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微
耕
“
和
悦
文
化
”
下
的
支
持
性
课
程
模
式
根据鹰潭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质——“道”,我园提出了“培根以和、育人以道、启智以悦”的办园理念。2009年以来,我们朝着共同生活以“和”培根、探索世界以“悦”启智,开展了以支持性游戏课程“和悦微耕”为育人之道的课题研究。其中“和”就是“和谐、尊重、平等”,即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交流分享,共同朝着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悦”就是“悦纳”“悦情”“悦心”“悦目”,即让幼儿感到在幼儿园很幸福,在“悦”中获得完整人格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在“悦”中转变观念,寻找到教育的快乐。在“幸福种子园”里种水稻,就是在“和悦”文化引领下开展的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
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这种天性,可以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品质。为此,我们开辟了“幸福种子园”。刚开始,我们停留在认知与简单采摘阶段,直到有一天,孩子不满足于“盆栽”水稻,产生了自己“耕种”水稻的想法。
“幸福种子园”的水稻丰收了,而孩子们发现门卫刘爷爷盆栽式水稻的谷粒小,于是提出要在“幸福种子园”里修一块“水稻田”,并由他们自己来耕种。
当教师把孩子们的想法向园长提出时,园长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孩子们对于种植水稻兴趣正浓,那我们就提供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可能与机会,把种子园的游泳池给他们种水稻。我园的“和悦”文化就是要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就是赋予孩子们自主权,让他们探索、与周围世界互动、参与环境改造,获得成长与发展。
◎设计师的稻田规划
孩子们分成三组来到“幸福种子园”,实地查看,依地形进行设计,最后选出了大家都认为合理的方案,决定用砖来建构稻田。
(各组设计图)
(获胜的设计图)
小小测量员
孩子们拿着图纸来到实地进行测量。间距问题是教师首先考虑到的关键因素,确定合适的间距也是发展孩子们空间概念的机会。当教师想要提醒孩子们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已经提前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了测量。不同的孩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目测,在地面上做着记号;有的用脚,根据步数进行测量……由于距离太长,他们定的每块地面积大小不一,与设计图不一样。于是,他们又一起商讨,最后朵朵说,用砖头,从头摆到尾,再分成一样长的6块……经过一番讨论、尝试之后,他们最终运用摆砖的方式将稻田雏形呈现出来了。
尝试|商讨
合作|雏形
皮亚杰曾经说过,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抽象的数概念的。因此,我们放手,放慢了测量的脚步,允许幼儿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呵护幼儿的智慧,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特点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支持幼儿在最自然、最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建造稻田的工程开始了。孩子们分成几组,有水泥搅拌组、砖头搭建组、搬运组,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同伴,彼此协商、合作、互相帮助。
水泥组寻找水泥与沙水合适的比例,搭建组寻找砖与砖之间怎么粘得更牢、如何搭建不倒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了新的经验,最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稻田基地终于修建好了……
《垒砖砌墙》
幼儿缺乏砌墙经验:按重叠的方式一步步向上垒高,只是独立的两座砖“柱”,不能形成完整的墙面。教师带孩子实地观察幼儿园的砖墙。通过观察、交流,引导幼儿尝试建模,积极迁移建构区的围合、垒高、架空等经验,尝试运用纸砖来搭建,展示砌墙的方法:平砖顺砌错缝法,同时每一块砖要在砌之前都要“喝水”,这样才能砌得牢。
(哇,原来砖也要喝水呀!)
More
分工合作
在反复磨合中,幼儿团队精神慢慢养成,他们进一步明白:只有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大家砌墙的技能也越来越娴熟。
持续一个多月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孩子们拥有自主、宽松的探究空间,就能表现出惊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发现—尝试—思考—再尝试的过程中,结果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将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观念,身心进一步发展、技能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获得发展。
在稻田修建过程中,有小组合作、个人自主探索和亲子体验等形式,满足了幼儿探索学习的需求,不仅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表现自己,也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我们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平等交往的环境,在探索中与同伴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学会阐述自己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和悦微耕”课程是我园支持性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呼吁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悦”的关系便是平等和尊重。我们的课程是基于幼儿的发展需要来开设的,并且需要符合“道都”的风俗习惯和适宜种稻的自然环境特点。
自成体系的“和悦微耕”课程,每个年龄段可以相对应地开展活动。如大班,结合二十四节气,了解在该节气下的风俗习惯,水稻耕种与护理方式;中班对水稻进行测量、观察,并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记录手册;小班则注重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好奇、热爱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护苗行动
整理秧田,播下谷种。孩子们随着谷芽冒出水面泛绿而欣喜,又因秧苗渐稀而焦急。
谁是“小偷”?经过几天的观察,大家只看见有几只小鸟飞来飞去,便猜想,可能是小鸟。
乐乐:那怎么办?
其其:用网把水稻盖起来。
洋洋:我觉得可以,就用网把水稻保护起来。
一块旧蚊帐,成为了秧苗的保护网。
秧苗保护网
“春争日,夏争时”,育秧时间早已过去了。
这怎么办?去网上查查。
插秧!在园长妈妈的帮助下,秧苗买到了。由家长加盟的家园共育微耕之插秧主题活动又开展了。孩子们卷起裤腿,毫不在意头顶日头、脚踩黄泥,站在稻田里有模有样地插起秧来。
插秧进行时
水稻生病了——“蛙稻生态系统”
孩子们一有空就去观察、照顾水稻。水稻的叶子变黄了,许多叶子有洞了,是谁在伤害我们的水稻呢?观察中有了新的问题。
幼:小虫子在啃!
师:是这样吗?那请你们把啃我们水稻的虫子找出来吧。
幼:七星瓢虫?
师:七星瓢虫,是金龟子,是益虫。
幼:看,是这家伙——卷叶虫!
师:如何去“害”护“益”呢?
幼:杀虫剂会把益虫也杀掉,不能用!
幼:要不我们去抓吧。
幼:老师,我们的蝌蚪不是长大了吗?我妈妈说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就可以抓害虫了。
于是,孩子们把小青蛙送进了稻田。自从小青蛙住进了稻田,虫子变少了,就这样构建了“蛙吃虫、稻遮荫”相互供给的小型生态系统,也让孩子们有了环保意识,初步感知了大自然的生物链。
/ 水稻长虫了 /
小青蛙住进了稻田,虫子变少了,就这样构建了“蛙吃虫、稻遮荫”相互供给的小型生态系统,也让孩子们有了环保意识,初步感知了大自然的生物链。
“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水稻再次遇见小鸟——我们的网好像……
今天,孩子们又发现小鸟来吃稻谷了……
孩子们商量做一个更大的网!
冰心:我用的旧蚊帐太小了。
乐乐:再做一个大的。
师:要多大呢?
乐乐:要把水稻都网起来。
师:那到底多大呢?
孩子们讨论完,动手将自己的想法画了出来。
可是网这么大,谁来帮我们做呢?
孩子们找到园长妈妈,请求帮忙!园长妈妈请来了工人伯伯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防鸟网。
孩子们抬的抬,拉的拉。终于在工人伯伯的帮助下把防鸟网做好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孩子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教师要做的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相信孩子,在适宜的“进”和“退”中把孩子偶然的发现或者短暂的兴趣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我们在多重角色间转换,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30日第2版。作者祝小英,单位系江西省鹰潭市第四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 | 田 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