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编辑:学前微主编
对于北方人来说,冬至饺子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与乡愁。
小时候,包饺子是件大事儿,一大早,老妈就开始和面,盘馅,擀皮儿,然后下锅,看白白胖胖的饺子从水中浮上来,然后装盘,配上家里特有的蘸料,那一口滋味,是除了家,走遍千山万水,再也无法尝到的味道。
身为中国人,我们口口相传的农耕文明和节气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立春吃春饼,清明有青团,夏至吃冷面,冬至有饺子……天地有节,四时有序,春盛夏长,秋收冬藏,就这样,因为味觉的记忆,我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本期主编书单以节气为主线,让我们通过二十四节气,感受传统之美,感受文化之美,然后懂得春种秋收,懂得顺天知性。
正如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情,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学前微主编 孙敏
给自己
市面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图书有许多,可是具体到七十二候的却寥寥无几。其实,每一候有每一候的花开,物候之美不应被我们忽略。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共七十二候。一百余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记录下信风吹来花开最美的时刻,本书重现其《七十二候名花画帖》手绘原稿,每候配以两首古典诗词。
愿从此你的节气有花为伴,生活有诗相随。
给园长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物候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等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
给老师
这里不仅仅有农艺的改进、治水灌溉、桑蚕养殖的种种智慧,小读者也会从中知道番茄为什么曾经叫“狼桃”、“黄瓜”为什么是翠绿翠绿的、小小桑蚕、细细的蚕丝这样编写出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但能引导小读者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树立实证思维,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也能帮助小读者从种植蔬菜、采收瓜果等农耕文明的细节中收获珍贵的人生体验,体味难得的田园童趣。
给家长
他称自己为“守在自然里的教书先生”。
在去年,他做了一件很有意思又无比浪漫的事儿:在每一个节气的当天,把有关自然的美好用书信记录下来,希望孩子们能抬头看草长莺飞,看四季律动,从中感受自然的节奏和时节之美,感受来自脚下这片土地的生长力量。
书里,记录了这一岁的光阴。
给孩子
如果您把“学前微主编”设为星标,就不会漏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