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阅读有了系统、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幼儿的思维插上翅膀,带他们在书籍中那片更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本文根据东方之星学前课程研究院阅读课程研发部研发专员蔚梦晨的直播课整理,收看回放请点击文末→)
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将幼儿培养成为一名终身阅读者,终身阅读者不仅对阅读充满热情,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策略和技巧。
他们不仅把阅读当做一种乐趣,更是将阅读作为强大的工具,丰富着他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帮助他们学习、掌控未来的生活。
周兢在《纲要》解读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所需要的阅读理解策略。
提到策略老师们容易习惯性地想到我们平时常说、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而阅读理解策略则是阅读者用来理解材料意义时有意识地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步骤。
就像篮球运动员除了要掌握运球、投篮等基础技能之外,他们还需要有策略、有战术地打球,才能赢得比赛。大家可以注意到,这两个定义中的主语是不同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使用的,而阅读理解策略是阅读者使用的,我们在幼儿园进行阅读活动时谁是阅读者呢?毫无疑问我们的老师和幼儿都是阅读者,所以教师有必要将阅读理解策略教授给幼儿。
东方之星的本来阅读课程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本土幼儿认知水平,将易于迁移到幼儿阶段的阅读理解策略融入到课程中,这些策略分别是建立联系、预测和验证预测、想象、自主提问、澄清、总结。培养这六种阅读理解策略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接下来我将用本来阅读课程中的几节活动案例,为老师们举例说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建构和发展幼儿的阅读理解策略。
建立联系——这与我的生活、与我以前读过的书有什么样的联系?
建立联系是指幼儿将正在读的内容与以前读过的内容、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知识进行连接,把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与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并扩展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加快阅读的速度。学前幼儿的认知方式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知问题。通过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此策略,可以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去理解阅读的内容,回忆自己经历这样的事时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的情绪、情感,以及作者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本来阅读课程是以主题的方式来组织阅读活动的,小班上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是【我】,这是这个主题的活动网络图。主题之下有围绕主题内容展开的阅读活动和创作活动,除此之外我们也给出了一些为了深化幼儿对主题的认识,教师可以可以配合阅读活动开展的区域活动、跨领域活动和主题庆典活动等活动建议。
【我】这个单元的主题目标旨在增进幼儿对自身身体部位、情绪情感,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意识。读本《我的身体》 介绍了“我”和小动物的身体部位及功能,《我是云宝》带领幼儿感受我们的情绪情感,读本《我为什么在这儿?》帮助幼儿理解“我”与周围人和物的关系;诗歌《我喜欢》表达出“我”对身边世界的喜爱之情,《我感冒了》则体现出生病时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生病体验;童话 《我相信我能行》唤醒幼儿的自信和对成功的渴望,《佩吉是谁》引发幼儿思考和深化对自我的认识等。在这个主题单元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多次引导幼儿使用了建立联系的策略。
建立联系-与自身经验
《我是云宝》这本书介绍了小狮子云宝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和情感。
在阅读这一读本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使用建立联系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幼儿联系自身经验去理解读本内容,理解云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表情,有这样的情绪,同时幼儿也可以将读本中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阅读读本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增进他们对自身的情绪和情感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去引导幼儿建立联系:P13“云宝是什么表情和动作?请你来学一学。云宝为什么浑身发抖?他遇到了什么事?因为云宝很害怕,他被狼群围住,狼可能会吃掉他。你遇到过让你觉得害怕的事吗?是什么事?”
除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将以前阅读过的内容和现在正在读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大班的【影子】主题单元中,我们既有用简明直接的说明性语言介绍影子特性的读本《影子》,也有简短的、反映“我”与影子亲密无间关系的诗歌《影子是我的小伙伴》。
我们再来读一读《影子是我的小伙伴》这首诗歌。诗歌中没有再去对影子和光源的关系进行介绍,只是直接地表现了一些我与影子在一起的有趣情景。在幼儿已经阅读过《影子》这本书,也通过实验和探索活动对光影现象有一些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幼儿使用建立联系的策略,把这首诗歌中与《影子》读本中相似的内容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帮助幼儿使用建立联系的阅读理解策略: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里的哪件事?我之前看过的哪本书或者动画片和这里的故事很像呢?我的感受和书中的角色一样吗?
预测——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
预测与验证预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材料中的线索,对故事中将要发生的事情或情节做出猜测和预想,之后通过继续阅读来验证预测是否属实。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测,而是需要以作者给出的信息和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识别书中的线索和事件,对已读内容做总结,结合并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
在小班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相对简单、好理解的故事,请幼儿对故事的情节或是故事的结局进行预测。比如,在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主题单元中,童话故事《我相信我能行》讲述了在其他火车头都不愿帮助又长又重的蓝色火车车厢翻越高山的情况下,小火车头图图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这个任务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给幼儿讲述故事到“图图把头顶的气喷得高高的,雄赳赳地拉着蓝车厢出发了。‘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图图使足了劲,慢慢地跑了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停下来,先引导幼儿梳理前面的情节,然后请幼儿在理解了其他火车头都觉得蓝车厢太长太重,所以不愿意帮助它的基础上,预测图图最后能不能成功。小班阶段的预测只是为了培养幼儿预测的意识,使幼儿对故事后续的内容更加期待,提升幼儿在阅读时的参与度,让幼儿知道自己可以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有自己的看法或想法。这将为中大班真正基于对故事的理解,揣摩作者意图做出预测奠定基础。
在阅读中班【交通】单元读本《没油了》时,我们首先会引导幼儿根据读本的封面和题目进行对故事内容的猜测。“这本书的名字叫《没油了》,你觉得是什么没油了呢?”“汽车没油了会怎么样呢?”
在引导幼儿验证预测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预测得对或不对”来评价幼儿的预测。因为预测本就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做出的预测也会不同。用“对错”对幼儿的预测加以评判是不准确的,也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我们应以“故事最后跟你预测的一样吗”“你的预测被证实了吗”这样的语言来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预测,让幼儿对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内容有进一步地对比和思考:为什么故事没有向我所设想的那样发展,我是不是漏掉了一些信息或者没有完全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想象——我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想象是指根据文字内容或超越文字内容创建心理图像,如角色是什么样子的,场景中有什么声音,闻起来是什么味道,有什么感觉等。
之所以想象可以被界定为一种阅读理解策略,是因为我们读到或听到文字时,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我们便会将自己更好地代入阅读材料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想象基于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又帮助我们对文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地理解。
想象是一种不可见的心理过程,我们怎么能知道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去想象了,他们想象了什么呢?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将他们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在小班【家】主题中有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小弟弟》,通过小女孩想办法哄弟弟的情景展现家人之间的情感。诗歌的最后小女孩用做鬼脸的方法逗笑了小弟弟,但是并没有描述出小女孩做的是什么样的鬼脸,我们可以请幼儿在听完诗歌后想象并表演,小女孩做了什么样的鬼脸,是一个多么有趣、可笑的鬼脸,才能把哇哇大哭的小弟弟逗笑了呢。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的示范来启发幼儿,并鼓励幼儿做出个性化的想象和展示。幼儿在听诗歌时可能并没有做这种想象,但听完后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受到:我听到的诗歌或故事中的文字是可以构建成画面的,就像我和其他小朋友表演的那样,就像我看过的有趣的动画片一样。逐渐幼儿就会有意识地使用这一策略。语言和文字也会在他们脑海中变得更有趣、更生动起来。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对想象策略的掌握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请幼儿想象更加复杂、细节更丰富的情景,引导幼儿做更详细的语言表达。
自主提问——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自主提问是指针对正在读(看、听)的内容提出问题,监测自己的理解程度,并尝试在材料中或其他地方寻找答案。
引导幼儿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的疑问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上,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
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小班阶段就开始鼓励幼儿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告诉幼儿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请幼儿在倾听故事、阅读图书时思考自己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起初幼儿可能不会提出什么关键性的问题,甚至会提出与故事本身无关的问题,但是教育者如果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培养幼儿“不懂就问”的意识和习惯,并用自己的亲身示范或某个幼儿提出的好问题对他们加以引导,幼儿将逐渐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影响自己对故事进行理解的关键问题,了解如何用“这是什么?”“这是谁?” “为什么会……?”“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等等这些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例如,大班上学期【影子】单元的一个读本《孤独的绵羊沙普》,讲述了绵羊沙普弄丢了自己的影子,然后想办法去寻找影子的故事。
澄清——我理解了吗?怎么才能解决我的疑惑呢?
澄清指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停下来,通过观察画面、重读、联系上下文或询问他人等方式来弄懂内容。
像我们对读本《孤独的绵羊沙普》第10~11页产生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以及前后的画面来帮我们弄懂为什么影子会这么奇怪。
澄清的目的在于提醒幼儿,当他们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不要跳过去,而是停下来想办法弄清楚,否则这个疑问会影响他们对故事后面的内容或整个故事的理解。
总结——这一段文字说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
总结是指在阅读时确定材料的主旨、主要论点及核心观点等,可以帮助阅读者检查对内容的理解并建构意义。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支架,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总结策略。
01
复述任何能记住的信息。例如,我们在小班阶段阅读完一个作品后,可以问一问幼儿“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中的谁?或者喜欢故事中的哪件事?”请幼儿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说出故事中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02
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按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例如,在阅读故事《我相信我能行》之后,教师可以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说出故事情节。火车站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火车头,最小的火车头叫什么?一天,图图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了谁?蓝车厢很长很重,它要去哪?火车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很为难,他们请来了谁?最有力气的火车头愿意帮助蓝车厢吗?没有人愿意帮助蓝车厢,蓝车厢很沮丧,这时谁来了?图图说了什么?图图拉着蓝车厢出发了,快到山顶的时候图图怎么了?图图怎么对自己说的?图图使足了劲,最后终于拉着蓝车厢到达了山另一边的火车站。
03
借助故事顺序图片复述故事。例如,中班【四季】主题中《蝉的到来》,在这个童话故事中蝉是温暖的象征,由于蝉迟迟没有回到小动物们生活的地方,所以这一年的冬天特别漫长,土狼决心代表大家去把蝉找回来,可是因为积雪太厚,他无法在雪地上行进,所以只能请老鼠帮忙,最终老鼠帮助大家把蝉找了回来,春天也跟着蝉一起回到这里。(打开课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这四张故事图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为图片排出顺序,然后以图片作为支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04
将复杂的文本(较长的故事)进行分段,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段的内容。到了大班幼儿会阅读到一些篇幅较长的故事,引导幼儿将故事按情节发展分成几部分进行总结,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例如,大班【坚持】主题中的童话故事《一只蓝鸟和一棵树》,故事中蓝鸟种下了一颗树种,树种慢慢长大长成一棵小树,出于对小树的喜爱,蓝鸟不分春夏秋冬,不畏酷暑严寒,坚持来看望小树。在引导幼儿使用总结策略时,我们可以按蓝鸟四次飞回来看望小树的情节将故事分成四部分,请幼儿试着总结在这一部分中蓝鸟是在什么季节飞回来的?这时小树什么样?蓝鸟对小树说了什么?小树听了心情怎么样?
05
将故事中关键的信息提取出来概括故事的大意。例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大班读本《孤独的绵羊沙普》,我们可以提问幼儿故事中的主角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解决的,最后成功了吗?在幼儿回答出上述问题后,我们告诉幼儿这些就是故事中的关键信息,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可以完整地讲出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我们可以请幼儿试一试,利用这些内容来总结故事的大意。当幼儿逐渐了解哪些内容是关键性的,便可以自己对故事进行总结。
06
确定材料的主旨、主要论点及核心观点。这是培养总结策略的终极目标,虽然这一目标不是在幼儿园阶段能够达成的,但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我们也可以试着问一问幼儿,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幼儿试着进行总结。
总结-通过回答老师的提问,按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火车站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火车头,最小的火车头叫什么? ?一天,图图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了谁? ?蓝车厢很长很重,它要去哪? ?没有人愿意帮助蓝车厢,蓝车厢很沮丧,这时图图说了什么??图图拉着蓝车厢出发了,快到山顶的时候图图怎么了??图图怎么对自己说的??最后图图成功了吗?
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按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例如,在阅读故事《我相信我能行》之后,教师可以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说出故事情节。
总结-借助故事顺序图片复述故事
总结-将复杂的文本(较长的故事)进行分段,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段的内容
故事主的主角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解决的?最后成功了吗?
将故事中关键的信息提取出来概括故事的大意。例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大班读本《孤独的绵羊沙普》,我们可以提问幼儿故事中的主角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解决的,最后成功了吗?在幼儿回答出上述问题后,我们告诉幼儿这些就是故事中的关键信息,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可以完整地讲出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我们可以请幼儿试一试,利用这些内容来总结故事的大意。当幼儿逐渐了解哪些内容是关键性的,便可以自己对故事进行总结。
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幼儿认识很多字来独自朗读图书,而是培养幼儿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和技能帮助自己理解图书的内容,并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回顾,以求疑惑的解释和问题的解决。积极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以上的六种理解策略正是在幼儿不断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高水平的自主提问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成人的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引导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需要成人在伴读的过程中也做一个爱思考的独立阅读者,并且把自己的问题和思考说出来,与幼儿平等地讨论问题,和幼儿一起提出问题,慢慢地过渡到幼儿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地运用策略进行阅读。
当阅读有了系统、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幼儿的思维插上翅膀,带他们在书籍中那片更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本来阅读
做有能力的阅读者

前瞻性学前课程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