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
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小长假就要到了,
关于清明这一时节,孩子们有多少了解?
如何和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
了解清明由来
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认识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鴽[rú],是指鹌鹑类的小鸟。根据《夏小正经文校释》的记载,鴽这种候鸟,春天来于农田间活动,而田鼠这时却因为天气渐热躲到地底下去了,加上鴽这种小鸟的花纹和田鼠确实很像,人们便以为鴽是由田鼠变成的。
有了雨水的洗涤,更有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美丽的彩虹才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七十二候歌中亦说:虹桥始见雨初晴。
感受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这些习俗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祭祀扫墓】
祭祀扫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讲清明节的由来。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将祭祀扫墓活动变成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让孩子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踏青郊游】
清明,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是家长和孩子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好时期,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一起放风筝】
清明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传统游戏,放风筝就是其中一项。古人在放风筝时还会剪断风筝线,期许着飞走的风筝能带走疾病和灾难。
当然现在我们无需这么做,只需要在放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在这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得到运动,还能增强视力,更了解了清明节的习俗。
【栽树种花】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栽树种花的最佳季节。孩子在参与种植树、花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学习清明古诗
说到清明,这首杜牧的诗应该是最为经典的。清明节正好遇上纷纷春雨,路上的行人失魂落魄。在古代清明节也是合家团聚,一起踏春祭祖的节日。所以当诗人看到其他人的团聚,再想到自己孤身一人,难免有些失落感。
古诗:《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漫天飘洒,路上的行人像断魂一样愁苦、郁闷。询问牧童哪里能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着远处开满杏花的村庄。
写在最后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的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烈士陵园献花扫墓,给孩子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让他们自豪地说:我知道董存瑞和刘胡兰的故事。并能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
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