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在浏览开始前,
你觉得这会是一篇能解决你心里关于“观察”疑问的文章吗?
其实,
这是我们关于“观察”的灵魂拷问。
一位幼儿园老师,每天、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记录是“刚需”。然而,现在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老师觉得“刚需”成了“负担”。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让我们从头捋一捋观察记录这件事……
● ● ●
想到观察记录,大家脑海中浮现出什么?
各式各样的表格
充满着工业化色彩的标准小四号宋体
蹲坐在电脑旁绞尽脑汁硬凹各种专业术语的“青年作家”
初入职场的妹妹一边喊着“心好慌,不会写”,一边在月底交材料之际靠着脑海中的想象奋笔疾书地完成了“千字文”……
● ● ●
在deadline一次次地挑衅下,观察记录似乎成为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最后沦为检查评比时封存在档案袋里的一堆A4纸。写台账的老师们仿佛也沦为了创作A4纸的生产线女工,而最最该被关注的幼儿,仿佛只是被观察的工具人。
什么时候开始,观察记录和我们的教育实践变成了不相干的两件事?实践归实践,台账归台账。
而这一导向的结果就是,老师们将撰写完成观察记录当成了“观察”的终点。我们的“观察记录”好像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地实践,这显然本末倒置了……
● ● ●
老师们仿佛将所有的鲜活有趣,都留在了“朋友圈文案”,却将所有的干涩生硬,都写进了观察记录……
到底是什么桎梏了老师们的思想?又是什么让写观察记录变成了一件叫人痛苦的事?
观察记录没有质量,很空洞。
业务
小姐姐
老师
一套一套表格,要求越来越复杂,给我们整不会了。
是表格封印了你们的思想吗?那么去掉表格行不行?
业务
小姐姐
老师
没有表格?更不会写了。电脑到底是解放了老师的双手,还是给老师加了码?
高考作文才800字,谁让你的观察PK高考作文了?
业务
小姐姐
当这件事让大家都“怨”的时候,
我们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这件事的合理性。
有时候需要跳脱出原本的框架想这件事,从源头上想清楚。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写观察记录?
是为了检查评比里有更丰富的材料吗?还是为了PK大家的文采?到底是为了什么?
写是“刚需”,因为我们只有观察了,并且把它记录下来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反思,反思了之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二个问题:老师们为什么怕写观察记录?他们怕的是什么?
让我们听听老师们怎么说:
● ● ●
我喜欢观察孩子活动、观察他们有趣的社交,我会通过拍视频、照片、录音或者简单的文字描述,但是不喜欢结合理论写长篇大论,万一分析得不对,有压力。
我喜欢的观察记录:不是因为任务推动,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地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追随孩子的步伐,感受成长、感受需要,最终合集成独一无二的思考。
人类记录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还要用最繁琐的“写的方法”,一天的工作已经很辛苦,回到家真的很抗拒再码字,没有那么多输出的愿望了。
即时的照片、视频都是我常用的且最方便的观察记录方式,在碰到相应的选题、论文时,可以即刻回想起相关的素材,并写成论文,但是目前对“抽时间”来“梳理碎片化的观察”确实比较抗拒。
观察记录我喜欢怎么简单怎么来,不想做无用功,案例分析很烧脑,有时候我想的别人可能觉得不对,而且我确实觉得观察记录干嘛要给别人看,被别人评价?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观察记录,但是我清楚我讨厌的观察记录是什么样的:字数多的,流水账式的观察案例,容易暴露我的不专业哈哈。
● ● ●
从老师们的真心话中,我们梳理了2个老师们怕写“观察记录”的痛点“:
1.怕长篇大论写不好
2.怕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
我们感受到,创作观察记录的过程,给老师们带来了负担。要出一份好的观察案例除了教师对于教育现场的识别、专业分析和判断外,更需要专业的文字功底,而文字表述是很多幼儿园老师的软肋,即“会做”但是“不会写”。笔杆子进步的速度跟不上思想的进步。
除此以外,让老师们陷入痛苦的是夹带着专业分析的观察案例,因为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案例指向的是“成品”,一种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结果”,老师们背负的是需要被人评价和质疑的压力。
观察案例拼的是字数吗?指向的一定是结果吗?这两个问题本期我们不多讨论,留给亲爱的你们思考。但是老师们感受到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
这里就延伸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记录就只有观察案例一种形式吗?
我们认为,观察记录的本质是构建一个数据库,是教师后期调整教育行为的依据。
从访谈当中我们发现,对于观察并记录这件事,老师们并不排斥,尤其是拍照/拍视频等简单机动的方式。
用什么方式记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这些“数据”。
● ● ●
关于观察记录会被评价这件事,我们想说:
别太在意!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阶段是封闭在自己的认知里,有时候这种封闭也是一种陶醉,某种意义上,需要我们更包容地看自己!我们是专业老师,我们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一方面,老师做观察记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主观性,我们长期和孩子一起相处,会有一些固有认知和情感色彩,观察中我们可以带着对孩子的理解,在和他们的互动中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完成再认识的过程。观察—识别—分析—再观察,在循环往复中,我们和孩子们都完成了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的观察记录也带有片面性,个别事件或行为的分析不可能全面,高估了低估了都是正常。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看世界的,没有偏见,就没有角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更包容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做到全面观察。
让我们回到第三个问题:观察记录只有观察案例一种形式吗?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怎样给老师们减负?怎样让观察记录真正有用起来?本学期,我们决定打破思维里的“墙”,在表格支持之外,鼓励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观察记录,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第一种可能:一本观察手札
用速写画的形式做观察记录,简笔画的技能终有了用武之地,嘿嘿~
用一本手札,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简单的文字中,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反思行为让一个老师对幼儿的爱变得具体起来。当一个老师开始尝试和自己对话,他也许正在通向反思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上吧。
不难发现,当我们打破条条框框约束,给老师更多空间和时间、自主和内驱力,将创生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教育是需要温度的,是需要创造力的。
第二种可能:拍摄心动的瞬间
● ● ●
学期初,我们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记录孩子们成长的“哇瞬间”,探索另一种观察记录的可能。让老师们慢下来,用心发现,沉浸其中,感受教育的美好和自然而然。体验一方小小镜头所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点燃教育热情。
事后,老师和孩子一起重温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和家长分享一个个生动地瞬间。镜头让孩子走进了老师的眼里,也让老师走近了孩子和家长的心里。同频共振是教育是最好的状态。
● ● ●
哈哈老师:
怎么样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怎么样建立好的关系?怎么样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成为更好的人?这是我一直持续思考的问题。我想分享上午我带班时候的一个片段。一个女孩在亭子下玩吊索,她从亭子的柱子攀到旁边的吊索上,看她完成得很轻松,我就拉过旁边的一根吊索,她马上就从原来的吊索移到了我拉过去的这根上。我把整个过程拍了下来。回到活动室,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这段视频,孩子们看见了纷纷说:哇,好厉害!像一只猴子!我接着说:真的,就像一只灵巧的小猴子。这个女孩马上站起来说:我就属猴子!另外一个男孩喊:像齐天大圣孙悟空!我望向女孩,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怎样让孩子们喜欢学校?3个要点请记住》,三个要点是:在意我,有意思,我成功了。其中,第一个要点在意的具体做法是,在意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建立信任的文化。在意每一个孩子,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的品质与胸怀。在意每一个孩子,就要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撑。我想,今天上午的这个小片段——我递过去的吊索,我的拍摄分享,来自同伴的夸赞,应该都能让女孩体验到“在意”。如果每个孩子每天都有机会收获“在意”,就是追求“好的关系”的具体行动。
大家都想要好的教育,但是什么是好的教育?需要每一个个体去共同探索。
第三种可能:观察和环境融合
(通过“好朋友地图”,老师能迅速了解班级里孩子的“关系网”,实施更新“交友圈”动态,“社恐”“社牛”尽收眼底。)
● ● ●
观察融入环境,环境中体现观察。两件事并成一件事情做,“偷懒”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在打破思维里的“墙”,是把几件事情整合成一件事情做的智慧,是积极的改变!而改变就是进步的动力。
“立场即真相,认知即能力,自由即创造,批判即进步。”在儿童立场下,新学期,老师们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观察记录的N种可能。
● ● ●
观察记录到底还有多少种可能?我们一直在探索,本期分享的三种方法只是我们最近的一点小小的尝试,我们仅仅只是开始,做得还不深入。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差异即资源,他人即方法”,亲爱的你们一定有更多灵感给予我们,欢迎给我们留言,大胆说出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进步。
一些期待
● ● ●
做这期推送,不是想批判原先以案例为主的记录方式,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观察记录有没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恰好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那便太好了。“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在全文的表述中一定有很多不科学、不专业、有争议的观点,奋笔疾书的手和此刻胆怯的心情,大约和老师们写观察案例时的感受一样,但还是包容了自己,勇敢地表达了……所以我把这些文字看成是我的劳动,它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超级期待老师们的观察就像他们的朋友圈一样精彩、松弛,是带着喜悦的分享欲,讲不完的故事一直有连载……
除了行动,我们思考“正在做的事”才是负责任,希望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
本文来源: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作者 | 王玲 周梦丹 胡亮亮,已获授权。投稿请加微信:twhzxf,有获奖证书。关注本号即可不定期获赠海量免费幼教资源。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给大家带来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倾听、相伴:全国幼儿园获奖游戏研讨会与西安名园渗入式考察活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