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们和鹌鹑的那些事儿
早餐时间,孩子们看着餐盘里的鹌鹑蛋窃窃私语,鹌鹑蛋跟鸡蛋、鸭蛋、鹅蛋有什么不一样?鹌鹑蛋里都有些什么?鹌鹑蛋可以孵出小鹌鹑吗?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将鹌鹑蛋与不同动物的蛋进行对比,并开展关于鹌鹑蛋孵化的探讨。
基于幼儿对不同动物的蛋的观察与发现,我们抓住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围绕鹌鹑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鹌鹑蛋与其他蛋的异同点有哪些?
孩子们回家后通过观察、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不同动物的蛋。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调查表中并与同伴一起讨论后发现:鸡、鸭、乌龟、蛇等动物都能从蛋里孵出来。
老师依据孩子们的兴趣,利用晨谈活动与孩子们一起总结和提炼鹌鹑蛋与其他动物的蛋的区别,逐步认识到鹌鹑蛋的大小、花纹、孵化方式等与其他的蛋不一样,但鹌鹑蛋和其他常见动物的蛋一样都包含蛋壳、蛋清和蛋黄。
我们班里的鹌鹑蛋能孵出小鹌鹑吗?
在谈话过程中,有一个曾经养过鹌鹑的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级里的鹌鹑蛋能不能孵出小鹌鹑”,这瞬间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
鹌鹑蛋可以孵出小鹌鹑吗?
鹌鹑蛋那么小,肯定孵不出!
鸡蛋可以孵小鸡,鹌鹑蛋肯定可以孵鹌鹑。
所有鹌鹑蛋都能孵出小鹌鹑吗?
我妈妈在家孵过鹌鹑蛋,是要用孵化箱的。
鹌鹑蛋应该怎么孵呢?
在讨论班级里的鹌鹑蛋能否孵出鹌鹑的过程中,孩子们认为鹌鹑蛋可以孵出鹌鹑,但是他们面临新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孵化鹌鹑蛋呢?
鹌鹑蛋的孵化条件有哪些?
关于鹌鹑蛋的孵化条件的疑问,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鹌鹑蛋孵化的科普视频,并利用周末时间邀请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翻阅书籍,寻找鹌鹑蛋孵化的条件。
通过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只有鹌鹑种蛋才可以孵化;选择专业的容器如孵化器进行孵化更适合初养者;鹌鹑孵化的温度需要保持在37.5-37.8℃,湿度保持在60-70%;孵化期间需要定时翻蛋保证其受热均匀;加水时不能碰到鹌鹑蛋等条件。
教师的思考:
教师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并支持孩子自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不断积累有关鹌鹑的经验同时感受到解决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其运用于后续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也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幼儿进一步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鹌鹑的孵化。
鹌鹑蛋要怎么孵化呢?
了解鹌鹑蛋的孵化条件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试试孵化小鹌鹑啦!可是要怎么孵化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孵蛋专家”芷霖小朋友的妈妈来到班里指导,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科学孵化鹌鹑,了解正确照顾鹌鹑的方法。
开始孵化鹌鹑蛋啦!
在芷霖小朋友的妈妈帮助下,孩子们全面认识了孵蛋器皿,明确了孵蛋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在家长及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亲身体验,自己照灯、放蛋,顺利开启孵蛋模式。
教师的思考:
孵蛋前期,教师始终扮演问题提出者的角色,孩子们结合自己关于“蛋”的兴趣及不同经验,从动物的外形和习性、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已有的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展开了讨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和总结,最终与幼儿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观察记录孵蛋
开始孵蛋后,孩子们每日观察并记录孵蛋器的温度、湿度、鹌鹑蛋的孵化状态,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根据孵蛋器的温度、湿度的数值,及时调整补光灯的位置及水量。
孵化鹌鹑大概需要22天,因此从孵蛋那天起,孩子们每日都会去观察孵化器里有没有孵出小鹌鹑。在观察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关于鹌鹑的外形特征的疑惑。于是带着这一疑问,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了起来……
你见过鹌鹑吗?它是怎么样的?
我只吃过鹌鹑蛋,香香的,但是我没见过小鹌鹑。
鹌鹑有翅膀吗?
我知道的鹌鹑是会飞的,和小鸟一样。
我在电视上见过,有点像小鸡,嘴巴尖尖的。
鹌鹑身上也有很多羽毛吗?
鹌鹑住在哪里?它也怕热吗?
教师的思考:
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们开展了关于“鹌鹑是怎么样的”谈话活动,通过谈话,我们发现大部分孩子对鹌鹑的外形特征有所了解,但对鹌鹑的生活习性缺少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既需要放手,鼓励孩子通过自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又需要提供支持,引导幼儿对比同类动物间的生活习性,启发幼儿调动原有经验获得启示,做孩子探索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孩子整合和迁移经验。
了解鹌鹑的特性与习性
经过讨论后,孩子们决定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对鹌鹑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小鹌鹑会飞起来、小脚非常锋利、喜欢温暖的环境等。
小鹌鹑的到来
经过孩子们的细心照看,终于在孵化的第18天的时候,小鹌鹑出生了,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围着刚出生的小鹌鹑叽叽喳喳的讨论,而后将小鹌鹑的样子描绘出来。
教师的思考:
在孵蛋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支持引导孩子探索。从了解鹌鹑蛋、到查找资料、照蛋孵化,幼儿全程主动积极参与。在观察与记录中,孩子们学会用多种方式如表格、图画、数字等记录鹌鹑蛋孵化的变化。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发现, 将关于鹌鹑的知识系统化,激发幼儿在丰富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对生命的敬畏。
鹌鹑之家
初探鹌鹑之家
小鹌鹑的出生引发了孩子们新的学习与思考。孩子们看着小小的孵化箱里,未孵化的鹌鹑蛋和已出生的小鹌鹑挤在一起,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疑问:小鹌鹑还可以继续待在孵化箱里吗?
不待在孵化箱鹌鹑冷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给他们做一个新家啊!
那就放在书包里,拉链拉上就不冷了。
可是没有空气它就不能呼吸。
要不我们放到睡房的被子里让小鹌鹑取暖吧。
不行不行,被子会把它们压扁的。
可以用箱子装着,我们家养小鸭就用了纸箱。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决定寻找手边现有的材料为小鹌鹑搭建一个小窝。他们用纸箱做窝,还找来上次装饰教室剩余的稻草,用稻草盖住纸箱接口的空隙。此时,子淇小朋友发现当稻草铺在底部时很像一个鸟窝,可以让小鹌鹑有家的感觉。
再探鹌鹑之家
天气还未回暖,老师组织孩子们注意观察小鹌鹑的动态,他们发现小鹌鹑会在窝里瑟瑟发抖。于是,孩子们衍生出“怎么帮小鹌鹑取暖”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积极分享讨论自己平常会用到的取暖方式,思考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增加箱内温度。
经过讨论,孩子们尝试将箱子合上并找来毛巾盖在顶上挡风。但是,他们发现小鹌鹑们仍会挤成一团,这是抱团取暖的迹象。
后来,有孩子提到家里有一个“小太阳”可以用光照着鹌鹑。这一想法给了大家一定的启发,我们决定用保温材料给小鹌鹑取暖。于是,孩子们和老师对比了不同的保温材料并询问了有照养经验的家长,最后决定使用箱子、报纸和保温灯给小鹌鹑保温。
三探鹌鹑之家
看着小鹌鹑日渐长大,孩子们发现了新的问题,纸箱是否还能容纳这么多的鹌鹑?这也成了孩子们那段时间最关心的话题。
因此,部分孩子在区域活动时间设计小鹌鹑之家的图纸,他们利用纸砖、木块想给鹌鹑搭建一个温馨小窝。
搭建初期,孩子们发现这个小窝不够稳固,很容易倒下。于是,老师鼓励孩子回忆自己见过的建筑物,重点观察小窝的底座。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发现自己原本搭建的底座太窄,所以很容易倒塌,最后他们决定将底座加宽。
在加宽底座后,孩子们很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小窝没有屋顶,鹌鹑会飞出去。于是,他们用围拢、垒高的方法完善小窝,还根据自己喜欢的建筑元素增加了屋顶装饰。
教师的思考:
幼儿在做和玩中积极思考,从设计、讨论到操作都自发自主地分工合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大胆放手并提供支持,孩子们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与分析去找寻解决方法,一次次地设计不同造型的房子。鹌鹑的家充满了孩子们艺术的想象与创造,更使孩子们在丰富搭建经验的同时感受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鹌鹑乔迁新居
孩子们经过多次搭建小鹌鹑的家都没能提供最适宜小鹌鹑居住的小窝。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直接为鹌鹑购买房子是最安全和便捷的方式,随后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网上选购、组装,帮助小鹌鹑乔迁新居。
小鹌鹑住进新房子后,喂养和卫生清理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怎样更好地照顾鹌鹑呢?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小想法……
要给它喂食物。
要喂它喝水。
帮它打扫卫生,搞得干净一些!
给它扫便便。
不要随便打开盖子。
教师的思考:
为了找出答案,孩子们不断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与同伴老师探讨、查找资料、设计搭建小窝等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调动已有经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体现出主人翁的意识。失败的经验促使孩子们重新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而教师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物质条件。
照顾鹌鹑
设计值日表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孩子们你争我抢,每个人都想为照顾鹌鹑出一份力,这时一个声音响起:“可以做值日表!我在家里就是用值日表做家务的”。
悉心照顾鹌鹑
讨论过后,为了减少争执以及拥挤,孩子们设计了照顾鹌鹑值日表,值日表上画着照顾鹌鹑所需要做的几项工作,如喂饲料、喂水、打扫卫生等,每个完成工作的小朋友都要在表格上做好观察记录。
逃跑的鹌鹑
鹌鹑逃跑了
有一天意外发生了……值日生在给鹌鹑喂食时,发现少了两只,孩子们都很紧张,纷纷猜测它们去哪里了?鹌鹑的出逃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大家在整个幼儿园内焦急地寻找着,仔细地聆听有无鹌鹑的叫声,眼睛也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班级里、草丛中、石头边……孩子们边寻找边询问路过的老师与小朋友,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在隔壁的班级活动室找到了它们,鹌鹑失而复得了!
装饰鹌鹑之家
鹌鹑找回来后,老师组织孩子开展“鹌鹑为什么会逃跑”的大讨论,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有的认为是教室太吵了不够安静,有的认为是鹌鹑的力气太大了把盖子顶开了,大部分幼儿比较赞同鹌鹑逃跑是因为对自己的家不满意,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为了留住鹌鹑,孩子们自发组织,开始对鹌鹑的家进行装饰。擅长画画的孩子自告奋勇地绘出美丽的图案,胆大的孩子帮忙将装饰画贴在鹌鹑的家里,细心的孩子担心装饰画粘不牢请教老师帮忙,用胶枪贴得更牢固些。大家齐心协力为鹌鹑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小窝。
教师的思考:
在照养过程中,曾经很依赖老师与家长的孩子们现在能够慢慢地独立想办法尝试,愿意与小伙伴协商解决。如果达不到预期结果才会请求成人的帮忙。幼儿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相关知识体系,获得了关于鹌鹑的生命发展特征、生命的多样性、生命体的周期性等多种经验,这是一个珍贵的自我教育、生命教育的机会。
小小收获
鹌鹑下蛋啦!
小鹌鹑在孩子们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一天早上,来园的值日生惊喜地发现鹌鹑下蛋了,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教室的每个角落。
盐焗鹌鹑蛋!
由于天气越来越热,鹌鹑下的蛋不易保存,于是我们决定来一场美食盛会。在问到孩子们最喜欢哪种鹌鹑蛋美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道幼儿园早餐里面的鹌鹑蛋是最好吃的!
因此,我们打算将其制成盐焗鹌鹑蛋。烹饪区的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准备材料及烹饪工具,有的清洗鹌鹑蛋,在明确操作流程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炒盐、焖蛋,最终在午餐时间,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美味的鹌鹑蛋。
难产的鹌鹑
鹌鹑难产
当孩子们沉浸在每天的捡蛋喜悦中时,一只正在下蛋的鹌鹑“难产”了,从未遇见这一情况的孩子们害怕急了,大家都在想办法帮助这只可怜的鹌鹑。
寻求帮助
看到鹌鹑难受的样子,孩子们都很心疼,他们纷纷表示要送鹌鹑去医院,每一个孩子都在为如何帮助鹌鹑下蛋出谋划策。孩子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例如寻求园内医生姐姐的帮助、请求老师一起上网找找解决的办法等。
为鹌鹑做手术
孩子们正为如何解救难产的鹌鹑而发愁时,老师提醒大家细心观察,分析鹌鹑难产的原因。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同鹌鹑难产是因为鹌鹑蛋体积太大而难以生出,因此孩子们与老师商讨我们可以帮助鹌鹑把蛋生出来,它就能够恢复健康。
于是孩子们准备好手套,齐心协力用报纸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手术台。大家屏气凝神,在庄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缓慢地轻推鹌鹑肚子的方法,成功地将蛋取了出来,鹌鹑也健康地继续生活着。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从一个鹌鹑蛋开始到自己去孵蛋、照顾鹌鹑,他们通过观察、猜测、体验等各种方式,用自己的经验丰富与拓展了课程内容。鹌鹑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愿意主动把这份情感分享给他人,这正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体现。
爱的表达
我们的观察记录
从亲手孵化鹌鹑蛋开始,孩子们已经和小鹌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小鹌鹑、检查鹌鹑的饲料是否充裕、水是否足够等。每一次的观察孩子们都会用心记录下来,这就是爱的行动表达。
我们的吉祥物
在儿童节那天,孩子们为寻宝活动设计了专属于本班的鹌鹑独特标志,有的孩子选择用绘画的方式,而有的则用彩泥捏出了一个又一个鹌鹑吉祥物。
大家提议我们可以像冬奥会那样,把鹌鹑作为中二班的吉祥物。可爱的孩子们还为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安安和纯纯。
绘本《我们和鹌鹑的那些事儿》
随着安安和纯纯的诞生,孩子们对鹌鹑的情感越发深厚。在得知我们要捐赠图书给南澳县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提议可以把养鹌鹑的事做成一本绘本送给南澳县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分享养鹌鹑的快乐。
教师的思考:
从蛋到蛋,是生命的延续。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幼儿提供帮助,用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并带动幼儿,一起发现和分享新奇有趣的现象,通过图画保留和记录有趣的发现。
这场探究鹌鹑的活动带领我们去关注儿童本身,去审视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在孩子眼里,生命简单而又奇妙,他们和小鹌鹑一起经历了孵化、破壳与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逐渐懂得了热爱、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
我们蹲下身去倾听孩子们在说些什么,想要什么,然后我们理解孩子、认可孩子、支持孩子。孩子的成长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被我们看到!这启发着我们对儿童观的深刻理解和变革。在积极、有温度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始终做孩子的支持者,不管对孩子的支持以何种方式呈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始终内隐于这场生命教育之中。
@
扫码关注幼教论坛
来源:深圳市大鹏新区第一幼教集团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