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教师感悟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欢迎大家观看讲座后踊跃来稿

我们将择优刊发【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温馨提示:

如果贵园需要我们的编辑将直播感悟,推送至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开展示,请注意投稿截止时间。

①投稿方式一:将当周讲座感悟于次周周一前提交到指定邮箱,谢谢!!

②投稿方式二:将当周讲座感悟推荐给项目办负责人进行推荐,谢谢!!


直播感悟投稿要求:字数要求700-1000字左右,以word文档形式,通过邮箱附件发送,邮件名称为xxx省市xxx幼儿园(幼儿园全称)+班级+教师姓名+第***期感悟


邮箱地址:hbsjygy@163.con(注意投稿时间)


-小编说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优秀作品集锦   第 259期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不但可以减轻家长的焦虑,避免大班幼儿流失,还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然而,在家园合作现状中,家园双方在幼小衔接方面常常产生隐性对抗,造成教育不一致的负面效果。对此,家园双方要齐心协力,共同为幼儿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同时保持密切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开展。幼儿园教师在其间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1

浙江省温州市宜山镇宜一幼儿园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中二班 林秀

有幸观看了甘露老师的直播,让我受益颇多。幼小街接是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好孩子的心理准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适应小学生活,并不是以先学来打好学习基础,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学习品质的培养。


调整好心态,让孩子自然过渡。从孩子升入小学的那一刻,将接受更多的新知识,结识更多的新同学、新老师,开始新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的提前适应小学,要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孩子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为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打下基础。


幼儿园教师要同时面对幼儿和家长两个群体,既要懂得幼儿的心理,因材施教,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育儿共同体”,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如果家园工作缺失,各项工作都将难以推进,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教师与家长之间平等、尊重、朋友般的关系。我们教师作为幼教专业人员,在家园共育中承担主导作用。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促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集结家园共育的力量,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家长的需求不同,内容和重点也要有所侧重,大班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如何引导家长们更好的进行幼小街接工作是大班工作重点。我们要适时地调整家园联系的内容,以便家长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


相信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马上升小学的事情感到焦虑,焦虑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焦虑孩子学习能否跟上等等。其实我们家长要放平心态,从现在做起,重点培养孩子的习惯的养成,然而幼小街接哪些习惯尤为重要呢。


时间观念。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时问观念,比如吃饭时间,良好作息的时间,在生活的点滴中和孩子共同按时问做事,到孩子慢慢的形成自己按时间做事。整理习惯。这个习惯家长一定要放开手,不要包办代替,给予孩子足够空问和自己的领地,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衣柜,白己提前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让孩子在肯定中养成很强的自理能力。专注力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哪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在孩子认真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给予意见,不要打扰。还可以在小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游戏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


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家庭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示范带领孩子在好的家庭氛围中养成好的习惯,这在孩子以后的学习道路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2

河南省长葛市实验幼儿园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大一班 李鹏

关于幼小衔接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主动对接,以及从小学“零起点”向幼儿园的积极靠近,逐渐开始走向幼儿园和小学都向幼儿靠近的道路。如何追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和小学从“各自为阵”到“双向奔赴”呢?这既是幼小衔接顶层设计的理念更新,更是幼儿园与小学一线教学的!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 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或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指导意见》再次从国家层面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进行了根源上的判断与把握, 将双向衔接作为行动纲领与指南,从国家到地市再到园校,层层落实,扎实推进!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幼儿的知识衔接,而在于幼儿的心理过渡,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植根于不同学段,跟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去设计衔接课程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跳出“当下的孩子”去盲目追求认知类知识的储备,窄化学习目标,错误地将“入学准备”理解为“提前入学”。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而言,双方都应始终遵循“基于基础课程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即在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添加和丰富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及形式。对于幼儿园而言,就是“生活化课程主线上的入学准备教育”,即在幼儿一日生活主线的基础上去寻找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契机,将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巧妙地融入不同环节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各方面成长与进步,提升入学适应性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大二班  娄淑敏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转折点。对孩子来说,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路上迈出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这时候家长要和学校相互配合,做好衔接工作,通过科学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从而帮助孩子能够顺利的完成过渡。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幼儿园是游戏模式的,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而小学教育是学习模式的,在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教授他们一定的学科知识。传统模式下的中国低龄段教育,大多忽视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这一不同点,让孩子直接从幼儿园跨到小学,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切换模式进行学科学习,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老师和家长们需要重视双方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合力帮助孩子科学的在两个环境之间进行过渡。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快速的适应小学生活,还能提高孩子们的素质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效率。


实现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1增强家长在孩子幼儿园生活中的参与感。“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是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育观点。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幼儿健康的身心成长,园所应当重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拉近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让家长加入进来,增强家长在孩子幼儿园生活中的参与感。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或者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给家长普及关于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措施,让家长了解过渡阶段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搜集家长的意见和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商讨家园联合共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与家长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配合,从而建起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打下幼小衔接阶段,家庭和园所教育工作同步开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校园“家庭宣传栏”和《成长手册》等,在家长接孩子的放学的时候,让家长们浏览园所的教育目标,帮助家长们对园所的教育措施和计划有更细致的了解。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多多举办家庭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与孩子们多互动,加强家长与孩子、与园所之间的情感纽带。比如像是“放风筝”活动,老师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属于自己家庭组特色的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不仅发挥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情感交流,体验到了亲子活动的快乐。然后老师可以将活动的情况和现场图片进行记录,发布到班级联系群里,让幼儿教育从园所一直延伸到家庭中,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幼儿教育效果,促进孩子们全面健康的发展。2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很好的过渡到小学阶段是非常有帮助的。幼儿园时期作为思想启蒙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老师和家长都应当注重自己在这一阶段孩子教育中的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培养孩子习惯品德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表现,发掘他们的兴趣点,然后通过他们喜欢的、能接收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掌握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在日常的培养中,帮助他们了解小学生活的情况,这样在他们步入小学阶段时能够做到心中有准备,并逐渐以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秋天的时候,老师可以举办一个小活动: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然后分别讲“秋天有什么”,每个孩子轮流回答。孩子们通过思考会想起秋天有枫叶,有南飞的大雁,有月饼吃等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再比如,老师还可以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们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去想象,树叶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不同的树叶之间有什么区别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能扩充他们的眼界,将生活实际与学习联系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除了校园培养以外,老师要让家庭也参与进孩子的学习能力锻炼中来。许多孩子由于年纪较小,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高,虽然在园所的时候有老师盯着,但老师毕竟是一个人要负责整个班级,可能无法保证质量的完成计划。因此,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在班级群中告知家长作业的要求,让家长监督孩子在指定时间内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家长参与进来,又培养了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3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幼儿园阶段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长,独自去一个全新的环境,这是孩子们从依赖到独立的第一步。而小学又与幼儿园不同,幼儿园大多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人格心理方面的建设,小学则是让学生们进行思想知识方面的扩充,这对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老师和家长们应当着重根据小学教育对孩子的要求,进行相适应的培养,通过提高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意识,能够促进他们在步入小学的时候,能够快速的适应新生活,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比如,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情况,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类似收拾自己的书桌、整理自己的文具、整理床铺等等。在园所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参加班级的相关事务,类似轮流担任老师的小助手,给其他小朋友分发玩具、零食、管理小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以便帮助他们在步入小学生活后能快速适应群体生活和学习,与大家友善相处的同时避免自己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再比如,老师可以在学校举办一些评比、游戏等活动,在班级选出“谁是老师最棒的小助手”、“谁的桌子收拾得最整齐”等,激发孩子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然后通过“生日会”、“交朋友”等小游戏,锻炼孩子们的与人交往技能,让他们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友好的交流、合作、分享,以及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在步入小学时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幼小衔接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老师和家长们在这个时候需要相互配合,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孩子最新的情况,统一教育理念、统一培养方向。针对孩子的情况和时下小学教育的方向设置相适应的计划,并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促进幼儿的身心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本期讲座感悟展示结束,恭喜本期上榜园所及老师们,期待您的踊跃来搞,下期上镜的就是您~【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投稿规则详情参考本期感悟开头《温馨提示》部分。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往期温馨回顾


【讲座感悟】营地教育与儿童成长

【讲座感悟】幼儿园种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讲座感悟】打出家园组合拳,助力幼儿爱上阅读

【讲座感悟】如何基于《指南》培养幼儿的绘本阅读能力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分享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收藏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点赞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讲座感悟】家园共育,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