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如今国内的教育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那么有关于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时刻做好变化与更新的准备,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教育的空间与环境。
此次我们盘点了9个国内儿童空间创新性设计案例分享给大家,鉴赏之余如果有幸能引发您的些许思考和灵感,可以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该设计旨在让建筑参与教学,为了对空间进行解构与重组,设计师首先进行了空间结构的调整。
在设计中打破了传统幼儿园的简单的空间等级,将这个15班的大型幼儿园重构成一个以“院落社区”为基本单元,相互连接和配合的“有机群体”。
弹子石幼儿园位于重庆南岸区长嘉汇片区内,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幼儿园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资源。
教室的活动区域使用大面积落地玻璃,保证了充足的光照并将充满生机的庭院景观引入室内。开放的室外走廊将庭院、露台串联起来,提供了丰富的室外游戏空间
The Playscape 儿童成长中心位于北京原纺织厂区的仓库,五座旧建筑体围合新城一个圆形的场地,基于原址原建的原则,设计师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主体轮廓,在新的功能定位下进行了新建及修复。
堆放在街角的水泥管,或是捉迷藏的院落,甚至是有点刺激的平房屋顶以及邻居家的院子,设计师希望借助这些真实的社区环境令孩子自主的发起活动,并发展与平衡和本体感受相关的感官。
乐成四合院幼儿园占地9275平米,原址上有一座三进四合院,一座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仿四合院及一栋现代四层建筑。
设计师将原址上古四合院外的仿古四合院拆除,取而代之新建一处将四合院“捧在手心”、与四合院相望、连通的新建空间。
新建空间以低矮平缓的姿态展开,环绕着四合院。古四合院俨然的布局秩序与新建空间的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来自不同时间维度的两者,新不盖旧,古不越今,相互的张力让建筑产生新生命力。
新场乡幼儿园的场地四面环山,是村西北一个相对较小的平台。 它面向西部的山隙,使人们仍然可以感觉到这里的遥远。 附近的村落与自然紧密依存,又和它微妙地对峙着,气氛安宁而静谧。
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师采用当地生产的页岩烧结砖来建造广场的铺装和建筑外墙,构筑了一个具有强烈人工意味的场所。这个场所一方面自立于周边的自然环境之外,另一方面又和天空、台地、近处的村落以及远方的山口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庭院作为中国文化中情感和沟通的核心,帮助人们保持家庭的凝聚力,加强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经过研究,设计师发现六边形单元体是适应这一群体形态的最佳选择,蜂巢状的组合能够更好地适应斜边的转折,其内部和外部空间更有活力和凝聚感,也能够消解传统四合院中正交轴线所产生的压力。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传统幼儿园提供了一个庭院环境,让孩子们感知自然,认识社会,在庭院生活的记忆中建立自己。
三环幼儿园位于江苏扬中市北部新城区域,幼儿园需容纳每个年级5个班级,近450名儿童。
为了营造一个较小的、有亲和力的空间尺度,设计师设计了三个六边形的庭院,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大班3个年级,六条边中五条边对应5个班级教室单元,剩下的一条边用于共享空间。
黄陵新区幼儿园是设计师在陕北地区面对当下基础教育的一次设计实践。项目的用地是一片狭长的场地,用地与南北方向有着接近45?的倾角关系,场地内保留着较大的树木,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黄陵县新区幼儿园以一种自然轻松的方式介入场地,在空间与环境营造层面充分回应自然与教育的内容。
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北方县城希望建设的新幼儿园建筑,这里有普通民众的期许,亦体现着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
九寨沟县县城永乐镇沿白水江河谷发展,地势陡峭,风景、地形、城镇、社区与儿童是设计的核心议题。设计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缝补”、儿童生活与游戏的“外溢”、街道与山城风景的“再现”,地形与风景的边界将渐次打开,幼儿园也将融入社区之中。
如果说没有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儿童,更没有相同的教育以及儿童环境空间,那么未来的教育空间可以尝试做些怎样的改变?是值得我们一起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