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十二感官》生命觉读书会记录(一)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进行触觉的练习:

1、 成人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不愿意。

A妈叫孩子一起来扫地,(B妈扮演孩子)孩子在玩手机游戏,妈妈过来经过拉扯把游戏收了,孩子哭了。妈妈邀请孩子收拾,但孩子就是不想。妈妈说:我每天做很多的工作,你也要一起来做;孩子说:我不想做,你自己做吧;妈妈就自己做去了。

孩子感觉:自己被强迫;妈妈感觉:无奈、没办法

耘妮解说:触觉是皮肤把我们的肉体和外界隔开了,我们诞生前我们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因为有了皮肤就居住在这里面,虽然仍有“无处不在”的意愿。借由触觉体验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各自的意见都居住在他们的皮肤里,当妈妈让孩子做事时,她们就接触了,虽然没有触摸。

良好的接触会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触觉,不只是开始的物质的接触,接下来会升华到良好的精神的接触。

在座各位在成长的路上并不是特别多的资源和支持,所以我们触觉可能都没有发展得特别好,没有被真正滋养到,虽然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和孩子的互动中都有一些残缺。

妈妈虽然想给孩子一些界限,但孩子感觉很不好。

妈妈不想让孩子玩游戏,想让孩子打扫。

孩子问为什么不能玩游戏,妈妈说不好,可孩子就越想去接触。我们把这个好东西放在他面前,又说他不可以用,这样就产生了禁果效应。如果孩子手上拿着这个东西,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收起来。

朋友的孩子来了不停的玩游戏,朋友想收时,孩子说不行要玩,问为什么要收。朋友说这个东西对你不好,这种解释会引起禁果效应。实际上,简单的处理是“这个手机是妈妈的”,是要收起来,现在我的手机是为了从事我的工作用的,现在它要休息。

华德福不提供孩子接触电子媒体和游戏,是因为有一个上瘾般的现象出现,有的把这些比喻成好象是魔鬼的到来。

B妈分享:我手机上没有游戏,爸爸手机上有姐姐下载的游戏,B看到了也正在玩,后来妈妈让那个手机消失了。孩子再来问时,妈妈说她也不知道。

耘妮解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还有手机上也可以有个屏幕密码

对于扫地:六岁以前的孩子触觉正在发展中,用语言是可能没有接触到孩子的触觉,如果前两遍没有效果,就要进行身体的接触,而且是稍有力的,拉着孩子的手带孩子起来。三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直接将工具放在孩子手里,这都是动作上的,而不是语言上的。

耘妮演妈妈,(B妈扮演孩子)孩子在看书,妈妈过来问在看什么,孩子说看书,妈妈过来搂着孩子看了下说真好看呀。然后和孩子说,十分钟后会吃饭吃饭前要扫下地,和孩子说一会儿来叫她,期间搂着孩子

B妈分享:当她的手放在我肩膀上的时候,有一些更近的感觉,但站着说话时,还是没有感觉。说话的时候眼睛是看着我的、对视着的。如果能蹲下来拉着我的手说话时,就会更好。

C妈:耘妮解说说的事情是一个有计划的,心里很确定;A妈说的事感觉是不确定的,是临时的。

D 妈:家里养了很多花,两岁半的孩子很喜欢摘我的花,会对孩子说:“我和你说过我的花养了很久,好不容易开花了,这个花很美吧?”拉着孩子的手并扎他一下,问他疼不疼,告诉他不能摘。

耘妮解说:直接用力拉着孩子的手,对他说:“花儿不舒服了,很疼。”直接把孩子带离。处理方式要简单。你的长其实也是为了有效,但会给孩子的生命带来负担。不需要扎孩子,直接用力握他一下就好了。

2、 孩子对妈妈提要求,妈妈不想同意。

孩子想让妈妈买棉花糖,妈妈说棉花糖是甜甜的吗?

孩子说对是甜的,还有颜色,很好吃还特别漂亮,给我买一个吧。

妈妈说就想吃这个啊?都几点了,还吃这个,不行,你牙不行不能吃,医生说了吃了就牙疼,你给我买吧。孩子坐在下哭,不买就不走了。

妈妈就走了,又让孩子给扯回来。妈妈说今天真不能买,爸爸也不让买。

孩子说就买一次,今天特别想吃,都没吃过就买一次。

妈妈说等我学会做糖的,周末就可以。

冰妈分享:她经常对孩子说这是大人吃的,不是小孩子吃的。

耘妮解说:以上过程中,妈妈忘了触觉,没有发挥肢体的作用,只是说,话语漂浮在孩子的上空,没有起到作用,而且医生和爸爸被抬出来却没有妈妈自己,应该练习“妈妈不同意”这句话。

虽然有的理论说过孩子小时候要“少对孩子说不”,但不能对孩子说“不”不是个僵化的规则,我们要做的是要看孩子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有时是可以说的。可以说:我不同意;

孩子会问为什么?因为是家长对孩子说得过多了,是被唤醒了,是来自于家长给了太多无法消化的东西。而道理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就是因为我们在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时,会打很多的花拳绣脚,用语言去解决,但这不是真正的交流,这种模式复制到孩子身上,就会导致过渡唤醒。

耘妮演示:

孩子说妈妈来看看这有雪糕有糖;妈妈拉着孩子说真好吃,看起来真好吃,边拉着孩子边说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来买这个东西的;孩子说真疼啊?妈妈说都拉疼了是吗?我轻一点儿,仍然没放手,边说边拉着走,耘妮继续说一年一次是可以的;

对于孩子欲望特别多:给予1、有准备的环境,让家庭之间也有类似读书会这样的交流,交流育儿的理念,宣传你的文化,让圈子也都是有共识的。如果托管孩子托管到养育方法比较一致的家庭,如果别人给了,就不再管了。2、如果真的出现了,我就会买,并告诉她这就是那一年一次的那次。

对于很小的没有吃过的孩子,也可以告诉他不能吃;

举个例子来说,坐摇摇车,有一个三岁的孩子象别的孩子一样想坐摇摇车,家长不赞成孩子去坐,但是经过了,孩子要求坐,可以,允许孩子坐在上面,孩子坐了半天摇摇车不摇,孩子研究了半天说是不是坏了;家长什么也没表示,孩子经过了半年的观察知道了需要硬币,拿着一毛钱的硬币去了,但仍然不摇;到了五岁,才知道需要一元的,拿了钱去坐了。但五岁时,孩子对这个也不那么需要了。整个过程都是孩子的探索,家长没有干涉,破坏,提前把答案告诉孩子。

现场有妈妈问:类似这样的事情会不会让孩子有匮乏感?

耘妮回答:匮乏感的来源于是禁果效应,但案例中的家长总是给孩子满足,根据环境和孩子的状况去应对,没有把孩子的水平拔高到成人的水平,她的回应与孩子的实际匹配,不存在愚弄。

有家长提问:为什么不能坐摇摇车?感观是精微的仪器,类似手机的触屏,是不能用砂纸去磨。这些事情对于孩子,就像砂纸对于手机。摇摇车是声光电,是孩子不能理解的,孩子是处于原始人的状态。把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给予孩子,以孩子这个年龄的能力,不能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欺骗,是孩子不能触摸的。

幼儿学习过程是通过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匹配,如一个有血有肉的妈妈的存在是爱,是可以摸到、看到、闻到,如果是电脑妈妈呢?孩子是完全感觉不到,这就是不匹配的,而匹配才能让孩子有学习,给了假相会让孩子有损伤。

问:7岁前孩子是接触善的部分,如果接触到的不真实的东西对于善的形成会有影响吗?

答:不是说孩子善,不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将来是善良的,给孩子不匹配的东西孩子就不善良了,而是说孩子在7岁前,周围世界要是善良的。这样他才能全面发展、健康的发展。

例:比方说你要有一段时间把孩子放在别人家,需要妈妈来陪伴帮助孩子过渡,孩子熟悉了新环境后,告诉孩子妈妈要走,然后如期返回,这就是善;假如到了那就把孩子放在那走了,孩子还完全陌生的地方,然后妈妈杳无音信,一年后回来了,这就是恶。对于孩子来讲,他不理解,他以后就会重复这个被抛弃的模式,因为他不明白。

问:父母出差,能不能和孩子打电话?是不是如期回来就好了?

答:生存是最大的。这个过程中让他知道父母是在的更好。如果孩子没有想起来就不必专门的给打电话。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幼儿之家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十二感官》生命觉读书会记录(一)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