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发展早期阅读能力和读写的关键期,阅读素养作为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幼儿实现社会性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
但一说到早期阅读,很多人能够想到的就是绘本阅读。殊不知除了绘本之外,多形式、多文体的阅读形式更有助于渗透阅读素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
在东方之星【本来阅读】课程中,每个学期的课程主题都是通过3个绘本故事、2个诗歌故事以及2个童话故事的阅读材料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文体的阅读材料能够让幼儿从不同视角及体裁更深刻的理解和观察故事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做有能力的阅读者”的教育目标。
但通过在幼儿园一线的阅读教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进行本来阅读的《诗歌》教学过程中会存在的以下问题与困惑。
1、 文字多、画面少(包括书和课件),幼儿难以理解。
以往,咱们幼儿园教师接触的大多都是文句简短,内容浅显,易懂易读易记的诗歌。
但内容本来阅读里每个年龄段大多的诗歌内容文字都多,幼儿也不识字,而且诗歌中的画面信息也少,不能更好地辅助幼儿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文字都非常多的话就会给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难度。
2、 活动容量大,课时内难以完成。
由于本来阅读的活动设计中各年龄段的诗歌内容都要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如以下三个年龄段的这三个主题里的诗歌内容,都要求的是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而这些诗歌活动的内容较多,幼儿理解较为困难,因此一个课时内要完成相应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3、活动形式单一,幼儿不感兴趣。
本来阅读中的诗歌内容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① 通过教师朗诵或播放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内容。
② 教师逐段朗诵或播放课件,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③ 让幼儿跟读诗歌。
活动形式显得比较单一,缺乏游戏性,趣味性,不够新颖,活动显得较为枯燥,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影响活动目标落实的有效性。
针对教师们遇到的以上问题和困惑,我们总结出中心教研老师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们研讨的解决方法。
1、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表情、变化的语气语调表现诗歌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活动前铺垫诗歌中涉及到的相关经验,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减少活动的容量。
3、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研案例
以诗歌《孔雀》为例。
在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提问,如:
诗歌中的我指的是谁?
小男孩最后看到孔雀开屏了吗?
你想象的诗歌中孔雀开屏是怎样的?
小男孩为看到孔雀开屏想了哪些办法?
每次孩子想完办法后孔雀的反应是怎样的?
教师通过有效地提问引导幼儿边回忆诗歌,边展开讨论,再用图片来演示这一过程,充分引导幼儿对诗歌内容及诗歌中表达的坚持、等待等内涵,有更直观、清晰、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通过语言及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诗歌中孔雀开屏的想象,使本次活动的想象策略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此形式也是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它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有效地落实了活动的目标及想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