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早期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OTMxOA==&mid=2650413213&idx=1&sn=233308b83b0e1544c26c6672ec9b3938
2019 年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2019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随着政策频频释放利好信号,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地陆续出台托育相关政策。在2019年幼教行业关键词中,“照护”和“托育”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说2019年是托育元年,那么2020年无疑是托育热年。
当众多托育机构都在摩拳擦掌、纷纷布局以避免错过赛道时,我们更加需要保持对“托育热”的“冷思考”!我们的幼儿和家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托育服务?对于托育理论和实践尚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我国来说,向托育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借“他山之石”,就显得尤为关键。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幼教行业数十年来都是实行托幼一体化,0~3岁托育服务一直是澳新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托育体系已十分成熟和完善。2019年3月至11月,笔者在澳新访学期间,发现澳新托育服务中有着诸多特色理念和实践,对于开创我国托育之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澳新托幼中心的分班形式:主张混龄
澳大利亚的托幼中心招收从出生6 周到5 岁的婴幼儿,出生6周的婴儿即可送到托幼中心,宝宝班(1岁以内)有独立的室内活动空间和户外活动空间,学步儿班(1~2岁)也有独立的活动室和户外活动空间,2~3岁低龄幼儿班有独立的活动室,户外活动空间则是和3 岁以上幼儿共享。这种安排是考虑到2岁以下婴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有限、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而更大年龄的幼儿则有跑动、跳跃、攀爬等身体大幅度活动的需要,因此托幼中心为他们各自安排了更加契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户外活动空间。一旦迈过2 岁的“安全”门槛,幼儿就可以去公共户外活动空间(混龄形式)找哥哥或姐姐一起玩耍。新西兰幼教在分班上则和澳大利亚有所不同。
新西兰的公办托幼中心往往分为两个部门——2 岁以下的婴幼儿被分为一个部门,2岁以上的幼儿被分为另一个部门。这是因为新西兰幼教受原住民毛利文化影响较大,认为混龄形式是最自然、对婴幼儿发展最有利的保教形式。据介绍,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频繁的过渡期,也就是说幼儿只需要经历从2岁以下部门到2岁以上部门的过渡,而不必经历从1岁班到2岁班、2岁班到3岁班、3岁班到4岁班、4岁班到5 岁班的频繁过渡。因此,在新西兰托幼中心,2 岁以下的婴幼儿都在同一个活动空间生活和游戏,2 岁以上的幼儿则是在另一个活动空间生活和游戏。
澳新托幼中心的育儿理念:保教一体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托幼中心的一大特色就是“保教一体化”,也就是说没有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的分工界限,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要同时承担保育和教育的职责。例如,对于宝宝班的教师来说,准备餐食、更换尿布、清理活动室都是分内之事。教师们十分擅长以保育活动为契机,和幼儿展开高质量的互动,例如更换尿布的时候,教师会用活动的、色彩鲜艳的悬挂物逗幼儿开心,同时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有时候教师还会在更换尿布时哼唱童谣或顺口溜,以促进婴幼儿愉悦情绪及其声韵意识的发展。即使婴幼儿尚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在保育活动过程中也会坚持和婴幼儿展开“对话”,例如在晨间接待时教师会说“你今天穿的裙子真好看”“你今天看起来非常开心,我也很开心”;给幼儿涂防晒霜时教师会说“我正在给你擦防晒霜,这样一会你出去玩的时候就不会晒伤啦”等,大大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
笔者在新西兰访学期间,参观了著名的梅西大学托幼中心(MasseyChild Care Center),该中心就是分为2岁以下和2岁以上两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课程负责人和独立的课程体系。其中,2 岁以下部门的课程负责人瑞文博士介绍了他们的特色课程—— 基于依恋的学习项目(Attachment BasedLearningprogram,ABL),他们的课程体系十分强调安全性依恋关系的建立,主张婴幼儿和成人之间安全性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重要根基。2岁以上部门则有另一套课程体系——合作式研究项目(Community of Research?ers program,COR),强调婴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合式的研究性活动,婴幼儿在探索世界、探索他人、探索自我的合作式研究活动中,完成了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以安全性依恋关系建立为根基,强调婴幼儿在研究和合作中学习,二者共同构成了梅西大学托幼中心的保教理念。
对我国托育服务的冷思考
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影响深远,几乎各个教育阶段都是以班级形式组织学习者学习。班级授课制对于提高学业学习的高效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确实功不可没。但是,托幼机构中的婴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强调,当婴幼儿和比他们更有能力的人一起生活或学习时,借助更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为他们搭建的鹰架,婴幼儿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澳新托幼实践经验也表明,在托育语境中,婴幼儿自助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重要技能在混龄形式中发展得更好。
其次,我们需要规划托育机构师资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还是采取两教一保的形式,很多专任教师并不知晓保育事宜,很多保育员也没有在保育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意识,可以说保教一体化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并未真正实现。但是对于0~3岁托育来说,保教一体化则是不可避免的专业选择。《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部门负责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培养”。“保教一体化”则是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根基,教育部门需要以此为基点构建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再者,我们需要构建适合0~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托育机构课程体系。“大课程观”认为,一日生活皆课程。也就是说,托育机构并不是简单的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活场所,它同时承担着教育婴幼儿,支持婴幼儿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助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必备生活技能的重要使命。对此,托育机构需要系统考量其一日常规和学年规划,努力构建与婴幼儿年龄特点相契合的课程体系。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3岁以下幼儿需要发展对世界的信任感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主感,对此,梅西大学托幼中心“基于依恋的学习项目”和“合作式研究项目”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示范。
当前,举国上下重视0~3 岁托育服务体系构建,这固然可喜,但是众多托幼机构兴起如火如荼之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对托育热的冷思考,这才是对婴幼儿发展应有的负责态度。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1月,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姬小园
供稿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
华爱华教授: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价值在那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