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编对话,我们邀请到疏德明教授,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疏德明
教育学博士
苏州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发明协会学前创新教育分会理事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具身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识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以及现象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探究人类认知、知识等的成果,其核心思想是强调认知过程具有具身性,即个体本身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认知活动跟环境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认知活动除了是大脑在思考以外,还有身体以及一个不可复制的环境。传统的认知科学当中更多的把认知活动以计算机为隐喻。我们的眼睛像计算机的键盘一样是输入设备,脑袋相当于电脑的CPU,加工完后通过嘴、手这些效应器输出。现代的认知理论认为我们的身体很多情况下只是个输入输出的设备,没有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认知体系来源于身体,它的过程是具身的,它的结果也是具身的。比如,我们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者说是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不是随机的,特别是我们中华的汉字,它来源于我们的身体。当你说“喉”这个字会发现喉咙在震动,这就是身体参与了高级的认知活动。
具身认知强调两点,
第一,我们的学习、生活过程都需要身体的参与;
第二,强调环境的作用。
这个作用在儿童成长和在发展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当中有些东西看似没有营养,但是对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除了吃饱喝足以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做了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他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认知活动也是一样的,一个鲜活的认知活动包含我们身体和环境的差异。比如古代很多的教学思想,我们现在的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理论依然可以解释它,就像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仅是要大脑在思考,更多的是要身体力行要,还要重视环境。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我们的认知、思维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们自己与环境的互动。如果狼孩在人类社会当中成长,那么他就获得了人类的一套认知系统。如果他在狼群中长大的,他就获得是狼的认知系统。所以说,环境对于塑造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之前我们认为认知属于信息加工,是我们对于外界信息获得以后像计算机一样通过 CPU 加工后输出的过程,它在具身认知的观点里不够重视身体和环境的参与。我们的心灵不是孤悬于宇宙当中的,我们的身体形状、体重、身体今天的状况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怎样证明具身对我们认知的影响呢?比如小时候看父母的时候觉得很高大,但我们自己长高以后,突然发现父母怎么矮了好多。这就是我们的身体改变着我们的认知。
科学家发现我们大脑当中有镜像神经元,就是我们脑子里有一面镜子在照着外面,外面世界怎么动,它也怎么动。生活中大家都有深切的感受,就是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的神奇。因为发现儿童在学说话的时候,他甚至没有看到你的嘴巴怎么动,就能够做出同样的的嘴型,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奇妙的事情:你怎么说话,他的嘴巴为什么就按照这么动,没有人这么教他他就会了。
这说明我们大脑当中有一个这样的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很好地复制,这种天然的系统它能够复制外面的世界。所以,这再一次证明了外面的世界对我们的精神的影响。我们神经系统中存在镜像神经元,类似一面镜子,能照到了外面的世界,所以这是不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身体会对我们有这样直接的影响。
幼儿认知的特点与具身认知观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多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传统认知框架关注大脑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发展的局限。儿童教育要回归身体,要加强运动技能练习、开展户外活动并提供丰富感知觉的刺激。
如果理论不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那它就黯淡无光。幼儿园里提倡的情景化教学、幼儿的互动游戏,其实这些都是具身理论的应用。理论有几个用途,它可以预测未来,它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它可以控制。我们掌握了这样的理论工具以后,它能够对我们重新认识事件,改造我们自己都是很有帮助的。
具身认知理论将身体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拉回到了中心位置,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将不再是促进“心智”的发展,而应是促进身心一体的真正发展。
在幼儿的时候,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好,所以要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主要是靠动作,特别是学前儿童要靠动作来发展就要多动手,多身体运动。因为他的抽象语言还没有发展好,所以身体的培养更为重要。
从我们的汉字来看,通过我们的口手眼,口字组成的助声词有 1300 多条,通过手字组成的词有 1200 多个,眼睛组成的词有 1000 多个。这些我们身体的部位为什么可以组成这么多的词?
第一,我们的身体参与了我们的认知的活动,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手部的活动非常重要,有研究发现我们的手部活动的脑区,跟我们数学能力的脑区是同一个脑区。
第二,我们通过手部的活动、绘画、玩积木、玩沙子,这个过程就是儿童天生发明出来的一种训练自己大脑和思维的方式。
在幼儿园,比如手部的活动,包括一些传统游戏,其实都是动手的游戏。大家之前在做,但现在做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这是一种具身的认知。我们还强调自然的智慧,自然就是一个环境的营造。为什么要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这是一种具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自然有大量的智慧在里流动。
当你走进到大自然的时候,看到了飘飘的落叶,看到了春天百花盛开,这就是自然的智慧,这告诉我们的四季的变化。走进自然也是提升创造力的方式,让孩子得到真正切切的这个自然界,这种真真切切的自然是人类很难打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