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世界儿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yMjkyOA==&mid=2247512128&idx=1&sn=9a758fef70189d25e56597f8ebbb1a47
误区一:贿赂式奖励
妈妈要给朋友打电话,为了让小娟安静地待一会儿,她说:“静一点,别说话,我一会儿给你买冰激凌。”这种奖励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不需费脑筋,不需费口舌,效果当时十分明显。但它的后遗症是:受到此次“贿赂”的启发,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要讲“条件”,就连一些本来是分内的、没有“条件”也应该去做的事。
这种思维定式不利于孩子责任感和自律品质的形成,其消极后果是非常长久的。
避免方式: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在孩子表现良好后再给予其肯定。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才会变得自觉。
误区二: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
小勇蹲跪在厨房的工作台上看妈妈整理从超市买回来的东西,他尝试帮忙清理,妈妈赶紧抢先了;他又帮拿凳子给妈妈坐,妈妈没有反应;妈妈从冰箱拿出蛋夹放在桌上,准备将蛋排好,这时小勇帮忙把菜屑清理干净,放进垃圾桶,妈妈也都不吭声……
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小勇便对妈妈说了一声:“妈妈晚安!”结果妈妈没有反应——可能是妈妈和爸爸在闹脾气,闷闷不乐;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小勇心里很是困惑。不过,第二天晚上临睡前,他还是照样说了一声:“妈妈晚安!”结果仍然没有回音。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漠视孩子的良好表现,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再对我们说“妈妈晚安”,或者将来有一天我们会不断地责骂:“养你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帮!”……
避免方式:家长应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而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误区三:无原则地让步
小牛吵着要糖果,妈妈不给,小牛张口大哭,没想到这时有客人来访,母亲看在客人的“面”上,只好给他。
再下次,小牛又想吃糖果,妈妈还是不给。法宝使出来——放声大哭,巧的是,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妈妈听电话怕太吵,只好拿一颗糖塞住他的嘴巴。
爸爸正在看新闻,小牛哭着要买零食,为了让爸爸能安静地看新闻,妈妈只好给他10元钱去买……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小牛知道在“客人来时”“爸爸看新闻时”“妈妈打电话时”……哭闹是“有效果的”,因此,总是不断地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避免方式:教育应该是有原则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让步。做父母的应该清楚,为了教育好孩子,其他所谓的“面子”可以不要,所谓的重要“工作”可以暂时不做……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原则,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误区四:先苦后甜
妈妈要上街买衣服,小静哭着要跟妈妈去,起初妈妈不同意,最后妈妈没有办法,气得打了她两个耳光后便同意了。
类似的情况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吃了一点“苦”,但实质上还是助长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选择通过吃一点“苦”,来达到对其更有诱惑力的目的。因此,这种“先苦后甜”式教育,对孩子的发展不仅没有积极作用,相反还有消极影响。
避免方式:教育过程中,什么是该坚持的事情,家长心里一定要清楚。如果是该坚持的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对树立家长的威信也有好处。
误区五:说到,做不到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威胁孩子:“哭什么哭,再哭,我就打死你!”或者“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乱动,我就打断你的腿!”……
试问,如果孩子真的控制不了自己而情不自禁地再哭或再动,父母真的就会打死他、不要他或者打断他的腿吗?我想肯定不会,因为父母的初衷只是想吓唬一下孩子而已。但这种“令出不行”将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例如,使孩子产生“爸爸妈妈说话可以不听”“爸爸妈妈只是说说而已”等错误认识,进而大大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父母今后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避免方式:在孩子面前,父母出言一定要慎重。做得到的,对孩子有意义的才对孩子说;如果明知很可能做不到,或者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就不要对孩子说。
误区六:乱吓唬孩子
去年国庆黄金周,有一个3岁多的男孩在天安门广场与家人走散了,哭个不停,警察叔叔想安慰一下,便把他抱起来,结果那孩子哭得更加厉害,并且想努力从警察手里挣脱出来。警察叔叔以为是自己不会哄孩子,于是叫来一位警察阿姨抱着他,可他还是照样挣扎个不停,最后孩子被传到一位穿便衣的叔叔手上时,才停止哭泣。
一个多小时后,警察找到其家人,才了解到,原来其父经常在家里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叫警察叔叔开警车来抓你。”所以孩子平时见到警察总是躲避。
类似的言语还有:“你再闹,我就送你去幼儿园。”或者“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那里的老师教训你。”……乱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害怕他本不该害怕的事物或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避免方式:要让孩子“听话”,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必要性,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对他自己和对别人的利害所在。同时,让其从“不听话”的行为中尝到“苦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逐渐变得“听话”了。?
《世界儿童·儿童教育》
更多精彩内容一览
聚焦 Hot Topic
普及普惠 学前教育公平发展之路
近年来,无论是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还是“内部挖潜”增加学位,各地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上均走出了不一样的特色路。
这样的特色路是掷地有声的政策承诺,是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的民意举措。
如果说,2023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已然达到未曾企及的高度,那么2035年,我国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将意味着更多更高的可获得、可支付、就近便利和高质量。
Simple 样本
区域教育
探索中国教育高地
内蒙古兴安盟:安吉游戏见证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为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2018年兴安盟启动以“安吉游戏”教育模式为研究基础,以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自主生活为方向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教师通过观察孩子需求,不断优化游戏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更多的时候负责在一旁观察、倾听,让孩子们充分释放天性,全面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手脑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为幼升小做充足的准备。
山东高青:聚焦普惠,为内涵式发展破局开路
过去数年,山东高青县聚焦“普及普惠”相关教育任务,锚定学前教育高品质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提升科学保教水平,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使高青县学前教育从办园条件到保教水平,再到品质提升都有了质的飞跃。
探园
寻找特色幼儿园
煜青藤幼儿园:做正确的教育,赋能每一个孩子
煜青藤幼儿园是兰州第一家践行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是悦扬教育下设的创新幼儿园。煜青藤幼儿园面向社会需求,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发展自主的教育理论和精品课程,以打造中国一流幼儿教育品牌为目标。
煜,意为闪耀;青藤,喻为坚忍不拔、蓬勃向上。“煜青藤”寄托了园所对幼儿的期许,也寄托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自己”的教育梦想。
杨庙镇中心幼儿园:一场与凤仙花的美好邂逅
春天正是孩子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大好时机。为了开拓孩子的认知,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杨庙镇中心幼儿园组织大班小朋友走进幼儿园种植区,开展了一场关于凤仙花的实践活动。
这场与凤仙花的美好邂逅从春天延续到夏天,形成了生动有趣的课程活动。生活即教育,杨庙镇中心幼儿园从儿童出发,充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支持,使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的需要,让生活真正成为了孩子最好的老师。
师者
寻访中国“育苗人”
张福友:幼儿园的“爷爷老师”
张福友在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之前,是甘肃省古浪县的一名初中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教学成绩有目共睹。调任幼儿园教师时,张福友已过知天命之年,但面对与学生近50岁的年龄鸿沟,他不得不重新学起,更新儿童观,摸索开展工作的方式。
在角色游戏中,张福友不再是组织者,而是参与者,是一个“大孩子”。他蹲下去,以孩子的视觉、思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幸福地享受这个过程。一晃6年过去了,爷爷老师从幼教界的“新手”成长为区域的优秀教师,在全身心投入幼儿园工作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乐趣与意义。
郑秀敏:传承中华文化,为儿童阅读“点灯”
出身于教师世家的郑秀敏从小就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坚定地走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从业多年,郑秀敏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绘本优势,增强绘本对儿童文化意识、价值体系构建的影响作用。为此,她一直投身于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与教学,致力于面向儿童开展以绘本阅读为主要路径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实践和阅读伴读服务工作。
郑秀敏带领团队努力探索,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绘本创作素材,产出了近百本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儿童绘本,并被100余所幼儿园采用。
世界 World
观察 日本独立教育:给孩子更多信心
在日本,成人相信幼儿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在受到相应训练后能力会被激发和加强。火车站里,你可以看到四五岁的日本孩子在人群中穿梭,他们要独自赶火车和换乘,以便能准时上课。他们还要自己穿衣服,整理个人物品,清扫教室,承担家务。
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但日本家长与教师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他们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分派任务,鼓励孩子相信自己,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困难。在他们眼中,独立教育是一种生活准备,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精神,掌握生活技能,从而应对未来的挑战。
借鉴 福禄贝尔:幼儿园应该是孩子的花园
费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将之命名为“Kindergarten”,取德语“kinder(儿童)”和“garten(花园)”的组合意。在他看来,幼儿园应该是儿童的花园,教师是园丁,要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养料支持,而“儿童就像小花,他们姿态各异,需要照料,每一朵都有与同类不一样的美丽和灿烂。”
经过200年的发展,幼儿园已经遍地开花,新的游戏、玩具也层见叠出。时代更迭,理念更新,有一样东西依然如故——幼儿园应该是孩子的花园。
Sight 看见
陈鹤琴讲教育故事
用积极的鼓励,不用消极的刺激
做父母的要晓得孩子就是孩子,他的经验不像成人那样丰富,他的做事能力不像成人那样强大,他的知识不像成人那样充分,所以我们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小孩子的工作才好,一定要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孩子。
教育叙事
事说心语“儿教好声音”
牟洁:神秘的鸟窝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经验,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无意间的发现,引发孩子对鸟窝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作为老师的我,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设计、创作,在说、做、玩、想的过程中,对鸟窝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也使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姜震宇:草莓移栽记
生活即教育。大二班的植物角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本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老师带孩子走进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引导孩子观察感受草莓的生长变化,感受付出带来的喜悦,孩子便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这个世界一点一滴的美好。
闻诗乐:用孩子的眼光欣赏作品
我们仔细观察传统的幼儿绘画作品会发现,太阳是圆的,热带鱼是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这样的造型并非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我们应该用启发式教育,尽可能让幼儿抒发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体现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学堂
“教授育儿”专栏
赵志毅:正确认识幼儿的情绪
4~5岁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处于社会知识依存型阶段,他们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的社会知识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刻板的推测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他们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关心同伴。他们的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由纵向垂直的亲子关系朝着横向的同龄人关系过渡,能友好合作,体验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
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上都还较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以自己的想法推断他人,在管理自我情绪方面能力较弱,容易发脾气。
真相 教育匡正系列
莫源秋:六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儿童是否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否良好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世界儿童·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