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学前阶段,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表1 健康领域核心经验架构
|
维度 |
核心经验 |
|
运动 |
身体控制与平衡 |
|
身体移动能力 |
|
|
器械(具)操控能力 |
|
|
生活 |
生活自理能力 |
|
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 |
|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能力 |
核心经验1: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人们通过身体姿势控制的感知(活动)调节,以适应不同任务和环境的要求。在完成身体移动和器械操控之前,首先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以《压路机》为例:侧身翻滚动作通常被定义为将手臂伸展过头顶,伸展全身,通过肩部带动腰部及全身,向一个方向翻滚。(稳定性与方向性)。翻滚时身体躯干四肢与垫子接触面较大,身体容易保持稳定,方向性需求表现在让身体向水平方向滚动。
因此,翻滚动作的重点在于身体控制方向性任务的达成度。教师的观察重点在于:幼儿是否能身体笔直地朝同一个方向翻滚?幼儿身体哪个部位的姿势不正确(或不协调)导致无法翻滚?幼儿的翻滚路线是否是笔直的?翻滚速度如何?
据此分析,可以将幼儿翻滚动作分成由低到高的若干水平:滚不起来(方向性任务无法完成,可能由于缺乏推动力);滚得起来但是经常滚歪(方向性任务时而能完成);以一定的速度向一侧滚动(方向性任务完成较好);速度较快地向一侧滚动(高质量地完成方向性任务);双侧不同方向都能够以较快速度进行滚动(从优势方向到非优势方向)。
核心经验2:身体移动能力
指的是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身体移动是一项基本运动技能。身体移动需要调整步态来避开障碍物并在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身体移动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特征,即行进、姿势控制和适应。行进指的是朝着期望的方向运动,行进需要具有起始和终止运动的能力。姿势控制指的是稳定性,即平衡,反映了在移动中建立与保持一个合适姿势的要求和移动身体时对动态稳定性的要求。适应指的是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例如调适步态以避开障碍物或者不平的地面以及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
以助跑跨跳为例:四种水平的动作表现如下
前控制水平:助跑距离过长或过短;起跳时动作犹豫,上下肢动作不协调、不连贯,容易摔跤。
控制水平:助跑距离适度,跑速适度起跳时动作比较流畅,双脚蹬地动作明显,两腿分开,动作基本正确;落地时身体向前弯曲,有缓冲。
运用水平:助跑距离适度,中等速度跑,起跳前步子小;起跳时双脚同时用力蹬地;腾空起跳后双手撑笆斗面,同时两腿左右分开落地时双腿并拢,两脚同时落地,两臂上举或前举,保持身体平衡。(跳山羊)
熟练水平:能够熟练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助跑跨跳动作,例如遇到障碍物、地面高低不平、受到外力撞击等助跑跨跳动作完成质量高、动作流畅、速度快。
在助跑跨跳上,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主要呈现出前控制和控制水平。学前儿童能用双脚向不同方向跳,能熟练地做跨跳和单脚连续跳,跳跃时蹬地意识明显强,跳得高,手臂的摆动与腿的蹬伸配合协调,但落地时依旧重,会落地缓冲,并且会进行各种较复杂的跳跃。
核心经验3:器械(具)操控能力
是指个体用拍、投、抛、接、踢、击、顶、踩、踏等各种方式主动作用于各种目标物体,并有意识地使之在位置、方向、速度、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器械(具)的操控发展了人类的头、眼、躯干以及上下肢活动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性。器械(具)操控能力的获得是以身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指力量性、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等各类身体素质),以及眼的协调为基础的。
以拍球为例:
水平一:球离手后,手仅能模仿示范动作无节律地拍动,但手难以再次触及球面。
水平二:球离手后,手能再次触及球面若干次,但整条手臂拍动,动作较为费力,手的节律与球的弹跳节律不十分吻合,手用力不均衡,球往往越拍越低,拍球持续性较差,球较快便不可弹起。
水平三:球离手后,手能根据球的弹起适当调整手的节律,实现手与球的节律匹配,拍球的持续性增强,但还不能控制击球的落点,往往追着球拍。
水平四:球离手后,手臂、手腕和手能高度协调,并能持续定点拍球,能自如控制球的运行方向。
二、核心经验视角下的运动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一)精选游戏素材——树健康“新”理念
1、“新”《指南》倡导“新”理念
运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基于此,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水平、能力、围绕幼儿的动作及运动素养设计了多个规则游戏,以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活动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如: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手臂力量,产生了运动游戏《推小车》;提升幼儿身体协调与灵敏,设计了游戏《搬过来搬过去》、《小骑兵》;提升幼儿身体的控制能力,推出了游戏《双脚空中传球接力》;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产生了游戏《接长龙》、《三人两足等》等。
当然,运动游戏的设计仅仅思考提升动作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在我们的每一个游戏方案都可以看出:选择运动游戏素材时,健康理念不仅指向在内容与目标,还涉及环境场地、材料玩法的安全,才能为幼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2、“新”问题倒逼“新”理念
近几年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如冬季严寒、夏季酷暑以及刮大风、下大雨、雾霾等特殊天气,幼儿不能到户外开展运动;有的幼儿园则是由于场地的限制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体育游戏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运动游戏也要提前做好“两手准备”,即运动游戏在设计时要兼顾到幼儿园室内外游戏的需要,如走、跳、钻、爬等动作类的游戏、平衡、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类的游戏等。这样的运动游戏更具普适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二)巧设游戏规则——确保有序开展
规则游戏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则。传统游戏“跳房子”中的规则,“必须一格一格地往前跳,不得越格,不得压线”这一规则是为了保证游戏的公正与公平;“不得在方格内久留”这一规则则是为了鼓励跳跃的速度和连续性……
以“不倒翁”游戏为例,它有这样两条规则:规则一“一起数“1、2、3”,数到3时,快速移位,去扶住别人那根软棍”,是为了提醒幼儿注意口令,为游戏做好准备;规则二“沿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奔跑”,是为了避免幼儿冲撞……
可见,规则游戏一定要有规则。规则的制订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或者共同制定。无论哪一种方式,规则游戏真正验证了“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三)强调过程陪伴——力求玩中长智
运动游戏除了担负“育体”的任务,同时还应包含“育智”的成分。通常在运动游戏中存在一个“怎样才能赢得比赛”的问题,故意给幼儿留下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促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以最佳的方式完成游戏。
1、简单规则反复玩
教师在设计运动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留有完成游戏的多种方法的选择余地,这样就能不断地拓展幼儿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撕名牌》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即“撕掉别人的名牌多的人获胜”。游戏中孩子们越玩越智慧,在多次反复游戏中经历了与对手“死缠烂打”→“奔跑躲闪”→“同伴互助”的不同阶段,积累了各种获胜的方法。
2、复杂规则分解玩
在进行一些运动游戏、竞赛时,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犯规的现象,这对幼儿诚实守信、互相协作等良好品德的养成不利。因此,教师不能只看到幼儿的比赛结果,还要看到比赛背后的规则。也就是说,可能幼儿对一些复杂的运动技能或游戏方法不够了解和运用。这就需要采取分解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系列游戏,待儿童分别掌握了有关技能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如《抛球击掌》的游戏中,幼儿需要先学会“自抛自接”,接着学会“高抛自接”,然后才能开展“抛球击掌”的游戏。
(四)关注能力水平——兼顾个体差异
运动游戏过程中,受幼儿个体差异和游戏水平高低的影响,有些幼儿会在竞争与对抗中早早被“淘汰”。在以往的游戏中,按游戏规则,这些被淘汰的幼儿很可能成为游戏的“观众”,待在一边,无聊地等待整场游戏结束,也可能成为所谓的“观察员”,监督游戏中的幼儿是否犯规。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这个游戏规则剥夺了孩子想再次游戏的权利。试想一下,在游戏中早早被淘汰的孩子本来就是暂时处于弱势的一个群体,而淘汰制却剥夺了他的游戏机会和游戏时间,久而久之孩子的游戏水平可能会变得“弱不禁风”。对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时,要在游戏规则中给予被淘汰者“重生”的机会。
比如在《摘水果大战》游戏中,幼儿快速奔跑至场地中间摘“水果”,并带着“水果”原路返回,放到自己的筐里。教师或一名幼儿在蓝色区域里担当“冰冻人”阻扰幼儿摘“水果”,幼儿在奔跑、跨跳中要想办法灵活躲避“冰冻人”,避免被“冰冻”。当幼儿被“冰冻人”触碰后即被“冰冻”,只能站在原地不动,须等待同伴前来救援。前来救援的幼儿与其拍手才能被“解冻”,“解冻”后的幼儿方能继续游戏。如此看来,这样的短暂淘汰规则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五)融合教学活动——实现互生互长
近年来,关于游戏和教学的关系一直是幼教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的观点认为游戏和教学对立,有的则认为教学包涵游戏,我们则认为游戏不同于教学,但二者可以融合,实现互生互长。
如集体教学活动《挑战呼啦圈》,它就是一个不断提升难度的一个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和教师同伴一起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挑战、想方设法确保不输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一个游戏的过程,未来即便教师不在身边,照样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游戏。再如《皮球乐翻天》的教学活动就是由“一人玩一球”(单人游戏)游戏到“两人玩一球”(击地传球)游戏再到多人(肩上传球或胯下传球)甚至“集体玩一球”游戏的有机组成。
可见集体教学活动与规则游戏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分的时候,每个小游戏都是独立的,便于幼儿随时随地玩耍,可以为集体活动积累经验;合的时候,关系紧密、环环相扣,发挥出1+1>2的功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