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编对话,我们邀请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幼教365》蒲磊主编,我们的话题就是:要成为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就要先成为一位称职的父母。
PS:每周五晚20:00,主编对话,更多内容,欢迎围观。
蒲磊
全国“家园共育”数字化幼儿园项目指导专家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幼教365》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幼儿教育就像一个木桶,而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像水桶的三块木板,家庭教育是一个短板,产生木桶原理。
很多老师都参加过家园共育线上线下的学习,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以老师的身份去参加学习的。同时我们又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也时不时地会组织一些家长、学校的讲座。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总是把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当作两个对立的群体来看待的,往往忘却了我们自己既是家长又是幼教工作者。
2004年我在全国巡回的第一站去到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实验幼儿园。我和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家委会代表,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一些讨论。我做了一个调查,请他们给自己打分。
每个人至少有两种角色,一是幼教工作者,二是幼儿园老师或者保教主任。打完这个分之后,再给自己父母的角色打分。打完之后把两个分数相比。得到的结论:无论从深圳到上海,无论从重庆到天津, 90% 到 95% 以上的幼儿园老师,得分都是大于家长的得分。从自评角度来说,老师觉得我是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但是作为一个家长,称职程度就没那么高。
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称职,那么你在教家长的时候真的那么有说服力吗?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把自己的工作的重心,从幼儿园教育转向了家庭教育,或者说转向了家园共育。
让教师先成为称职的父母是贯彻落实《指南》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需要,更是提高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需要。
让幼儿园教师先成为称职的父母,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我既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家长。
这两种角色当中,应该如何平衡时间和精力?
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我当不好一个好爸爸,我一定当不好一个好主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好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因为你只有在家庭生活当中才是最真实的。如果当好了家长,你一定能够找到生活当中自然的、平和的、真实的状态去对待孩子。
教育有三种,第一是自我教育,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才是幼儿园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课程意识的迁移
称职的父母,特别会陪孩子玩,见什么玩什么;如同优秀的教师需要敏锐的课程意识,善于发现教育资源,并具有把教育资源转换为儿童经验的能力。
作为一个家长,教育是非常随机性的。家庭教育从来不给你备课的时间,生活从来没有彩排,这种机会是转瞬即逝的。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够去发现和捕捉到生活里的教育资源。比如,冬天在有水汽的玻璃窗上画画,在雪地里做图案,这就是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教育资源。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叫《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首先,你能不能发现这个东西是一个教育资源。如果你能够发现,接下来如何把这个资源跟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帮助孩子去获得有益的经验,这才是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称职的父母,从不说教,从不给孩子讲大道理;如同优秀的教师善于利用生活细节,把规则和期许润物细无声传递给孩子。
湖北武昌区实验幼儿园的一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菜汤画——用菜汤来画画。孩子在家吃完饭后盘子里剩下了粘稠汤汁。妈妈给宝宝拿一个空盘子和勺子,在白盘子上用剩汤汁作画。一对一的情景在幼儿园里面似乎不太容易做到,所以家庭里有非常多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做得好,才能够让我们更多的在幼儿园做到一对一的教育。
前年暑假,我带儿子去南京海底世界,当我们快到的时候特别堵车,我看导航还有 1 公里左右,就果断的把车停在了停车场。跟孩子说:堵车太严重了,还没我们走的快,干脆把车停在这,我们走过去。
为什么要走过去?很简单,有多少家长还记得《指南》当中, 4 到 5 岁的孩子是要能够连续行走 1.5 公里左右。试问在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当中,一个学期能够给孩子提供多少次这样的机会?特别是城区幼儿园,出于安全等各个方面的考虑,很难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孩子力量和耐力的发展,我们只能更多地依靠家长带孩子去实现。但是又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意识呢?
在走的过程里面,不是一味地走完,我们可以边走边玩游戏,比如在地上随便捡一些树叶,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观察这个树叶的叶脉。我们沿着马路牙子走,也是在训练孩子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目的地。
《指南》里面的那些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里面不断地去实现。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家庭亲子活动的案例当中,找到很多可以迁移到幼儿园教育的理念、方法、思路。
称职的父母,是随机教育的高手,遇什么聊什么;如同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课程生成的能力,能够从一日生活中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
家庭教育中最彰显教育功力的就是亲子聊天时候。比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个活动叫《听外婆说妈妈小时候》,最合适进行的时间是正月初二,回娘家之前给孩子的外婆打个电话准备好妈妈小时候的照片,在这种照片的辅助下听外婆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当中就拉近了母女或者母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让他感受到外婆爱妈妈,就像妈妈爱我一样。
课程生成的能力
课程生成的能力无非就是去发现一些物化的教育资源,一些过程性的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它蕴藏着教育的机会。而我们把这样的机会发现了并捕捉住,然后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和孩子产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当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孩子会把这些资源真正地转化为他的课程经验。
称职的父母,不会剥夺孩子参与准备、共同生活的权利;如同优秀的教师不会无休止的加班加点准备教具,因为他知道活动准备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
在家庭生活当中从来都没有活动准备的时间和环节,只有在幼儿园才有教具学具准备的过程,如果老师加班加点帮孩子准备好了,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剥夺了孩子参与活动准备的机会。
我们需要做的是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称职的父母,会放手让孩子表达自己,如同优秀的教师,会通过各种机会和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我们一共设计了 52 个家庭体验活动,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聚光灯下 30 秒》。
一个手电筒,一个纸筒,营造成聚光灯的感觉。制定一个话题后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进行。比如,聊一聊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假如爸爸输了,爸爸就在聚光灯下说 30 秒的话。摇到宝宝,宝宝在这个聚光灯下说 30 秒的话。给他创造这样的机会,他才能够不至于在以后的小学课堂上不敢发言。
实际上老师在用心陪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另一种教研活动,也是在为你更好地承担起幼儿园的工作打基础。与此同时,你在家庭当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都会变得更加融洽。当你家庭幸福了以后,你也能够更加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这样才会有一个真正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