感受到了蔬菜变成菜肴的神奇。即便是个别挑食的孩子,也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吃得有滋有味。小小的种植园地,让身在城市的幼儿感受到了泥土的魅力,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与不易,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大自然的回馈,更在品尝中懂得了适度与珍惜。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注意事项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
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运用植物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课程是否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有适宜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引发幼儿对植物的持续探究。
立足幼儿问题,开发适宜课程
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和延伸课程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课程内容,让幼儿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成为课程的主人。例如,项目活动“向日葵发芽的秘密”就是基于幼儿的问题开展的。幼儿想亲手种一株向日葵,拿到葵花子后便展开讨论 :葵花子一头尖尖的、一头圆圆的,应该将哪头插在泥土里呢?于是,幼儿根据自己猜测,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分别按尖头朝下、圆头朝下、平躺栽种的方法进行种植,并细心观察不同种植方式的发芽特点,探究向日葵发芽的秘密。
通过实验操作,生发课程活动
不同植物的生长和结果方式各有不同,教师鼓励幼儿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再对比同伴的实验结果,不断分享和提升经验。例如,在收获旱稻前,幼儿针对“如何收获旱稻”进行了各种猜测 :用手剥、用脚踩、用玩具拍、拿轮胎滚压、放在太阳下暴晒等。究竟哪种方法最有效呢?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一起筹备材料,明确实验步骤,开展实验操作,让幼儿通过动手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感受最有效的收获方法。
抓住植物特点,引发深度学习
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呈现出动态变化。同一株植物在发芽、开花、结果、枯萎等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植物更是千姿百态,展现出个性特点。这些特点在幼儿眼中充满未知的神秘,吸引着他们主动去探究。例如,在中班“丝瓜成长记”活动中,幼儿对比观察嫩丝瓜与老丝瓜的特点,知道丝瓜不同时期的不同功用;通过“丝瓜菜肴大比拼”亲子活动,知道丝瓜的多种食用方法 ;通过“剥开看一看”活动,探究老丝瓜的秘密……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关爱、探究和实践。
当植物资源走进课程,幼儿在与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植物的神奇和魅力,感悟植物给生活、生命带来的感受和启发,感慨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
扫左侧二维码即可订阅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