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12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12法则”就是幼儿教育的“万金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十二法则”究竟有哪些?
No.1 归属法则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为孩子创造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同时也要告知家长:成人之间的相互争吵,是很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长时间的争吵会造成孩子缺少归属感。
我们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个人情绪而迁怒于子女。
No.2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经常说正面话语来鼓励孩子,让孩子们看到希望。
孩子完成一件事,我们可以经常说:“干得好”“太厉害了”“做的非常棒”之类。如果孩子失败了,也常常说:“再试一次怎么样?”“很棒,再想一想怎么改进吧”。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只会适得其反,扼杀孩子很多希望,导致他们灰心丧气,长时间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老师,为了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我们一定要告诉家长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No.3 力量法则
与孩子争输赢没有意义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
老师们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幼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No.4 管理法则
对孩子的行为管束是老师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老师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同时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除父母外,我们老师就是孩子的第二座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老师。
No.5 声音法则
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老师说真话,甚至还会害怕老师。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我们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打断或敷衍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No.6 榜样法则
相信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永远的准则。
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除了要求家长做家庭内的榜样,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等对孩子的影响。
No.7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对事物考虑不周全。我们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
No.8 慎用惩罚法则
不合理的惩罚就是伤害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长大之后大部分也会有暴力倾向。
但慎用不代表不可以批评孩子,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方式对孩子们作出批评和惩罚。
但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惩罚方式也要合理,例如不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No.9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经常会想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在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时,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则无法让孩子们信服。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我们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们都会明白的。
No.10 结构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会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
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目无权威,表现得无法无天,没有任何规矩可言。
No.11 二十码法则
给孩子们留出适当的心理空间
所谓的“二十码”是指老师不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保持二十码的距离,注视着孩子随时准备切入。
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处处围着孩子们转,有时候我们的本意是关心照顾他们,但孩子们有时会感觉老师们管得很烦。所以,也应该允许孩子们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老师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是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予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
No.12 四W法则
“四W法则”即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以及什么时候(when)做了什么事情(what)。
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交往,老师们要联合家长关注孩子在网络世界的这些W。孩子们不是不可以接触网络世界,但是要有成人的监督。
“12法则”原本是国外学前教育的12条技巧,在与国家实际情况结合后,就成为了现在的“12法则”。
对于这几条,老师们有什么想法,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分享哦~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瑾姐讲幼教】公众号,获取更多幼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