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肥皂果》
— 世茂新城幼儿园 陈琦源 —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经过了一学期的小班学习,孩子们对于探秘幼儿园已经很熟悉了,散步时总是提出来要去幼儿园走走瞧瞧。通过观察孩子在自主参观和活动的过程,我们发现他们对于幼儿园的植物很感兴趣,也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具有初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次户外散步,孩子们发现了掉落在地上的果实,他们觉得这是“宝藏”,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孩子们自发探索的活动开始了……
(一)发现小果子
散步的时候,赵子全偶然发现了地上掉落的果实,他好奇地捡起来问:“这是什么呀?”引来了不少小朋友的围观,大家都低头一看,发现草地上掉落了很多果实。
孙嘉文拿起来说:“这是果实,是松树的果实。”
杨晨曦说:“不对,这是从这棵树上掉下来的,不能吃的。”“它摸起来这么硬肯定不能吃。”
李昂说:“你们听,它还能发出响声。”
姚雨彤拿着一颗果实放在耳边边听边说。
谈话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大家都很好奇,这些果子是从哪里来的?可以吃吗?果子里面是什么?于是他们开始收集果实准备带回教室里观察。
分析:
孩子自发的创造性游戏和学习,是一个整合的学习过程。他们身心愉悦,认知也得到了发展。自然对于幼儿的价值是非比寻常的,幼儿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事物、了解其有关的知识、记录下其特点,不断发展有利于其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经验以及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观察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不断提升,幼儿在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来,想要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结合《指南》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为了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了解果实的变化过程,我们小朋友通过亲自感知,切身体验,进一步探索果实的秘密。
教师助力:
1.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2.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幼儿行动:
通过各种感觉探索与发现果实的秘密。
(二)探索果子秘密
孩子们想看看果子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他们首先用清水将果实清洗了一遍,接着拿着果实开始将果肉分离,张乐轩拿到后先是摸了摸果子,说:“这个果实这么硬,表面好毛呀!”“有点剥不开来啊!”一旁的宋依说道。这时候已经剥了好几个果实的周苡昊说:“我教你们,这个很简单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演示先找到果实的蒂头,接着再在蒂头处找到一个一口,从小口处用力地开始剥,就能又快又省力地将果实皮剥下来。其他小朋友照着他的样子剥,果然速度快了很多。剥着剥着,杨楚恬停下来,她说这个太黏了,需要去洗洗手,然后转身跑到盥洗室。其他小朋友似乎也感觉到很黏,也都跑去洗手了。
在洗手的时候,有个别小朋友说搓出了泡泡,对此大家感到很好奇,这个黏黏的,还能搓出泡泡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经过老师的介绍,孩子们得知了这是一个像皂角的东西,古时候是用来清洗的,它具有清洁去污的功效,也可以代替我们的肥皂使用,所以也叫“肥皂果”。
分析:
在儿童眼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睁大求知的双眼,对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赋予了生命……幼儿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亲自去体验社会、感受社会、从而适应社会。在幼儿共同探究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总会试图搞清楚所见和所做的事情。他们开始建构有关事物的概念。这时,教师担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保幼儿有关科学的游戏和想法可以受到关注、深化和挑战。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教室中创设一种支持和鼓励幼儿成为小小自然学家的环境与文化,通过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游戏中积累经验,获得新知。
教师助力: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幼儿行动:在操作中不断产生问题并共同探讨。通过亲手剥果实,感知它的外表皮的特点:粗糙、有纹路、坚硬,通过动手剥皮,了解了无患子果剥开来后具有黏性产生皂角,还能产生丰富的泡泡。
(三)制造肥皂
原来果实也能当肥皂用?真的能搓出泡泡来吗?小朋友们都好奇极了,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试一试了,张嘉宁和何泽拿了几颗肥皂果,走到洗手台,放在手心,用力搓了搓,泡泡还没出来,张嘉宁又把水龙头打开,小手冲冲湿,再用力地搓一搓,这下有点泡泡出来了,他兴奋极了,再搓下,泡泡越来越多了。一旁的何泽看了,也加了点水,用力地揉搓,果然泡泡越来越多了,两个人你看看我的小手,我看看你的,开心极了!张嘉宁说:“这个果子太神奇了,竟然还能当洗手液用。”“你看,我搓的泡泡比你的多了好多好多。”何泽说道。
肥皂制作好后,接下来就是要准备一个放肥皂果的地方,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要制作一个像洗手液一样漂亮的瓶子来装,于是他们在教室里找寻材料,终于找到一个大瓶子。接下来他们开始想办法,要怎么才能把它装扮得更漂亮。郑玲林说:“用些彩泥做装饰会很漂亮。”马雅雯说:“我要做一个消化图案贴在上面。”胡康提说:“我要做一个汽车图案作为装饰。”说完他们找来了彩泥,几个小朋各自拿彩泥做自己的图案,最后再将图案粘上去。经过他们的装饰,这个肥皂果瓶就变得更加漂亮了。
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去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应本着促进每个幼儿富有独特性的发展的前提”。但在具体的幼儿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幼儿的个别指导,使得游戏流程趋于模式化,具体体现在游戏活动方式僵化,不考虑实际,忽视幼儿的个性,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即没有将游戏化教学精神表达出来,因此创建让幼儿感受到心理支持的良好环境尤为重要。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和灵巧的小手,把这些普普通通的瓶子变得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这样的装饰活动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新《纲要》中指出:“在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中,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在本次幼儿游戏中就渗透了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让幼儿大胆动手,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渗透了健康领域的内容;让幼儿用语言交流,如有什么材料,你想用什么材料来装饰瓶子,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装饰制作不同的瓶子,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搜集各种瓶子等废旧材料,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这是科学方面的知识。先让幼儿观察讨论,突破重难点,再制作交流,一步步展开,让幼儿玩中学习,玩中发展。在幼儿能力的发展活动中,通过自由活动确保幼儿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教育者应积极为幼儿创造自由游戏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以获取发展的动力。
教师助力: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
同伴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在剥果子的时候发现,原来藏在果实里面的是果核,孩子们决定用这些果核来制作。
任欣阳:“我想用它来做一幅画。”
张嘉宁:“我想串起来,来做一串手链。”
张依涵:“我想做一串项链。”
魏雨轩:“我想做一朵花。”
孩子们各抒己见,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了制作。姚雨彤用水彩笔在纸上开始画,不一会儿,一条小鱼的形状就呈现在纸上了,接着,姚雨彤将果核贴在纸上,她说这是金鱼的眼睛。
分析: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游戏是劳作后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活动。”从中可以看到游戏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即“主体参与互动”及“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无论通过何种途径,都必须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精神。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更容易获得快乐、表现自我、展现个人的自信心。游戏的可感知性及趣味性是激发幼儿参与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游戏的方法能够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使幼儿建立较好的情感平衡力,在接受不同的情绪熏陶后,幼儿的情感世界会更加深刻饱满;通过游戏活动能够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感受力及自我表达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请小朋友之间相互欣赏,并给他们自我评价,师幼评价的机会。审美性是美术活动基本要素,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美,他们才能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作品一一呈现出来时,孩子们也在互评中,纷纷表达自己喜欢的作品、表达自己欣赏到的美。在制作前期,有些孩子已经在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师支持:给幼儿创设表达美、表现美的机会,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同伴助力:遇到问题相互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游戏缘起:
户外散步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幼儿园里掉落了很多果实。
活动1:
幼儿行动(自我探索):幼儿寻找果实
教师支持(互动推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果实的外观。
活动2:
幼儿行动:在探索果实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并共同探讨。
教师支持(互动推进):在幼儿产生问题时引导幼儿进行梳理并逐步解决问题。
同伴助力(对话生发):讨论遇到的问题。
活动3:
幼儿行为:制造肥皂。
教师支持(对话生发):引发幼儿思考如何把叶脉拓印下来。
活动4:
幼儿行为:果核再利用。
教师支持(对话生发):树叶都长的一样吗?可以用来做什么?
活动5:
幼儿行为:活动交流与分享。
教师支持:帮助幼儿回顾和梳理,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